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6/1/04
- 訊息
- 454
- 互動分數
- 10
- 點數
- 18
本篇開箱由個人私心愛廠,瑞士德國合資的Arctic(以下省略一千字)於今年度推出的Liquid Freezer III Pro 360 A-RGB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以去年推出的第三代Liquid Freezer III為基礎,再加以琢磨改良(?)及搭配新款Pro風扇而成。
是說之前個人還將Arctic說成是瑞典廠商...有夠丟臉,根本假粉!
雖然升級成Pro版,但仍維持相當親民的價格及豐富的規格選擇,從240mm到420mm,從無光風扇到黑白ARGB風扇,價格區間僅$2,690到$4,090,的確能說是誠意依舊!
外包裝風格沒有明顯改變,僅彩圖略有不同,如果在實體店購買請認明型號的Pro字樣。
後來才發現其實今年Computex展時Arctic就已經展出Pro版風扇及相關水冷產品,甚至還有自家新機殼,或許因為外觀差異不大,個人才誤以為Arctic今年沒有新品...對,都是They的錯。
假粉只能再次在此下跪認錯,虧最右邊吃東西的歪國帥哥還給我風扇造型鑰匙圈,我還在那邊胡言亂語...
回到Liquid Freezer III Pro,這次在包裝上額外增加標示支援最新的AM5及LGA1851腳位處理器,而且不僅只是支援,扣具針對最新腳位處理器也有改良設計,這部分留到後面再介紹。
Liquid Freezer III Pro標準配置只支援標示的4款CPU,intel LGA1200、LGA115x及AMD AM3等舊款CPU預設是無法支援。但老大哥Liquid Freezer III有額外販售支援1200及115x的增補扣具,經詢問代理商樂維表示如果使用者有需求或對於平台相容性問題,皆可洽其客服協助確認或代訂扣具,提供給各位參考。
本次也順便補貨MX-6散熱膏,但可惜目前還沒等到樂維引進8g容量的那一天。
背面標示產品規格,Arctic有個值得稱讚的點是官網有詳細的產品資訊電子檔案,隨時能查找。
內部產品包裝、擺放方式倒是相當熟悉,沒什麼變化。
差點忘記規格表,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特色包括冷頭具備VRM小風扇、冷排為38mm加厚規格及採用最高3000轉的Pro版風扇,保固部分則是給滿6年含漏液賠償。
所有配件一覽,金屬框為intel LGA1700/1851專用扣具,此外包括螺絲、散熱膏(0.8g)及兩條線材。
Liquid Freezer III Pro提供兩款線材,可選擇單一PWM 4P整合線材或是VRM風扇、冷排風扇、水泵可各自監控轉速的一轉多線材。
一轉多線材部分冷排風扇及VRM風扇僅有查看轉速及PWM控轉,供電正負極線連接於水泵接頭。整合線材則僅能監控冷排風扇轉速。
總之喜歡個別監控轉速的使用一轉多線材,喜歡簡潔的就可以使用整合線材。
官網也有提供PWM控轉曲線,讓個人比較驚訝的是連水泵轉速都能低到1000轉以下,一般水冷多半水泵轉速固定或可控範圍很小,是說AC這設計...心臟是不是有些大顆啊?
新款Pro水冷主角應該還是在這款P12 Pro身上,AC今年新推出的Pro版P12或P14風扇將最高轉速拉高到3000轉,相比Arctic自家也是3000轉俱樂部的P12 Max風扇,P12 Pro風扇帳面數據轉速及風量較低(3300 rpm vs 3000 rpm、81 CFM vs77 CFM),但靜壓較高(4.35 mmH2O vs 6.9 mmH2O),噪音部分...反倒是新款P12 Pro沒標示..?Why?
接著將話題轉到扣具,Liquid Freezer III Pro的intel扣具有針對最新款LGA1851的發熱位置進行微調偏移;AMD扣具則前代就已經有做扣具偏移,官網也有配圖介紹。
AMD扣具鎖孔位置稍微下移以適應CCD發熱位置。
LGA1851部分則一樣使用前代防彎扣具,避免CPU因原廠扣具造成表面微彎,進而導致銅底接觸不均的可能。
扣具的鎖孔位置也因應新款LGA1851發熱核心位置改為偏上方,不得不說還是十分細心的。
但...這樣LGA1700不就反而沒壓在發熱中心了嗎?還是14代靈壓反正都快消失了不如直接放生?
接著是水冷本體,3顆風扇已經預先裝在冷排上且整好線材,維持一貫清爽的外型。
AC水冷祖傳的38mm厚冷排也持續沿用,這次搭高風壓的高轉風扇應該會有更好的發揮。
P12 Pro風扇採用大尺寸軸承加軸流扇葉設計,軸承類型為FDB,A-RGB版扇葉為半透明外觀,Pro版風扇主打高靜壓、低震動及扇葉與邊框最小間隙,在對岸的評價算中上,第一印象直觀感受是外型看起來高級,且價格平實。
線材採用串接設計且已預先妥善整理好收納在側邊。
所有風扇線彙整後藉由轉接線材,從水冷管編織網內部走線至冷頭處,線材能統一從冷頭處出線避免紊亂,轉接線設計也讓使用者能自由更換他廠風扇。
冷頭部分沒有什麼大變化,甚至可說是是一模一樣,讓個人佩服的是在簡化連接線、扣具偏移、隱藏式走線等細膩設計外,居然還搭配了電路板、絕緣固定膠外露等如此粗曠的設計。
這種細膩與粗曠的矛盾衝突居然能在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系列水冷上一覽無遺,只能說太值得入手了(?)
側邊為風扇、水泵線材連接處。
銅底尺寸約為4cm x 4cm,在一眾水冷中算是小尺寸。
冷頭為熟悉的導光格柵造型,內部為VRM散熱風扇,以磁吸方式固定於冷頭上。
接觸供電點有標示針腳定義,前代有聽過VRM風扇噪音明顯的反饋,不曉得是否為個案,如果不巧遇到可以用絕緣膠帶貼住冷頭針腳或是VRM風扇上給風扇供電的觸點。
VRM散熱風扇具有相當厚度,設計上似乎也偏向軸流扇?
接著以Z890主機板進行安裝,Liquid Freezer III Pro維持系列傳統只有水冷管出口在下方的一千零一種安裝方向。
雖然LGA1851扣具有往上偏移,但裝上後仍覺得離M.2散熱片有點靠近,才又想起之前Liquid Freezer III 有與部分主機板M.2散熱片衝突的狀況。
Arctic官網有提供主機板相容性列表,目前仍有幾款主機板無法使用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從ITX到ATX都有,即便是最新款Z890或是X870E都仍有幾款在不支援的名單上,購買前還是建議先確認主機板是否支援。
接著檢查小尺寸銅底的接觸狀況,4cm的長度應該剛好能蓋住Intel CPU,不過Liquid Freezer III Pro為了讓發熱核心位置在銅底中間,犧牲了下半部與CPU頂蓋接觸的機會...但就個人實測結果來說好像沒影響。
簡單以裸測架示範裝機後的外觀,還是那個宮女頭造型。
通電後...感覺有些微妙,P12 Pro A-RGB風扇為軸承發光設計,燈效表現算中規中矩,不過於花俏但也稍微缺乏特色。
冷頭燈效相對較柔和。
可能因為軸承比較大顆的關係,這裝機方式加上冷頭有那麼點像目瞪口呆的三眼怪。
也因此才有封面那張擬人照片。
最後進行性能測試,熟悉的配置與環境,不曉得這炎熱的天氣能維持到啥時,或許再1~2個月就無法保持26度的室內溫度了。
老樣子在26度冷氣房,搭配熟悉的AC MX-6散熱膏及測試設備:
處理器Ultra 7 265K
主機板:技嘉 Z890 Aorus Elite wifi7 @BIOS 2025/7/9 F17e
記憶體:美光 DDR5 5600 @預設值無開XMP
硬碟:WD SN750 500G
電源:全漢 Hydro PTM X PRO 1000W ATX3.0 白金
機殼:開放式平台
BIOS設定Spec Enhance模式、設置PL1=PL2=280w,其餘沒調整,實際單烤FPU顯示約275w上下。測試方法盡量與前幾次相同,分別測試風扇全速及固定噪音在45dBA(收音裝置距離平台15cm量測)兩種情境,於單烤20分鐘FPU後記錄Package最高溫度。
風扇全速時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Pro噪音算有感,但實測噪音數值不算高,而且風壓真的驚人,從冷排後方能明顯感到有風吹出,駕馭38mm後的冷排看起來是沒啥問題。
實測結果Liquid Freezer III Pro能用較低的噪音達到與鈦鉭一樣的散熱能力,就不曉得該歸功於厚冷排還是風扇呢?
固定在45dBA噪音時,Liquid Freezer III Pro效能略好於LX800 Pro,這樣或許可推斷性能優勢來自於厚冷排(吧?)
至於為什麼固定噪音情境沒有先馬Q70呢,因為當時就...懶得測嘛,其實現在也懶就是。
心得
Arctic 今年度搭配高轉P12、P14 Pro風扇推出的小改版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散熱器,與38mm厚冷排搭配效果更好,實際上也的確發揮得不錯,且價格仍維持在和善親民等級,個人覺得應該具有不錯的競爭力。
但讓人最印象深刻的...還是注意銅底壓力均勻分布、發熱核心偏移而精心製作的扣具、設想周到的簡潔藏線這些細緻設計加上冷頭PCB板元件、絕緣膠露出在外的粗曠開放風格,這種美女與野獸並存的設計風格,個人只能說:一個字,絕!
但格外要注意的是這款水冷預設不支援舊款CPU及部分主機板,支援舊款intel CPU的扣具不容易買且成本也高,所幸樂維表示有提供舊平台相容性確認及客訂的服務,選購前建議先洽樂維確認。另外關於一些水泵、VRM風扇噪音的議題,不巧個人就...真的沒碰到,手上這咖高轉速時只有風扇風切聲較明顯,VRM風扇沒有明顯噪音,水泵也要靠十分近才有細微水流聲。個人從前代開始用過360、420mm總共3咖,目前體驗都還算正常,希望不會因此立FLAG...但還是得說有遇到盡快尋求保固處理吧,6年保固該用就用!
是說之前個人還將Arctic說成是瑞典廠商...有夠丟臉,根本假粉!

雖然升級成Pro版,但仍維持相當親民的價格及豐富的規格選擇,從240mm到420mm,從無光風扇到黑白ARGB風扇,價格區間僅$2,690到$4,090,的確能說是誠意依舊!
外包裝風格沒有明顯改變,僅彩圖略有不同,如果在實體店購買請認明型號的Pro字樣。

後來才發現其實今年Computex展時Arctic就已經展出Pro版風扇及相關水冷產品,甚至還有自家新機殼,或許因為外觀差異不大,個人才誤以為Arctic今年沒有新品...對,都是They的錯。
假粉只能再次在此下跪認錯,虧最右邊吃東西的歪國帥哥還給我風扇造型鑰匙圈,我還在那邊胡言亂語...

回到Liquid Freezer III Pro,這次在包裝上額外增加標示支援最新的AM5及LGA1851腳位處理器,而且不僅只是支援,扣具針對最新腳位處理器也有改良設計,這部分留到後面再介紹。
Liquid Freezer III Pro標準配置只支援標示的4款CPU,intel LGA1200、LGA115x及AMD AM3等舊款CPU預設是無法支援。但老大哥Liquid Freezer III有額外販售支援1200及115x的增補扣具,經詢問代理商樂維表示如果使用者有需求或對於平台相容性問題,皆可洽其客服協助確認或代訂扣具,提供給各位參考。

本次也順便補貨MX-6散熱膏,但可惜目前還沒等到樂維引進8g容量的那一天。

背面標示產品規格,Arctic有個值得稱讚的點是官網有詳細的產品資訊電子檔案,隨時能查找。

內部產品包裝、擺放方式倒是相當熟悉,沒什麼變化。

差點忘記規格表,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特色包括冷頭具備VRM小風扇、冷排為38mm加厚規格及採用最高3000轉的Pro版風扇,保固部分則是給滿6年含漏液賠償。

所有配件一覽,金屬框為intel LGA1700/1851專用扣具,此外包括螺絲、散熱膏(0.8g)及兩條線材。

Liquid Freezer III Pro提供兩款線材,可選擇單一PWM 4P整合線材或是VRM風扇、冷排風扇、水泵可各自監控轉速的一轉多線材。

一轉多線材部分冷排風扇及VRM風扇僅有查看轉速及PWM控轉,供電正負極線連接於水泵接頭。整合線材則僅能監控冷排風扇轉速。
總之喜歡個別監控轉速的使用一轉多線材,喜歡簡潔的就可以使用整合線材。

官網也有提供PWM控轉曲線,讓個人比較驚訝的是連水泵轉速都能低到1000轉以下,一般水冷多半水泵轉速固定或可控範圍很小,是說AC這設計...心臟是不是有些大顆啊?

新款Pro水冷主角應該還是在這款P12 Pro身上,AC今年新推出的Pro版P12或P14風扇將最高轉速拉高到3000轉,相比Arctic自家也是3000轉俱樂部的P12 Max風扇,P12 Pro風扇帳面數據轉速及風量較低(3300 rpm vs 3000 rpm、81 CFM vs77 CFM),但靜壓較高(4.35 mmH2O vs 6.9 mmH2O),噪音部分...反倒是新款P12 Pro沒標示..?Why?

接著將話題轉到扣具,Liquid Freezer III Pro的intel扣具有針對最新款LGA1851的發熱位置進行微調偏移;AMD扣具則前代就已經有做扣具偏移,官網也有配圖介紹。

AMD扣具鎖孔位置稍微下移以適應CCD發熱位置。

LGA1851部分則一樣使用前代防彎扣具,避免CPU因原廠扣具造成表面微彎,進而導致銅底接觸不均的可能。

扣具的鎖孔位置也因應新款LGA1851發熱核心位置改為偏上方,不得不說還是十分細心的。
但...這樣LGA1700不就反而沒壓在發熱中心了嗎?還是14代靈壓反正都快消失了不如直接放生?

接著是水冷本體,3顆風扇已經預先裝在冷排上且整好線材,維持一貫清爽的外型。

AC水冷祖傳的38mm厚冷排也持續沿用,這次搭高風壓的高轉風扇應該會有更好的發揮。

P12 Pro風扇採用大尺寸軸承加軸流扇葉設計,軸承類型為FDB,A-RGB版扇葉為半透明外觀,Pro版風扇主打高靜壓、低震動及扇葉與邊框最小間隙,在對岸的評價算中上,第一印象直觀感受是外型看起來高級,且價格平實。

線材採用串接設計且已預先妥善整理好收納在側邊。


所有風扇線彙整後藉由轉接線材,從水冷管編織網內部走線至冷頭處,線材能統一從冷頭處出線避免紊亂,轉接線設計也讓使用者能自由更換他廠風扇。

冷頭部分沒有什麼大變化,甚至可說是是一模一樣,讓個人佩服的是在簡化連接線、扣具偏移、隱藏式走線等細膩設計外,居然還搭配了電路板、絕緣固定膠外露等如此粗曠的設計。
這種細膩與粗曠的矛盾衝突居然能在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系列水冷上一覽無遺,只能說太值得入手了(?)

側邊為風扇、水泵線材連接處。

銅底尺寸約為4cm x 4cm,在一眾水冷中算是小尺寸。

冷頭為熟悉的導光格柵造型,內部為VRM散熱風扇,以磁吸方式固定於冷頭上。

接觸供電點有標示針腳定義,前代有聽過VRM風扇噪音明顯的反饋,不曉得是否為個案,如果不巧遇到可以用絕緣膠帶貼住冷頭針腳或是VRM風扇上給風扇供電的觸點。

VRM散熱風扇具有相當厚度,設計上似乎也偏向軸流扇?

接著以Z890主機板進行安裝,Liquid Freezer III Pro維持系列傳統只有水冷管出口在下方的一千零一種安裝方向。
雖然LGA1851扣具有往上偏移,但裝上後仍覺得離M.2散熱片有點靠近,才又想起之前Liquid Freezer III 有與部分主機板M.2散熱片衝突的狀況。

Arctic官網有提供主機板相容性列表,目前仍有幾款主機板無法使用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從ITX到ATX都有,即便是最新款Z890或是X870E都仍有幾款在不支援的名單上,購買前還是建議先確認主機板是否支援。

接著檢查小尺寸銅底的接觸狀況,4cm的長度應該剛好能蓋住Intel CPU,不過Liquid Freezer III Pro為了讓發熱核心位置在銅底中間,犧牲了下半部與CPU頂蓋接觸的機會...但就個人實測結果來說好像沒影響。

簡單以裸測架示範裝機後的外觀,還是那個宮女頭造型。

通電後...感覺有些微妙,P12 Pro A-RGB風扇為軸承發光設計,燈效表現算中規中矩,不過於花俏但也稍微缺乏特色。


冷頭燈效相對較柔和。

可能因為軸承比較大顆的關係,這裝機方式加上冷頭有那麼點像目瞪口呆的三眼怪。

也因此才有封面那張擬人照片。

最後進行性能測試,熟悉的配置與環境,不曉得這炎熱的天氣能維持到啥時,或許再1~2個月就無法保持26度的室內溫度了。
老樣子在26度冷氣房,搭配熟悉的AC MX-6散熱膏及測試設備:
處理器Ultra 7 265K
主機板:技嘉 Z890 Aorus Elite wifi7 @BIOS 2025/7/9 F17e
記憶體:美光 DDR5 5600 @預設值無開XMP
硬碟:WD SN750 500G
電源:全漢 Hydro PTM X PRO 1000W ATX3.0 白金
機殼:開放式平台
BIOS設定Spec Enhance模式、設置PL1=PL2=280w,其餘沒調整,實際單烤FPU顯示約275w上下。測試方法盡量與前幾次相同,分別測試風扇全速及固定噪音在45dBA(收音裝置距離平台15cm量測)兩種情境,於單烤20分鐘FPU後記錄Package最高溫度。
風扇全速時Arctic Liquid Freezer III Pro噪音算有感,但實測噪音數值不算高,而且風壓真的驚人,從冷排後方能明顯感到有風吹出,駕馭38mm後的冷排看起來是沒啥問題。
實測結果Liquid Freezer III Pro能用較低的噪音達到與鈦鉭一樣的散熱能力,就不曉得該歸功於厚冷排還是風扇呢?

固定在45dBA噪音時,Liquid Freezer III Pro效能略好於LX800 Pro,這樣或許可推斷性能優勢來自於厚冷排(吧?)
至於為什麼固定噪音情境沒有先馬Q70呢,因為當時就...懶得測嘛,其實現在也懶就是。

心得
Arctic 今年度搭配高轉P12、P14 Pro風扇推出的小改版Liquid Freezer III Pro水冷散熱器,與38mm厚冷排搭配效果更好,實際上也的確發揮得不錯,且價格仍維持在和善親民等級,個人覺得應該具有不錯的競爭力。
但讓人最印象深刻的...還是注意銅底壓力均勻分布、發熱核心偏移而精心製作的扣具、設想周到的簡潔藏線這些細緻設計加上冷頭PCB板元件、絕緣膠露出在外的粗曠開放風格,這種美女與野獸並存的設計風格,個人只能說:一個字,絕!
但格外要注意的是這款水冷預設不支援舊款CPU及部分主機板,支援舊款intel CPU的扣具不容易買且成本也高,所幸樂維表示有提供舊平台相容性確認及客訂的服務,選購前建議先洽樂維確認。另外關於一些水泵、VRM風扇噪音的議題,不巧個人就...真的沒碰到,手上這咖高轉速時只有風扇風切聲較明顯,VRM風扇沒有明顯噪音,水泵也要靠十分近才有細微水流聲。個人從前代開始用過360、420mm總共3咖,目前體驗都還算正常,希望不會因此立FLAG...但還是得說有遇到盡快尋求保固處理吧,6年保固該用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