MSI 近日推出全新電源供應器系列 MAG GLS PCIE5,相較於先前的 GL PCIE5 系列,這次的新版本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升級。主要差異包括更高的總峰值功率承受能力、改用全壓紋線材、更大尺寸的 13.5 公分風扇,以及更完整的保護機制設計。MAG GLS PCIE5 系列目前提供兩種瓦數選擇 A750GLS PCIE5(750W)與 A850GLS PCIE5(850W)。
入手開箱的是 MAG A750GLS PCIE5 ,主要特色是符合 ATX 3.1 與 PCIe 5.1 規範,在顯卡接頭上也提供了原生的 12V-2x6 ,可支援 RTX 50 系列相關工作用卡。另外在總峰值承受能力也從原本 GL 系列的 200% 提升到了 220%,一樣有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採用全模組壓紋線,並有 OCP、OTP、OPP、SCP、OVP、UVP、SIP、NLP 八項保護機制,提供7年的保固期。
主要特色,80 Plus 金牌、ATX 3.1、原生12V-2x6、雙色接頭、低噪風扇、壓紋線、液態動力軸承風扇、105℃主電容。另外也標示了電源規格以及接頭種類與數量。
配件有安裝螺絲、理線梳、電源線、模組化線材。
14個理線梳,對應7條線。大概差了1組周邊。
理線梳的用法就是把線卡進去溝槽,看起來就會比較整潔,方便整線。
A750GLS PCIE5 外觀整體為黑色,相較於 GL PCIE5 要多點電競風格,側邊有 MAG 的 Logo 以及一些線條立體設計。也與 MAG 主板使用的風格類似。
風扇採用圓弧六角外框,內部是13.5公分的液態動力軸承風扇,特色是壽命長,同時維持低噪音表現。官網沒有提到 0dB,但實際上是有支援,在低負載時,風扇是不會運轉。
尺寸上相較標準14公分長一點,不過也只多1公分。也是可以相容於絕大部分的機殼。
後方為蜂巢狀通風孔。
單路 12V 62.5A。
全模組化線材,提供1組主電源、3個 CPU / PCIe 、1個 12V-2x6、2個 SATA / 周邊。值得注意的是,12V-2x6 所提供的是 450W 而非 600W ,畢竟這顆電源也只 750W,需要 600W 12V-2x6 可考慮 850W 的 A850GLS PCIE5 。
線材的部分採用全壓紋線設計,除了質感之外,也提升了線材柔軟度以及彎曲性,在理線整線更為便利。另外在接點的部分採用銅合金連接端子,可以在電流激增時提供更安全的電源供應。
主線 20+4pin,1條 CPU 供電提供2個 4+4pin。
2條 450W 的 12V-2x6,1條電源端 12V-2x6 轉2個 6+2pin PCIe。這麼做還蠻貼心,畢竟如果沒用到 12V-2x6 顯卡,也並不浪費這個接頭。
2條 6+2pin PCIe。
2條周邊,1條提供3個 SATA + 1個大 4pin,另一條提供2個 SATA + 1個大 4pin + 1個小 4pin。
有注意到嗎?MSI 在 12V-2x6 接頭上有用了一點小巧思,採用雙色設計,接點端為黃色,當完整插入時就不會看到黃色的部分,表示有插好插滿,反之,就是沒插好,如下圖,這是相當危險的。
像這樣就是有插好,100分。當然,顯卡端也是比照辦理。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GIGABYTE RTX 4080 GAMING OC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MSI MAG A750GLS PCIE5
OS: Windows 11
測試以 OCCT 軟體為燒機測試使用,不過並不使用 OCCT 內建所測得的數值,而是直接使用三用電錶監測 5V 及 12V 的數據變化,並透過 USB 傳輸記錄數值輸出圖表。
整機平台待機的功耗及電壓如下,待機時輕載功耗約 90W 左右。
5V 待機輕載時約在 5.107~5.117V 之間。
12 待機輕載時約在 12.157~12.159V 之間。
CPU 負載測試15分鐘
以 OCCT 為功耗的測試,直接使用三用電錶將測得的數據輸出,設定每2秒記錄一次,全程15分鐘,前一分鐘與最後一分鐘為待機狀態。
C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在 270W 左右。
5V 的部份在 CPU 負載輕微的上升一些,但幾乎是不明顯。測試時的範圍在 5.107~5.13V 之間。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107V,最高為 5.13V,波動 0.023V,負載時輕微上升一些,負載區段在 5.127~5.13V 之間,波動不明顯。
12V 的部分單 CPU 負載時是些微上升,測試時範圍在 12.157~12.167V 之間。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157V,最高為 12.167V,波動 0.01V。負載時些微上升,但幾乎沒有甚麼波動,在 12.164~12.167V 之間。
CPU+GPU 負載測試15分鐘
CPU+G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落在 564W 左右。
5V 雙負載時也是上升一些,不過幅度算很小,測試時範圍在 5.108~5.136V 之間。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108V,最高為 5.136V,波動為 0.028V,負載區段在 5.131~5.136V 之間,波幅很小。
12V 的部份在雙負載時稍微上升一些,測試時範圍在 12.157~12.175V 之間。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157V,最高為 12.175V,波動 0.018V。負載時些微上升,範圍在 12.171~12.175V,波幅也是很小。
小結
MSI MAG A750GLS PCIE5 在表現上是相當不錯,在 CPU + GPU 負載測試時,5V 最大波動為 0.5%,12V 只 0.1%,有很好的穩定性。新版的 MAG GLS PCIE5 系列相較於之前版本,不僅提升了峰值功率承受能力,還新增了更多保護機制。在線材設計方面也有所升級,採用銅合金連接端子以提高耐電流表現,並使用壓紋線材來增強柔軟度與可彎曲性。
這些設計變化看起來幾乎都是為了那個 12V-2x6 原生接頭而來的 XD,尤其現在的顯卡尺寸越來越大,如果電源接頭太靠近機殼側板,勢必得進行彎折。而一旦彎曲角度太大,可能會導致接頭未完全插好插滿,進而影響供電穩定性,因此線材的柔軟度就變得格外重要。
入手開箱的是 MAG A750GLS PCIE5 ,主要特色是符合 ATX 3.1 與 PCIe 5.1 規範,在顯卡接頭上也提供了原生的 12V-2x6 ,可支援 RTX 50 系列相關工作用卡。另外在總峰值承受能力也從原本 GL 系列的 200% 提升到了 220%,一樣有通過 80 Plus 金牌認證,採用全模組壓紋線,並有 OCP、OTP、OPP、SCP、OVP、UVP、SIP、NLP 八項保護機制,提供7年的保固期。

主要特色,80 Plus 金牌、ATX 3.1、原生12V-2x6、雙色接頭、低噪風扇、壓紋線、液態動力軸承風扇、105℃主電容。另外也標示了電源規格以及接頭種類與數量。

配件有安裝螺絲、理線梳、電源線、模組化線材。

14個理線梳,對應7條線。大概差了1組周邊。

理線梳的用法就是把線卡進去溝槽,看起來就會比較整潔,方便整線。


A750GLS PCIE5 外觀整體為黑色,相較於 GL PCIE5 要多點電競風格,側邊有 MAG 的 Logo 以及一些線條立體設計。也與 MAG 主板使用的風格類似。

風扇採用圓弧六角外框,內部是13.5公分的液態動力軸承風扇,特色是壽命長,同時維持低噪音表現。官網沒有提到 0dB,但實際上是有支援,在低負載時,風扇是不會運轉。

尺寸上相較標準14公分長一點,不過也只多1公分。也是可以相容於絕大部分的機殼。

後方為蜂巢狀通風孔。

單路 12V 62.5A。

全模組化線材,提供1組主電源、3個 CPU / PCIe 、1個 12V-2x6、2個 SATA / 周邊。值得注意的是,12V-2x6 所提供的是 450W 而非 600W ,畢竟這顆電源也只 750W,需要 600W 12V-2x6 可考慮 850W 的 A850GLS PCIE5 。

線材的部分採用全壓紋線設計,除了質感之外,也提升了線材柔軟度以及彎曲性,在理線整線更為便利。另外在接點的部分採用銅合金連接端子,可以在電流激增時提供更安全的電源供應。

主線 20+4pin,1條 CPU 供電提供2個 4+4pin。

2條 450W 的 12V-2x6,1條電源端 12V-2x6 轉2個 6+2pin PCIe。這麼做還蠻貼心,畢竟如果沒用到 12V-2x6 顯卡,也並不浪費這個接頭。

2條 6+2pin PCIe。

2條周邊,1條提供3個 SATA + 1個大 4pin,另一條提供2個 SATA + 1個大 4pin + 1個小 4pin。

有注意到嗎?MSI 在 12V-2x6 接頭上有用了一點小巧思,採用雙色設計,接點端為黃色,當完整插入時就不會看到黃色的部分,表示有插好插滿,反之,就是沒插好,如下圖,這是相當危險的。

像這樣就是有插好,100分。當然,顯卡端也是比照辦理。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GIGABYTE RTX 4080 GAMING OC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MSI MAG A750GLS PCIE5
OS: Windows 11
測試以 OCCT 軟體為燒機測試使用,不過並不使用 OCCT 內建所測得的數值,而是直接使用三用電錶監測 5V 及 12V 的數據變化,並透過 USB 傳輸記錄數值輸出圖表。
整機平台待機的功耗及電壓如下,待機時輕載功耗約 90W 左右。
5V 待機輕載時約在 5.107~5.117V 之間。

12 待機輕載時約在 12.157~12.159V 之間。

CPU 負載測試15分鐘
以 OCCT 為功耗的測試,直接使用三用電錶將測得的數據輸出,設定每2秒記錄一次,全程15分鐘,前一分鐘與最後一分鐘為待機狀態。
C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在 270W 左右。
5V 的部份在 CPU 負載輕微的上升一些,但幾乎是不明顯。測試時的範圍在 5.107~5.13V 之間。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107V,最高為 5.13V,波動 0.023V,負載時輕微上升一些,負載區段在 5.127~5.13V 之間,波動不明顯。

12V 的部分單 CPU 負載時是些微上升,測試時範圍在 12.157~12.167V 之間。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157V,最高為 12.167V,波動 0.01V。負載時些微上升,但幾乎沒有甚麼波動,在 12.164~12.167V 之間。

CPU+GPU 負載測試15分鐘
CPU+GPU 測試時整機的最高峰值功耗約落在 564W 左右。
5V 雙負載時也是上升一些,不過幅度算很小,測試時範圍在 5.108~5.136V 之間。

5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5.108V,最高為 5.136V,波動為 0.028V,負載區段在 5.131~5.136V 之間,波幅很小。

12V 的部份在雙負載時稍微上升一些,測試時範圍在 12.157~12.175V 之間。

12V 的測試結果,最低為 12.157V,最高為 12.175V,波動 0.018V。負載時些微上升,範圍在 12.171~12.175V,波幅也是很小。

小結
MSI MAG A750GLS PCIE5 在表現上是相當不錯,在 CPU + GPU 負載測試時,5V 最大波動為 0.5%,12V 只 0.1%,有很好的穩定性。新版的 MAG GLS PCIE5 系列相較於之前版本,不僅提升了峰值功率承受能力,還新增了更多保護機制。在線材設計方面也有所升級,採用銅合金連接端子以提高耐電流表現,並使用壓紋線材來增強柔軟度與可彎曲性。
這些設計變化看起來幾乎都是為了那個 12V-2x6 原生接頭而來的 XD,尤其現在的顯卡尺寸越來越大,如果電源接頭太靠近機殼側板,勢必得進行彎折。而一旦彎曲角度太大,可能會導致接頭未完全插好插滿,進而影響供電穩定性,因此線材的柔軟度就變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