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9/23/03
- 訊息
- 3,857
- 互動分數
- 132
- 點數
- 63
回顧近兩年,Gen5高速SSD初問世,多半是搭載Phison PS5026-E26主控,的確
造就了一段小風潮。但是E6主控歷經幾次小改版,最大的問題--運作溫度過高需
更強大的散熱才不會降速,一直遲遲無法解決。直到2025年,新一代韓系主控
如Samsung及Hynix陸續發表自製主控,運作速度不僅優於E26主控,更重要的是
它們的運作溫度明顯降溫。也因為這些新主控的加入,Gen5 SSD市場開始有新
活力及話題。
國內SSD兩大主控廠為慧榮(SMI)及群聯(Phiso),前者Gen5主控的SSD產品幾乎
佔據了今年第三季零售市場很大的話語議題。相對的,群聯在今年五月的
Computex 2025宣布推出Phison PS5028-E28新主控,掀起不少話題。當時的新聞
稿,Phison 宣稱E28主控擁有14.8 GB/s及14GB/s的連續讀寫速度,僅次於
SanDisk的WD SN8100。
E28採用台積電的6奈米製程製造,相較於基於12奈米的E26,同時支援超過32TB
的TLC快閃記憶體,並具備LPDC與RAID ECC等強健的錯誤更正技術。支援八通道
配置,速率達4200MT/s,並具備 AES-256、TCG Opal 及黃鐵礦加密功能。E28在
隨機讀/寫IOPS分別達到2,600K與3,000K。在當時會場中,首見MSI的相關產品將
推出,但是。。。一直都沒到實品問市,甚至常會推出相關主控產品的十詮
(Teamgroup)都只聞樓梯響。群聯的官網中,對於Gen5 NVMe M2. SSD主控也都停
留在舊版主控資料介紹。
今年第三季,Corsair發出新聞稿,在官網正式宣布推出Corsair MP700 Pro XT。
原本以為它可能會採用SMI SM2508主控,不過看了官網的相關介紹關鍵字,直
覺仍應是採用Phsion新主控,就一直很期待。畢竟過去一段期間看膩的SM2508
相關文章,想嚐鮮換新口味。
十月時,看到國外的評測網站推出MP700 PRO XT的相關報告,確認是採用了
Phison E28主控,十一月初問了國內零售商或電商,國內的代理商似乎還無意
引進,即使電商的旗艦店回覆交期不確定。改上官網,本想下訂,繁體中文官
網不能下單,英文官網只提供美國境內交運,不能出貨國內,最後透過Amazon
下訂才可以寄回。等待SSD寄回過程,發現PNY也將推出基於E28主控的SSD,同
樣的國內的購物網站平台也開始少量開賣MP700 PRO XT。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收到海外包裹打來時,第一眼覺得外紙盒很袖珍,跟Kingston FURY Renegade
G5一樣小。外紙盒色系採黃、黑色系的Corsair風格,MP700 PRO XT顯著地標示
在右上方。左下方則是標示產品規格,隨機讀取IOPS比Phison原廠標示略高。
外紙盒採吊卡包裝,背後除了吊卡塑膠部分,只提供非中文語的六國文字簡單
說明。MIT字樣就標示在貼紙醒目處,但我為什麼要繞那麼大圈才買得到啊?
外紙盒側標兩側及上蓋的設計風格蠻不錯的,就當純欣賞用。底部有簡單的
開箱標示說明。
打開包裝,可以看到SSD存放於透明膠盒內,除此之外,提供兩份折疊式紙本
說明資料。
SSD透明膠盒背面貼著警語,建議使用時還是需要搭配SSD散熱器使用,才能
獲得最佳使用的速率。
SSD正面黏著品牌貼紙,只是這張貼紙觸感比一般品牌貼紙厚,不確定是否有
導熱效果。
SSD背面貼上產品保固貼紙,採單面布局設計,沒有任何NAND Flash在此面。
基於不破壞保固,就不撕開品牌貼紙,找了國外網站,以igorslab.de提供的評
測圖檔最清楚,就截取它的圖檔來說明。若有不適處,隨時會移除相關圖檔。
其配置與目前常見的PCIe 5.0 SSD的結構相似,主控最靠近金手指,隨後是DRAM
快取,最後才是NAND Flash。
DRAM快取記憶體搭載的是SK Hynix H54G46CYRBX267,屬於LPDDR4X-2133MHz,為
低耗電設計,單顆容量2GB,符合現在Gen5 SSD DRAM快取的設計容量。
NAND Flash仍是採用Kioxia BiCS8 218-layer 3D TLC NAND,速度為3600 MT/s,
蠻符合Phison慣用搭配的NAND Flash。
Phison PS5028-E28-86是一款PCIe 5.0x4主控,採用台積電6奈米FinFET 技術,
包含四個ARM Cortex-R5 核心,透過內部交叉開關結構與八個 NAND通道通訊。
此外,控制器擁有專用的 Cortex-M 核心用於電源管理,以及多個DSP單元,能
即時執行錯誤更正(LDPC 引擎)及磨損平衡。控制器邏輯設計為非常高的平行
性,反映在佇列深度效能提升及隨機輸入輸出模式延遲降低上。
根據Phison說明,這款E28主控SSD,最大容量可達8TB。
最後是國外網站整理出MP700 PRO XT 1TB到4TB容量的規格,比原廠整理的還詳
細。各容量效能最佳的規格落在2TB容量,保固寫入量提高1400TBW。
本來想去官網下載SSD Toolbox,很可惜即使是新版仍不支援這款SSD,無奈只
能放棄,這應該是使用CORSAIR SSD以來首度沒有Toolbox工具可用。
開箱結束,上機去。
本篇先以Z890平台作為測試平台,主要是想看Phison E28主控與Z890相容性是
否比SMI SM2508好些,會不會再出現部分循序讀取或隨機讀取速率被限速在
Gen3 4000MB/s附近?因國外的測試報告有些是基於Z790平台,若想看X870E平台
的相關數據,等過幾天有空時,再試試相關數據,或是等年底前的某篇年度評
測報告也可窺其速率。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2201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VGA: PowerColor RX 9070XT-A
OS SSD: Samsung 9100 PRO 4TB (M.2_1槽)
測試SSD: Corsair MP700 PRO XT 2TB (M.2_4槽)
SSD散熱器:GRAUGRAR G-M2HP04-F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採用NVMe Express 2.0協定,傳輸模式為PCIe
5.0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4度。
市溫環境的密閉機殼連續高負載讀寫測試,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到的
最高運作溫度約攝氏60度,比前一代E26主控在高負載環境動輒超過74度的
高溫相比,明顯清涼不少,也追上了SMI SM2508較低溫的運作溫度。
HWiNFO64顯示這款SSD提供兩組溫測感應點,與Crystal DiskInfo相同的是,
它抓到的最高溫度為攝氏60度。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9897~10749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相對平穩,也沒出現被限速的問題,平均讀取速率10678MB/s;
線性寫入曲線過容量值約32%後因pSLC快取耗盡,降速至2700MB/s,期間數度
短暫復速,多數期間在2400~2800MB/s間游走到最後,平均寫入速率5558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波動幅度略大些,慶幸的是未出現Z890平台被限速的問題,平
均讀取速率9101MB/s;容量值75%前的隨機寫入曲現呈現大幅度的抖動,與其
它Gen5 SSD主控相比,這是明顯的差異,容量值80%後的寫入速率稍趨穩頂,
平均寫入速率8741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16bit RGB,從256MB
至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10751~11088MB/s、寫入速率10915~11355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Compress 0Fill 模式:連續讀取與寫入速率都突破10000MB/s,讓人更驚奇的
它的4K QD16、32K與128K讀取測試的速率非常的高,超乎以往試過的幾組Gen5
SSD速率,壓縮環境(0fill)的總分數突破50,000分,算是目前市售SSD首見。
Compress 100% 模式:連續讀取或寫入速率雖仍維持10000MB/s以上,4K相關
測試讀取或寫入速的明顯降低,32K與128K的讀取速率較壓縮環境遜色不少。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0681及11123 MB/s,4K-64Thrd讀取1150K iops、寫入1323K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1058及11319 MB/s,4K-64Thrd讀取41K iops、寫入1486K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4258MB/s、程式載入速率1881M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4910MB/s、程式載入速率1924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0GB的讀寫曲線,還是存在Sandforce壓縮技術曲線的味道。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4GB及
32GB,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13.29GB/s、寫入速率最
快至12.99GB/s。
0-Fill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4GB/s、寫入速率最快11.27GB/s,
沒什麼降速的情況在測試過程發生。
Random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33GB/s、寫入速率最快11.29GB/s。
Crystal Diskmark v9.0.1,選取NVMe SSD,分別測試Random及0Fill資料型態,
選取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3216~14057MB/s、寫入速率
13600~13814MB/s。4K Q1T1讀取約128~135MB/s、寫入速率介於447~461MB/s。
0Fill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3972~14159MB/s、寫入速率13716~13866MB/s。
4K Q1T1讀取速率405~444MB/s、寫入速率455~462MB/s。4K讀取速率異常的高,
奇怪的是4K Q32T16的寫入速率,不管測幾次都降速跌破5000MB/s。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13245MB/s、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8582MB/s;4K QD32隨機
讀取最快可達1634K IOPS、隨機寫入最快為1259K IOP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呈小幅度波動,最高讀取速率11106MB/s,平均讀取速率11017MB/s;
寫入曲線不太出現其它Gen5 SSD常見的破圖看不出曲線,最高寫入速率10757MB/s,
平均寫入速率10757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隨機寫入的IOPS值超過官方標示值。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500MB、
2000MB及4000MB,測試Zero與Mixed資料型態。
Zero資料型態
Mixed資料型態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到約210GB時開始降速,搭配先前測試的AIDA64線性
寫入結果,顯然它的pSLC Cache設定介於210~320GB,比起先前的E26設定值
似乎略小些。
PCMark 10測試,分別系統碟及資料碟模式。
系統碟得到分數為6697、頻寬為1027MB/s。
資料碟得到分數為14593、頻寬2031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6860分。
3DMark DirectStorage Benchmark:
搭配新一代Randeon RX 9070XT顯卡,即使顯卡頻寬因被SSD共享降至PCIe 5.0x8,
開啟DirectStorage的傳輸率高達27.36 GB/s,若未支援DirectStorage的環境,
傳輸率維持在8.76 G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型態。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壓縮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MP700 PRO XT,寫入速率約3.0~3.7G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隨機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MP700 PRO XT,寫入速率約3.3~4.4GB/s
最後是健康度的測試,寫入超過19.8TB時,CystalDiskInfo顯示健康度會降1%,
若以這值推算健康度降至0%時的TBW寫入量應有機會高於原廠保固值。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或PS5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打破前一代E26主控雙面NAND布局,改採單面NAND Flash布局。
2.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壓縮環境的32K、128K、4K QD1的讀取速率比起競品的速率,拉出一段明顯差距。
3.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比競品高上一些。
4. 壓縮檔案格式的傳輸率明顯提高,若是常用壓縮檔案格式存取,應該會較有感。
5. 新製程下,搭配合宜散熱器,連續高負載的最高溫度可壓在攝氏60度內,應不致發生過熱降速窘境。
6. 官方提供五年保固及1400TBW,比起部分競品僅提供1200TBW,顯得大方多。
缺點
1. 4K QD1在非壓縮環境下的讀取速率較壓縮環境相比,降幅過大。
2. 推論的SLC Cache僅約300GB上下,比起前一代主控的設定值略小。
3. 與其它Gen5 SSD相比,它的連續讀取產生的廢熱累積速度比寫入時還快。
4. 在Gen5x4環境,讀寫都是Gen5等級的SSD,Windows檔案總管寫入的實測速率仍無法突破5GB/s。
5 .原廠打破慣例暫不提供的SSD工具軟體。
6. 原廠官網無法直接訂購,需透過國內代理商(經銷商)或海外電商才買得到。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造就了一段小風潮。但是E6主控歷經幾次小改版,最大的問題--運作溫度過高需
更強大的散熱才不會降速,一直遲遲無法解決。直到2025年,新一代韓系主控
如Samsung及Hynix陸續發表自製主控,運作速度不僅優於E26主控,更重要的是
它們的運作溫度明顯降溫。也因為這些新主控的加入,Gen5 SSD市場開始有新
活力及話題。
國內SSD兩大主控廠為慧榮(SMI)及群聯(Phiso),前者Gen5主控的SSD產品幾乎
佔據了今年第三季零售市場很大的話語議題。相對的,群聯在今年五月的
Computex 2025宣布推出Phison PS5028-E28新主控,掀起不少話題。當時的新聞
稿,Phison 宣稱E28主控擁有14.8 GB/s及14GB/s的連續讀寫速度,僅次於
SanDisk的WD SN8100。
E28採用台積電的6奈米製程製造,相較於基於12奈米的E26,同時支援超過32TB
的TLC快閃記憶體,並具備LPDC與RAID ECC等強健的錯誤更正技術。支援八通道
配置,速率達4200MT/s,並具備 AES-256、TCG Opal 及黃鐵礦加密功能。E28在
隨機讀/寫IOPS分別達到2,600K與3,000K。在當時會場中,首見MSI的相關產品將
推出,但是。。。一直都沒到實品問市,甚至常會推出相關主控產品的十詮
(Teamgroup)都只聞樓梯響。群聯的官網中,對於Gen5 NVMe M2. SSD主控也都停
留在舊版主控資料介紹。
今年第三季,Corsair發出新聞稿,在官網正式宣布推出Corsair MP700 Pro XT。
原本以為它可能會採用SMI SM2508主控,不過看了官網的相關介紹關鍵字,直
覺仍應是採用Phsion新主控,就一直很期待。畢竟過去一段期間看膩的SM2508
相關文章,想嚐鮮換新口味。
十月時,看到國外的評測網站推出MP700 PRO XT的相關報告,確認是採用了
Phison E28主控,十一月初問了國內零售商或電商,國內的代理商似乎還無意
引進,即使電商的旗艦店回覆交期不確定。改上官網,本想下訂,繁體中文官
網不能下單,英文官網只提供美國境內交運,不能出貨國內,最後透過Amazon
下訂才可以寄回。等待SSD寄回過程,發現PNY也將推出基於E28主控的SSD,同
樣的國內的購物網站平台也開始少量開賣MP700 PRO XT。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收到海外包裹打來時,第一眼覺得外紙盒很袖珍,跟Kingston FURY Renegade
G5一樣小。外紙盒色系採黃、黑色系的Corsair風格,MP700 PRO XT顯著地標示
在右上方。左下方則是標示產品規格,隨機讀取IOPS比Phison原廠標示略高。
外紙盒採吊卡包裝,背後除了吊卡塑膠部分,只提供非中文語的六國文字簡單
說明。MIT字樣就標示在貼紙醒目處,但我為什麼要繞那麼大圈才買得到啊?
外紙盒側標兩側及上蓋的設計風格蠻不錯的,就當純欣賞用。底部有簡單的
開箱標示說明。
打開包裝,可以看到SSD存放於透明膠盒內,除此之外,提供兩份折疊式紙本
說明資料。
SSD透明膠盒背面貼著警語,建議使用時還是需要搭配SSD散熱器使用,才能
獲得最佳使用的速率。
SSD正面黏著品牌貼紙,只是這張貼紙觸感比一般品牌貼紙厚,不確定是否有
導熱效果。
SSD背面貼上產品保固貼紙,採單面布局設計,沒有任何NAND Flash在此面。
基於不破壞保固,就不撕開品牌貼紙,找了國外網站,以igorslab.de提供的評
測圖檔最清楚,就截取它的圖檔來說明。若有不適處,隨時會移除相關圖檔。
其配置與目前常見的PCIe 5.0 SSD的結構相似,主控最靠近金手指,隨後是DRAM
快取,最後才是NAND Flash。
DRAM快取記憶體搭載的是SK Hynix H54G46CYRBX267,屬於LPDDR4X-2133MHz,為
低耗電設計,單顆容量2GB,符合現在Gen5 SSD DRAM快取的設計容量。
NAND Flash仍是採用Kioxia BiCS8 218-layer 3D TLC NAND,速度為3600 MT/s,
蠻符合Phison慣用搭配的NAND Flash。
Phison PS5028-E28-86是一款PCIe 5.0x4主控,採用台積電6奈米FinFET 技術,
包含四個ARM Cortex-R5 核心,透過內部交叉開關結構與八個 NAND通道通訊。
此外,控制器擁有專用的 Cortex-M 核心用於電源管理,以及多個DSP單元,能
即時執行錯誤更正(LDPC 引擎)及磨損平衡。控制器邏輯設計為非常高的平行
性,反映在佇列深度效能提升及隨機輸入輸出模式延遲降低上。
根據Phison說明,這款E28主控SSD,最大容量可達8TB。
最後是國外網站整理出MP700 PRO XT 1TB到4TB容量的規格,比原廠整理的還詳
細。各容量效能最佳的規格落在2TB容量,保固寫入量提高1400TBW。
本來想去官網下載SSD Toolbox,很可惜即使是新版仍不支援這款SSD,無奈只
能放棄,這應該是使用CORSAIR SSD以來首度沒有Toolbox工具可用。
開箱結束,上機去。
本篇先以Z890平台作為測試平台,主要是想看Phison E28主控與Z890相容性是
否比SMI SM2508好些,會不會再出現部分循序讀取或隨機讀取速率被限速在
Gen3 4000MB/s附近?因國外的測試報告有些是基於Z790平台,若想看X870E平台
的相關數據,等過幾天有空時,再試試相關數據,或是等年底前的某篇年度評
測報告也可窺其速率。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2201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VGA: PowerColor RX 9070XT-A
OS SSD: Samsung 9100 PRO 4TB (M.2_1槽)
測試SSD: Corsair MP700 PRO XT 2TB (M.2_4槽)
SSD散熱器:GRAUGRAR G-M2HP04-F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採用NVMe Express 2.0協定,傳輸模式為PCIe
5.0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4度。
市溫環境的密閉機殼連續高負載讀寫測試,透過Crystal Diskinfo觀察到的
最高運作溫度約攝氏60度,比前一代E26主控在高負載環境動輒超過74度的
高溫相比,明顯清涼不少,也追上了SMI SM2508較低溫的運作溫度。
HWiNFO64顯示這款SSD提供兩組溫測感應點,與Crystal DiskInfo相同的是,
它抓到的最高溫度為攝氏60度。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9897~10749MB/s。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相對平穩,也沒出現被限速的問題,平均讀取速率10678MB/s;
線性寫入曲線過容量值約32%後因pSLC快取耗盡,降速至2700MB/s,期間數度
短暫復速,多數期間在2400~2800MB/s間游走到最後,平均寫入速率5558MB/s。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波動幅度略大些,慶幸的是未出現Z890平台被限速的問題,平
均讀取速率9101MB/s;容量值75%前的隨機寫入曲現呈現大幅度的抖動,與其
它Gen5 SSD主控相比,這是明顯的差異,容量值80%後的寫入速率稍趨穩頂,
平均寫入速率8741MB/s。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16bit RGB,從256MB
至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10751~11088MB/s、寫入速率10915~11355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Compress 0Fill 模式:連續讀取與寫入速率都突破10000MB/s,讓人更驚奇的
它的4K QD16、32K與128K讀取測試的速率非常的高,超乎以往試過的幾組Gen5
SSD速率,壓縮環境(0fill)的總分數突破50,000分,算是目前市售SSD首見。
Compress 100% 模式:連續讀取或寫入速率雖仍維持10000MB/s以上,4K相關
測試讀取或寫入速的明顯降低,32K與128K的讀取速率較壓縮環境遜色不少。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0681及11123 MB/s,4K-64Thrd讀取1150K iops、寫入1323K iops。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11058及11319 MB/s,4K-64Thrd讀取41K iops、寫入1486K iops。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4258MB/s、程式載入速率1881MB/s。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4910MB/s、程式載入速率1924MB/s。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0GB的讀寫曲線,還是存在Sandforce壓縮技術曲線的味道。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4GB及
32GB,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13.29GB/s、寫入速率最
快至12.99GB/s。
0-Fill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4GB/s、寫入速率最快11.27GB/s,
沒什麼降速的情況在測試過程發生。
Random型態、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33GB/s、寫入速率最快11.29GB/s。
Crystal Diskmark v9.0.1,選取NVMe SSD,分別測試Random及0Fill資料型態,
選取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3216~14057MB/s、寫入速率
13600~13814MB/s。4K Q1T1讀取約128~135MB/s、寫入速率介於447~461MB/s。
0Fill型態: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13972~14159MB/s、寫入速率13716~13866MB/s。
4K Q1T1讀取速率405~444MB/s、寫入速率455~462MB/s。4K讀取速率異常的高,
奇怪的是4K Q32T16的寫入速率,不管測幾次都降速跌破5000MB/s。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13245MB/s、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8582MB/s;4K QD32隨機
讀取最快可達1634K IOPS、隨機寫入最快為1259K IOP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呈小幅度波動,最高讀取速率11106MB/s,平均讀取速率11017MB/s;
寫入曲線不太出現其它Gen5 SSD常見的破圖看不出曲線,最高寫入速率10757MB/s,
平均寫入速率10757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隨機寫入的IOPS值超過官方標示值。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500MB、
2000MB及4000MB,測試Zero與Mixed資料型態。
Zero資料型態
Mixed資料型態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到約210GB時開始降速,搭配先前測試的AIDA64線性
寫入結果,顯然它的pSLC Cache設定介於210~320GB,比起先前的E26設定值
似乎略小些。
PCMark 10測試,分別系統碟及資料碟模式。
系統碟得到分數為6697、頻寬為1027MB/s。
資料碟得到分數為14593、頻寬2031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6860分。
3DMark DirectStorage Benchmark:
搭配新一代Randeon RX 9070XT顯卡,即使顯卡頻寬因被SSD共享降至PCIe 5.0x8,
開啟DirectStorage的傳輸率高達27.36 GB/s,若未支援DirectStorage的環境,
傳輸率維持在8.76 GB/s。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型態。
0Fill資料模式
隨機模式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壓縮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MP700 PRO XT,寫入速率約3.0~3.7G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模擬隨機檔案,從9100 Pro Gen5 寫入MP700 PRO XT,寫入速率約3.3~4.4GB/s
最後是健康度的測試,寫入超過19.8TB時,CystalDiskInfo顯示健康度會降1%,
若以這值推算健康度降至0%時的TBW寫入量應有機會高於原廠保固值。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或PS5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打破前一代E26主控雙面NAND布局,改採單面NAND Flash布局。
2.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壓縮環境的32K、128K、4K QD1的讀取速率比起競品的速率,拉出一段明顯差距。
3.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比競品高上一些。
4. 壓縮檔案格式的傳輸率明顯提高,若是常用壓縮檔案格式存取,應該會較有感。
5. 新製程下,搭配合宜散熱器,連續高負載的最高溫度可壓在攝氏60度內,應不致發生過熱降速窘境。
6. 官方提供五年保固及1400TBW,比起部分競品僅提供1200TBW,顯得大方多。
缺點
1. 4K QD1在非壓縮環境下的讀取速率較壓縮環境相比,降幅過大。
2. 推論的SLC Cache僅約300GB上下,比起前一代主控的設定值略小。
3. 與其它Gen5 SSD相比,它的連續讀取產生的廢熱累積速度比寫入時還快。
4. 在Gen5x4環境,讀寫都是Gen5等級的SSD,Windows檔案總管寫入的實測速率仍無法突破5GB/s。
5 .原廠打破慣例暫不提供的SSD工具軟體。
6. 原廠官網無法直接訂購,需透過國內代理商(經銷商)或海外電商才買得到。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