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8/26/21
- 訊息
- 180
- 互動分數
- 5
- 點數
- 18
在上次開箱來自全漢所推出的FSP VITA GM MIT 1000W WHITE電源時有提到,近年全漢在台灣設立了生產線才打造出MADE IN TAIWAN的電源;而上次開箱的VITA GM是定位在主流級距,擁有金牌認證,在一般負載下效率甚至有白金等級,並且在價格上也很親民的選擇;
近期則是推出了更高級別的MEGA TI系列電源,並且也同樣是MIT台灣製造,在轉換效率、瓦數上都是更旗艦的配置,當然在Form Factor的驗證上也有到最新的 ATX 3.1、PCIe 5.1認證,本次筆者也有幸收到一款要來開箱跟測試,本次筆者收到的是FSP MEGA TI MIT 1350W。
由於這款電源是台灣製造,因此當然也有在型號上方特別放上MIT的圖標來強調。
背面有放上這款這款電源的瓦數版本,目前MEGA TI有推出1350W和1630W兩種,而筆者這次是收到1350W來測試。
將環保材質的紙盒打開後,裡面還有一個彩盒包裝,中間有放上MEGA TI的形象圖,下方有完整的型號與瓦數字樣,在左上角的全漢LOGO也採用亮面的設計,能明顯感受到全漢對這款旗艦等級電源的用心程度。
在轉換效率與噪音認證上,能看的出來MEGA TI一開始是先通過80 PLUS的鈦金牌認證,而CYBENETICS的鈦金認證與A++噪音認證則是後續有通過,因此盒裝採用額外貼上的方式處理。
背面放上了多種語言的主要特色說明,左下角有放上各電壓的對應輸出電流和瓦數規格表,右下角則同樣有放上MIT台灣製造、80 PLUSTITANIUM鈦金牌以及FSC森林管理委員會環保的認證圖標,特色部分筆者也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側面有放上1350W版本電源提供的線材種類、線材數量以及接口數量,右側則有放上線上版使用者手冊的QR-Code可以掃描查看。
彩盒打開之後,裡面的電源跟模組線又分別用環保紙材包裝著,視覺上也相當簡潔有力,同時也給人有一種高級的感覺。
電源本身還有再用黑色的編織布袋包裝著,正面僅有印上FSP字樣,非常簡潔有力。
文件類配件分別有提供安裝說明書與其他相關操作和安全說明書。
電源類配件包含了多條魔鬼氈束線帶、4顆螺絲、24-PIN短路啟動測試器、1條AC交流電源線以及主要模組線的透明理線梳。
由於MEGA TI系列是1350W與1650W規格,因此AC交流電源線也採用特規的設計,一般的 3 孔電源線無法適用。
尺寸(長×寬×高):180 x 150 x 86 mm
電源線材設計:全模組
Form Factor:ATX12V V3.1
效率認證:80 PLUS TITANIUM、CYBENETICS TITANIUM
噪音評比:CYBENETICS A++
輸入電壓:100 – 240 Vac
輸入電流:8 – 15 A
輸入電壓頻率:50 – 60 Hz
功率校正PFC:≧0.9
轉換效率:≥ 94% at Typical Load
保護系統:OVP/OCP/OPP/OTP/SCP/UVP/SIP/NLO
風扇尺寸:135 mm液態動力軸承風扇
線材接頭:1 x 24-PIN MB(600 mm)、2 x 4+4 PIN CPU(700 mm)、6 x 6+2 Pin GPU(650 mm)、2 x 12V–2x6(700 mm)、2 x SATA(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1 x MOLEX(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1 x SATA/MOLEX(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2 MOLEX and 2 SATA)
保固:10 Years
電源風扇進氣面採用了銀色的金屬並搭配對角線挖孔設計,在右下角有額外刻上MEGA字樣;為電源外觀帶來更有層次的視覺效果。
在其中一個鎖孔上有貼上電源的生產標籤,並且也是保固貼紙,如果撕毀會導致保固無效,請玩家要特別注意。
背面上半部有大面積的蜂巢式挖孔來提供電源散熱,右下角有全漢自家電源的POWER NEVER ENDS標語,左側在電源開關上方有風扇ZERO RPM模式的開關,在開啟情況下,電源在低負仔不會讓風扇轉動,藉此來延長風扇使用壽命,也能讓電源達到無噪音的設計。
側面與之前開箱的VITA GM MIT系列電源相似,僅有簡單的放上FSP LOGO以及MEGA字樣。
電源背面同樣有再次貼上含有型號、瓦數、各電壓輸出電流、瓦數、保固序號以及相關認證的產品資訊貼紙。
模組線接口部分也有預先規劃與分類,左上角兩個8-PIN為CPU使用,中間上方有6個PCIe接口,右上角有提供兩個12V-2x6接口,左下角為SATA和MOLEX線材使用,而主機板24-PIN則設計在右下角。
這邊就將電源拆解,這系列的電源都是採用135mm液態動力軸承風扇,並且擁有低負載ZERO RPM模式,能夠將電源達到無噪音的設計。
在電源的技術上MEGA TI系列採用FSP交錯式PFC技術,可將轉換效率提升至95%,同時降低 10-15°C的熱量;這項技術能夠減少50%的紋波,確保穩定的電力輸出並延長元件壽命;另外也搭載FSP MTLC微容差負載控制技術,實現僅0.5%的負載調節精度,能夠穩定輸出電壓,有效減少因負載變化引起的延遲與電力波動。
電容採用來自日本Rubycon的電容,規格為450 V 470µF 105 ℃的精密級電解電容。
模組線與相關配件出廠時除了有用一個環保紙材包裝以外,在裡面全漢依舊有提供一個尼龍材質的小包讓玩家可以將電源模組線包裝起來。
接下來就進入到模組線的部分,MEGA TI同樣為全模組線設計,玩家可依照自身需求來安裝對應數量的線材;在線材的選擇上,全漢也終於在今年跟上了現在的主流壓紋線,整體線材會比過往的扁平線材更加柔軟,在外觀上也更加好看。
首先是主機板24-PIN線,長度部分給到600 mm,並且在接頭端依舊維持全漢的設計習慣,採用20+4-PIN的設計,能夠去應付不同插座的主機板。
另外全漢也有提供透明的理線梳,玩家在組裝MB 24-PIN、CPU 8-PIN、PCIe 8-PIN以及12V-2x6線材前,都可以先將線梳安裝上去,在外觀視覺上會更加簡潔有力。
MEGA TI系列電源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支援2個原生12V-2x6接頭,也就是這款電源基本上是能夠支援到兩張80級別的顯卡;線材部分當然也提供兩條,長度為650 mm。
兩條12V-2x6供電線都是提供完整的16-PIN設計,最高都可承受600W。
在12V-2x6接頭側邊也都有印上小小的H++字樣來標示這款電源有通過相關認證。
CPU供電線同樣提供2條,並且都是4+4的設計,長度部分都是700 mm,能應付不同布局或尺寸的機殼。
兩條CPU供電線皆採用4+4PIN設計,能夠針對不同等級的主機板來搭配使用,不過兩個4-PIN插座之間沒有滑軌或卡扣設計來固定,不過玩家可以使用內附的理線梳來先做初步的固定,在後續安裝到主機板也會比較方便。
在PCIe線材部分,也是給到了非常驚人的6條,每條長度皆為650 mm,並且這5條都是只有單個6+2-PIN接頭,沒有分接的設計。
雖然在接頭上印的是VGA字樣,不過如果玩家有風扇相關的控制器需要用到PCIe接頭也能夠直接使用
6條PCIe線各自都直出一個6+2-PIN的接頭,同樣沒有額外的滑軌或卡扣機制可以先合併起來在安裝;不過同樣可以用附贈的理線梳來進行初步的固定,後續安裝到顯卡上也會比較好安裝。
最後是SATA與MOLEX線,總共有4條,其中一條為純MOLEX線,純SATA線有2條,另外一條則是SATA和MOLEX的混和線,接下來會依序介紹各條線的長度與接口配置。
首先是純MOLEX線材,單條線配置了4個MOLEX接頭可以使用,長布分布為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並且4個接口皆採用扁平的設計。
接著是混和SATA與MOLEX接頭的線,長布分布為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SATA接口皆採用垂直的設計,而MOLEX接頭則是採用水平的設計。
第三條是純SATA線,同樣也是配製4個可以使用,長度分布與上面的線材都相同,並且這條純SATA線的接頭都採用垂直的設計。
最後一條SATA線則是全部採用扁平式的設計,可以跟另外一條垂直的SATA線材來做搭配,玩家可依照機殼內部的硬碟與相關控制器的安裝布局來決定要用哪種接頭。
這邊也放上從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查詢的驗證證書,這款電源的部分零件則由海外來處理,而最後的製造工廠就是全漢在桃園設立的工廠所生產。
作為全漢目前最高階的MEGA TI系列電源,在電源轉換效率上也是旗艦等級,在80 PLUS認證上有獲得TITANIUM鈦金牌認證,在50%負載時能帶來高達 94% 以上的轉換率,這邊就放上80 PLUS的認證報告。
除了80 PLUS之外,MEGA TI系列電源在另一項主流的CYBENETICS認證中115V和230V的轉換效率上同樣都有獲得鈦金等級認證,另外噪音部分在檢驗報告中視給到A++的認證。
這邊筆者也放上CYBENETICS認證報告裡面針對這款電源內部的用料清單給大家參考。
CPU:Intel Core i7-14700K
MB: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RAM: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 16Gx2 6400MHz WHITE
AIO:CORSAIR iCUE LINK TITAN 420 RX RGB
GPU: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SSD:Micron Crucial T700 SSD 1TB
POWER:FSP MEGA TI MIT 1350W
CASE:Thermaltake 曜越 Core P3 TG Pro WHITE
作業系統:WINDOWS 11 24H2
BIOS VERSION:3001
本次測試同樣開啟華碩自家AI超頻功能,環境則設定在27度的冷氣房內。
開始進行測試前一樣放上更新到最新的BIOS的截圖以及開啟CPU的AI超頻和DDR5的XMP。
接著是CPU-Z的截圖驗明正身。
在一般待機情況下,在HWiNFO 64的監控中,+5V的電壓範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測得5.0 V和5.04 V,平均為5.025 V;3VCC的電壓則全程穩定在3.328 V;+12V的電壓也一樣都維持在12 V;整體都非常穩定。
首先是OCCT的電源測試,在壓力測試20分鐘後,在OCCT自己的監控系統中,+5V的電壓範圍在5 V~5.04 V,平均5.007 V;3VCC的電壓範圍在3.296 V~3.328 V,平均3.317 V;+12V的電壓範圍則是從11.808 V ~ 12.096 V、平均電壓11.947 V。
在FurMark與AIDA64的壓力測試中,在AIDA64內部的監控中,+3.3V的電壓範圍在3.312 V~3.328 V,平均3.312 V;+5V的電壓範圍在5.0 V~5.04 V,平均5.0 V;+12V的電壓範圍則是從11.904 V ~ 12.0 V、平均電壓11.909 V,與HWINFO64裡面監控的數值幾乎相同,在兩項燒機測試中,電源都非常穩定。
接下來就拿手邊的紅點測溫槍簡單量測一下顯卡與CPU供電線在壓力測試時的溫度狀況,本次是在開放式平台進行測試,因此接口端的測試溫度僅為參考;首先是CPU的8-PIN供電線,在主機板端量測到大概在51度附近。
接著是顯卡,12V-2x6供電線在顯卡端量測到47度;如果玩家是在一般的機殼內部,可以搭配前面或底部的風扇,溫度上預計會再低一些,不過也要再次提醒玩家,安裝12V-2x6供電線時顯卡與電源兩端一定要確認有插緊,最大程度的減少線材分流不均的問題。
接著在電源端內部,在燒機過程中,原先筆者是將停轉功能開啟,不過發現14700K+4090的功耗並沒有達到電源開啟風扇散熱的臨界點,因此後續筆者就將停轉功能關閉,並測試在燒機過程中電源內部的溫度跟風扇噪音表現;溫度部分與過往測試的電源都差不多在33度左右,另外風扇噪音部分表現也很不錯,基本上沒有任何轉軸聲或異音出現(之前筆者開箱的Hydro PTM X PRO 1200W電源的風扇就是在運轉時會有奇怪的異音出現,因此筆者這次才特別注意風扇噪音這一塊)。
接著筆者也量測了一下電源端CPU供電線的溫度,基本上也不高,大概在31度左右。
另外12V-2x6供電線溫度也跟CPU供電線差不多都在35度左右,在電源端都沒有過熱的狀況。
以上就是FSP MEGA TI MIT 1350W的開箱與測試拉~~
在現今的CPU與顯卡設計上,隨著製程的進步,其實這兩個零組件的功耗比是比以往還要來的省電,不過正也因為能耗比進步,因此品牌可以讓這些零組件去追求更高的功耗上限來將CPU或顯卡的性能釋放出來,因此現在許多玩家看到90級別顯卡動輒600W的功率;
而筆者以前研究所就讀的領域是電腦視覺的深度學習,而我們實驗室也有3-4台4090的主機是整年24小不間斷的訓練,因此主機也是長時間處於高功耗的狀態;另外我們也曾討論過將兩張4090合併起來同時訓練能夠讓深度學習獲得更好的結果,不過也因此衍生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單個1000W的電源要負荷兩張4090同時滿載是有些風險的;
因此MEGA TI系列的電源也就是為了這種頂規電腦或專業需求所存在,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驚人的瓦數與配置兩個原生12V-2x6接口就能了解這顆電源的主要客群是哪些人,而為了滿足這些專業需求用戶,在規格上也是堆好堆滿:具備鈦金等級高轉換效率、選用日系105°C精密級電解電容、工業級PCB防潮塗層以及多達8項保護設計,這些都是希望電源在高壓環境下依舊有穩定的表現,確保這些電腦能長時間運作;
這次開箱的MEGA TI另一項特點就是與之前開箱的VITA GM一樣都是MADE IN TAIWAN,相信在品質上就能讓消費者對這款電源有一個很正面的印象與評價;目前MEGA TI MIT系列電源有推出1350W與1650W,並都有10年保固,在價格上雖然有些驚人,不過我想對於有專業需求的用戶來說,這點錢是不能省的,畢竟做為電腦的心臟,肯定不會想要他出事。
近期則是推出了更高級別的MEGA TI系列電源,並且也同樣是MIT台灣製造,在轉換效率、瓦數上都是更旗艦的配置,當然在Form Factor的驗證上也有到最新的 ATX 3.1、PCIe 5.1認證,本次筆者也有幸收到一款要來開箱跟測試,本次筆者收到的是FSP MEGA TI MIT 1350W。
===== 開箱 =====
作為目前全漢最旗艦的電源系列,在包裝上也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程度;最外層先是用一個環保材質的素色紙盒包裝,正面有簡單放上MEGA TI電源的型號字樣與線條形象圖,並在右上角放上這款電源有通過PCIe 5.1和ATX 3.1規範的字樣。
由於這款電源是台灣製造,因此當然也有在型號上方特別放上MIT的圖標來強調。
背面有放上這款這款電源的瓦數版本,目前MEGA TI有推出1350W和1630W兩種,而筆者這次是收到1350W來測試。
將環保材質的紙盒打開後,裡面還有一個彩盒包裝,中間有放上MEGA TI的形象圖,下方有完整的型號與瓦數字樣,在左上角的全漢LOGO也採用亮面的設計,能明顯感受到全漢對這款旗艦等級電源的用心程度。
在轉換效率與噪音認證上,能看的出來MEGA TI一開始是先通過80 PLUS的鈦金牌認證,而CYBENETICS的鈦金認證與A++噪音認證則是後續有通過,因此盒裝採用額外貼上的方式處理。
背面放上了多種語言的主要特色說明,左下角有放上各電壓的對應輸出電流和瓦數規格表,右下角則同樣有放上MIT台灣製造、80 PLUSTITANIUM鈦金牌以及FSC森林管理委員會環保的認證圖標,特色部分筆者也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 轉換效率 ≥ 94%標準負載
- 80 PLUS鈦金牌認證
- 105℃日系電解電容
- ECO風扇溫控開關切換設計
- 全模組化線材設計
- 多重保護機制:OVP/OCP/OPP/OTP/SCP/UVP/SIP/NLO
側面有放上1350W版本電源提供的線材種類、線材數量以及接口數量,右側則有放上線上版使用者手冊的QR-Code可以掃描查看。
彩盒打開之後,裡面的電源跟模組線又分別用環保紙材包裝著,視覺上也相當簡潔有力,同時也給人有一種高級的感覺。
電源本身還有再用黑色的編織布袋包裝著,正面僅有印上FSP字樣,非常簡潔有力。
文件類配件分別有提供安裝說明書與其他相關操作和安全說明書。
電源類配件包含了多條魔鬼氈束線帶、4顆螺絲、24-PIN短路啟動測試器、1條AC交流電源線以及主要模組線的透明理線梳。
由於MEGA TI系列是1350W與1650W規格,因此AC交流電源線也採用特規的設計,一般的 3 孔電源線無法適用。
===== FSP MEGA TI MIT 1350W =====
開頭一樣先放上本次開箱的電源的相關規格表給大家參考~~尺寸(長×寬×高):180 x 150 x 86 mm
電源線材設計:全模組
Form Factor:ATX12V V3.1
效率認證:80 PLUS TITANIUM、CYBENETICS TITANIUM
噪音評比:CYBENETICS A++
輸入電壓:100 – 240 Vac
輸入電流:8 – 15 A
輸入電壓頻率:50 – 60 Hz
功率校正PFC:≧0.9
轉換效率:≥ 94% at Typical Load
保護系統:OVP/OCP/OPP/OTP/SCP/UVP/SIP/NLO
風扇尺寸:135 mm液態動力軸承風扇
線材接頭:1 x 24-PIN MB(600 mm)、2 x 4+4 PIN CPU(700 mm)、6 x 6+2 Pin GPU(650 mm)、2 x 12V–2x6(700 mm)、2 x SATA(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1 x MOLEX(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1 x SATA/MOLEX(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2 MOLEX and 2 SATA)
保固:10 Years
電源風扇進氣面採用了銀色的金屬並搭配對角線挖孔設計,在右下角有額外刻上MEGA字樣;為電源外觀帶來更有層次的視覺效果。
在其中一個鎖孔上有貼上電源的生產標籤,並且也是保固貼紙,如果撕毀會導致保固無效,請玩家要特別注意。
背面上半部有大面積的蜂巢式挖孔來提供電源散熱,右下角有全漢自家電源的POWER NEVER ENDS標語,左側在電源開關上方有風扇ZERO RPM模式的開關,在開啟情況下,電源在低負仔不會讓風扇轉動,藉此來延長風扇使用壽命,也能讓電源達到無噪音的設計。
側面與之前開箱的VITA GM MIT系列電源相似,僅有簡單的放上FSP LOGO以及MEGA字樣。
電源背面同樣有再次貼上含有型號、瓦數、各電壓輸出電流、瓦數、保固序號以及相關認證的產品資訊貼紙。
模組線接口部分也有預先規劃與分類,左上角兩個8-PIN為CPU使用,中間上方有6個PCIe接口,右上角有提供兩個12V-2x6接口,左下角為SATA和MOLEX線材使用,而主機板24-PIN則設計在右下角。
這邊就將電源拆解,這系列的電源都是採用135mm液態動力軸承風扇,並且擁有低負載ZERO RPM模式,能夠將電源達到無噪音的設計。
在電源的技術上MEGA TI系列採用FSP交錯式PFC技術,可將轉換效率提升至95%,同時降低 10-15°C的熱量;這項技術能夠減少50%的紋波,確保穩定的電力輸出並延長元件壽命;另外也搭載FSP MTLC微容差負載控制技術,實現僅0.5%的負載調節精度,能夠穩定輸出電壓,有效減少因負載變化引起的延遲與電力波動。
電容採用來自日本Rubycon的電容,規格為450 V 470µF 105 ℃的精密級電解電容。
模組線與相關配件出廠時除了有用一個環保紙材包裝以外,在裡面全漢依舊有提供一個尼龍材質的小包讓玩家可以將電源模組線包裝起來。
接下來就進入到模組線的部分,MEGA TI同樣為全模組線設計,玩家可依照自身需求來安裝對應數量的線材;在線材的選擇上,全漢也終於在今年跟上了現在的主流壓紋線,整體線材會比過往的扁平線材更加柔軟,在外觀上也更加好看。
首先是主機板24-PIN線,長度部分給到600 mm,並且在接頭端依舊維持全漢的設計習慣,採用20+4-PIN的設計,能夠去應付不同插座的主機板。
另外全漢也有提供透明的理線梳,玩家在組裝MB 24-PIN、CPU 8-PIN、PCIe 8-PIN以及12V-2x6線材前,都可以先將線梳安裝上去,在外觀視覺上會更加簡潔有力。
MEGA TI系列電源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支援2個原生12V-2x6接頭,也就是這款電源基本上是能夠支援到兩張80級別的顯卡;線材部分當然也提供兩條,長度為650 mm。
兩條12V-2x6供電線都是提供完整的16-PIN設計,最高都可承受600W。
在12V-2x6接頭側邊也都有印上小小的H++字樣來標示這款電源有通過相關認證。
CPU供電線同樣提供2條,並且都是4+4的設計,長度部分都是700 mm,能應付不同布局或尺寸的機殼。
兩條CPU供電線皆採用4+4PIN設計,能夠針對不同等級的主機板來搭配使用,不過兩個4-PIN插座之間沒有滑軌或卡扣設計來固定,不過玩家可以使用內附的理線梳來先做初步的固定,在後續安裝到主機板也會比較方便。
在PCIe線材部分,也是給到了非常驚人的6條,每條長度皆為650 mm,並且這5條都是只有單個6+2-PIN接頭,沒有分接的設計。
雖然在接頭上印的是VGA字樣,不過如果玩家有風扇相關的控制器需要用到PCIe接頭也能夠直接使用
6條PCIe線各自都直出一個6+2-PIN的接頭,同樣沒有額外的滑軌或卡扣機制可以先合併起來在安裝;不過同樣可以用附贈的理線梳來進行初步的固定,後續安裝到顯卡上也會比較好安裝。
最後是SATA與MOLEX線,總共有4條,其中一條為純MOLEX線,純SATA線有2條,另外一條則是SATA和MOLEX的混和線,接下來會依序介紹各條線的長度與接口配置。
首先是純MOLEX線材,單條線配置了4個MOLEX接頭可以使用,長布分布為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並且4個接口皆採用扁平的設計。
接著是混和SATA與MOLEX接頭的線,長布分布為515 mm + 150 mm + 150 mm + 150 mm,SATA接口皆採用垂直的設計,而MOLEX接頭則是採用水平的設計。
第三條是純SATA線,同樣也是配製4個可以使用,長度分布與上面的線材都相同,並且這條純SATA線的接頭都採用垂直的設計。
最後一條SATA線則是全部採用扁平式的設計,可以跟另外一條垂直的SATA線材來做搭配,玩家可依照機殼內部的硬碟與相關控制器的安裝布局來決定要用哪種接頭。
這邊也放上從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查詢的驗證證書,這款電源的部分零件則由海外來處理,而最後的製造工廠就是全漢在桃園設立的工廠所生產。
作為全漢目前最高階的MEGA TI系列電源,在電源轉換效率上也是旗艦等級,在80 PLUS認證上有獲得TITANIUM鈦金牌認證,在50%負載時能帶來高達 94% 以上的轉換率,這邊就放上80 PLUS的認證報告。
除了80 PLUS之外,MEGA TI系列電源在另一項主流的CYBENETICS認證中115V和230V的轉換效率上同樣都有獲得鈦金等級認證,另外噪音部分在檢驗報告中視給到A++的認證。
這邊筆者也放上CYBENETICS認證報告裡面針對這款電源內部的用料清單給大家參考。
===== 電源壓力測試 =====
接下來就進行本次的電源壓力測試,一樣先放上本次測試機台配置:CPU:Intel Core i7-14700K
MB:ROG STRIX Z790-E GAMING WIFI
RAM: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 16Gx2 6400MHz WHITE
AIO:CORSAIR iCUE LINK TITAN 420 RX RGB
GPU:GIGABYTE GeForce RTX 4090 GAMING OC 24G
SSD:Micron Crucial T700 SSD 1TB
POWER:FSP MEGA TI MIT 1350W
CASE:Thermaltake 曜越 Core P3 TG Pro WHITE
作業系統:WINDOWS 11 24H2
BIOS VERSION:3001
本次測試同樣開啟華碩自家AI超頻功能,環境則設定在27度的冷氣房內。
開始進行測試前一樣放上更新到最新的BIOS的截圖以及開啟CPU的AI超頻和DDR5的XMP。
接著是CPU-Z的截圖驗明正身。
在一般待機情況下,在HWiNFO 64的監控中,+5V的電壓範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測得5.0 V和5.04 V,平均為5.025 V;3VCC的電壓則全程穩定在3.328 V;+12V的電壓也一樣都維持在12 V;整體都非常穩定。
首先是OCCT的電源測試,在壓力測試20分鐘後,在OCCT自己的監控系統中,+5V的電壓範圍在5 V~5.04 V,平均5.007 V;3VCC的電壓範圍在3.296 V~3.328 V,平均3.317 V;+12V的電壓範圍則是從11.808 V ~ 12.096 V、平均電壓11.947 V。
在FurMark與AIDA64的壓力測試中,在AIDA64內部的監控中,+3.3V的電壓範圍在3.312 V~3.328 V,平均3.312 V;+5V的電壓範圍在5.0 V~5.04 V,平均5.0 V;+12V的電壓範圍則是從11.904 V ~ 12.0 V、平均電壓11.909 V,與HWINFO64裡面監控的數值幾乎相同,在兩項燒機測試中,電源都非常穩定。
接下來就拿手邊的紅點測溫槍簡單量測一下顯卡與CPU供電線在壓力測試時的溫度狀況,本次是在開放式平台進行測試,因此接口端的測試溫度僅為參考;首先是CPU的8-PIN供電線,在主機板端量測到大概在51度附近。
接著是顯卡,12V-2x6供電線在顯卡端量測到47度;如果玩家是在一般的機殼內部,可以搭配前面或底部的風扇,溫度上預計會再低一些,不過也要再次提醒玩家,安裝12V-2x6供電線時顯卡與電源兩端一定要確認有插緊,最大程度的減少線材分流不均的問題。
接著在電源端內部,在燒機過程中,原先筆者是將停轉功能開啟,不過發現14700K+4090的功耗並沒有達到電源開啟風扇散熱的臨界點,因此後續筆者就將停轉功能關閉,並測試在燒機過程中電源內部的溫度跟風扇噪音表現;溫度部分與過往測試的電源都差不多在33度左右,另外風扇噪音部分表現也很不錯,基本上沒有任何轉軸聲或異音出現(之前筆者開箱的Hydro PTM X PRO 1200W電源的風扇就是在運轉時會有奇怪的異音出現,因此筆者這次才特別注意風扇噪音這一塊)。
接著筆者也量測了一下電源端CPU供電線的溫度,基本上也不高,大概在31度左右。
另外12V-2x6供電線溫度也跟CPU供電線差不多都在35度左右,在電源端都沒有過熱的狀況。
===== 總結 =====
以上就是FSP MEGA TI MIT 1350W的開箱與測試拉~~
在現今的CPU與顯卡設計上,隨著製程的進步,其實這兩個零組件的功耗比是比以往還要來的省電,不過正也因為能耗比進步,因此品牌可以讓這些零組件去追求更高的功耗上限來將CPU或顯卡的性能釋放出來,因此現在許多玩家看到90級別顯卡動輒600W的功率;
而筆者以前研究所就讀的領域是電腦視覺的深度學習,而我們實驗室也有3-4台4090的主機是整年24小不間斷的訓練,因此主機也是長時間處於高功耗的狀態;另外我們也曾討論過將兩張4090合併起來同時訓練能夠讓深度學習獲得更好的結果,不過也因此衍生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單個1000W的電源要負荷兩張4090同時滿載是有些風險的;
因此MEGA TI系列的電源也就是為了這種頂規電腦或專業需求所存在,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驚人的瓦數與配置兩個原生12V-2x6接口就能了解這顆電源的主要客群是哪些人,而為了滿足這些專業需求用戶,在規格上也是堆好堆滿:具備鈦金等級高轉換效率、選用日系105°C精密級電解電容、工業級PCB防潮塗層以及多達8項保護設計,這些都是希望電源在高壓環境下依舊有穩定的表現,確保這些電腦能長時間運作;
這次開箱的MEGA TI另一項特點就是與之前開箱的VITA GM一樣都是MADE IN TAIWAN,相信在品質上就能讓消費者對這款電源有一個很正面的印象與評價;目前MEGA TI MIT系列電源有推出1350W與1650W,並都有10年保固,在價格上雖然有些驚人,不過我想對於有專業需求的用戶來說,這點錢是不能省的,畢竟做為電腦的心臟,肯定不會想要他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