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簡測】Seagate FireCuda 530 2TB PCIe Gen4.0 x4 NVMe SSD在X570平台效能簡測 (圖多)

Day_knight

進階會員
已加入
9/23/03
訊息
3,552
互動分數
122
點數
63
一直以來是Seagate系列儲存產品的愛用者,從以前傳統HDD到後來的SSD,每
代有新產品時,幾乎都會跑去試。Seagate發展SSD產品的過往,說真的有點不
太順。曾經一度自製SSD主控,後來又買了LSI Sandforce主控,到了後期,從
FireCuda 120系列起,幾乎都是採用Phsion提供特製版的主控所推出對應
SSD。不過,這些SSD產品後來在我手中都留不太下來。以下系列的產品,我大
概只剩下FireCuda 510系列沒玩過。
1244915549_x.jpg



自從Seagate宣布推出採用其認證過的Phison PS5018-E18主控將推出新一
代FireCuda 530時,本來是覺得沒啥新意。不過當看到官網列出的TBW保固值
眼睛為之一亮。何也?主要是目前市售採用Phison E18主控的相關SSD產品,
絕大多數個人試過的都很不耐寫,讓人既欣喜又害怕。FireCuda 530硬是把
別人E18主控保固的同級品(2TB容量)從1400TBW(附近)拉高到2550TBW,除
此之外,循序讀寫的速率也比一般的E18主控SSD快了一些,加上提供資料救
援,應該目前沒有那家SSD廠商敢推出SSD資料救援服務。
1244917132_x.jpg


1244915843_x.jpg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延用FireCuda 520紅黑配色系,左上方規屬於Seagate Gaming系列,
不過,我沒空真的不玩GAME啊。。。資料救援服務的標籤印在右上方。
1244898430_x.jpg



外紙盒背面九國文字規格敘述,製造日期為2021年七月,算蠻新的。與其它多
數採E18主控SSD不同的是,產地不是MIT,而是移回Seagate生產基地-泰國。
1244898529_x.jpg



外紙盒側標再度簡述基本規格、保固條件及資料救援服務等。
1244898431_x.jpg



開箱了,內盒仍採取透明盒,不同的是透明盒有造型設計,但我還是比較喜歡
三星SSD內包裝的質感。
1244898629_x.jpg


1244898729_x.jpg



除了SSD本體外,附上保固說明、資料救援服務說明及兩組FireCuda貼紙。
1244898829_x.jpg



SSD裝在靜電袋內,為不可復原式包裝,若不是產品本身故障,撕開後幾乎就無法
退貨。與Samsung或WD不同的是,仍維持雙面LAYOUT,無法作到單面式。
1244898630_x.jpg



SSD主控面貼上品牌貼紙,3D TLC NAND一顆露出。
1244898031_x.jpg



SSD非主控片貼上產品型號資料貼紙,也不是完全包覆。
1244898730_x.jpg



將SSD主控面的貼紙移除,又看到另一張貼紙。
1244898032_x.jpg



我撕,我撕,終於看到SSD主控面的配置,與通用型E18主控SSD不同的是,這回
主控改擺在中間,3D TLC NAND 反而擺在外側,SSD背面也是這樣陳列。
1244898929_x.jpg



SSD主控型號為STXZY01049E0,為Phison PS5018-E18特仕版,與一般E18主控
不同的是特別訂製版,挺好奇是效能差在那裡?
1244898731_x.jpg



TLC NAND為美光 176-layer 3D TLC,單顆容量256GB,正反各配置4顆,共組
成為2TB容量。快取記憶體採用SKhynix H5AN8G6NCJ DDR4-2600,單顆容量為
1GB,正反各一顆,提供2GB快取記憶體輔助。
1244898033_x.jpg


1244898033_x.jpg


SSD非主控面的陳列方式。
1244898930_x.jpg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 BIOS 3003
CPU: AMD Ryzen 5 3600X
RAM: Micron DDR4-3200 16G*2
OS SSD: Samsung 970 PRO 1TB
測試碟: Seagate FireCuda 530 2TB (PCIe Gen4 x4 CPU通道)
SSD散熱器:主機板內建,散熱貼已換成Laird Tflex 700系列導熱矽膠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21H1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 Diskinfo,支援NVMe Express 1.4協定,傳輸模式PCIe 4.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9度。
1244898931_x.jpg



藉由X570主機板上的散熱裝置,連續高度負載測試中的最高溫度攝氏70度。
1244898832_x.jpg


當到達70度的過熱狀態時,在軟體測速就會降回約PCIe 3.0 x4的傳輸率。
1244898535_x.jpg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553~6129MB/s。
1244898733_x.jpg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130MB/s;線性寫入
曲線初期都算平穩,容量值約35%後大幅下滑,之後多於500~700MB/s間游走
到最後才又突然小跳起,平均寫入速率2630MB/s。
1244898732_x.jpg


1244899029_x.jpg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略有小抖動,整體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6130MB/s;隨機寫入
曲線抖動的幅度明顯高於讀取測試,平均寫入速率3549MB/s。
1244898530_x.jpg


1244898932_x.jpg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
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5737~5936MB/s、寫入速率4952~5766MB/s。
1244898935_x.jpg


1244899030_x.jpg


1244898532_x.jpg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分別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
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

Compress 0Fill 模式:循序讀寫均未達標,與其它E18主控不同的是,似乎有
調慢4K QD4及4K QD16的寫入速度。
1244898734_x.jpg


1244898830_x.jpg


1244898936_x.jpg


Compress 100% 模式:循序讀寫仍未達標,因為少了E18特有壓縮功能支援,
讀/寫分數明顯從天堂掉入凡間。
1244898937_x.jpg


1244899033_x.jpg


1244898632_x.jpg



AS SSD分別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 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34及5769 MB/s,4K QD1讀取24613 iops,
4K QD1寫入55849 iops。
1244898040_x.jpg


1244898039_x.jpg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62及5946 MB/s,4K QD1讀取18927 iops,
4K QD1寫入55580 iops。
1244899035_x.jpg


1244898534_x.jpg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1920MB/s、程式載入速率1179MB/s。
1244898737_x.jpg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2109MB/s、程式載入速率306MB/s。
1244898041_x.jpg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
1244899034_x.jpg


10GB的讀寫曲線多數情況下明顯較1GB容量環境下穩定。
1244898939_x.jpg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
4GB及32GB,測試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及Random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

讀取速率最快6.95GB/s、寫入速率最快6.42GB/s,大檔寫入不掉速。
1244899036_x.jpg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

讀取速率最快4.31GB/s、寫入速率最快5.93GB/s,32GB容量測試中讀取
速率略有小降。
1244899037_x.jpg



Random模式
讀取速率最快4.25GB/s、寫入速率最快5.93GB/s,32GB容量測試中,因發生
運作溫度過高,後段讀寫速率均被降速。
1244898738_x.jpg



Crystal Diskmark v8.0.4挑選NVMe模式,分別測試Random及0Fill資料型
態,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的循序讀取速率幾乎都超越官方標示值
7300MB/s、寫入速率貼近官方標示值。4K Q1T1讀取約81MB/s、寫入速率介
於251~257MB/s。
1244898536_x.jpg



0Fill模式:不論是Seq Q8T1或是Seq 128K Q32T1的循序讀取速率幾乎都超
越官方標示值7300MB/s,寫入速率未能達到官方標示值6900MB/s,但已蠻接
近。4K Q1T1讀取速率229~239MB/s、寫入速率252~257MB/s。
1244898043_x.jpg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進行測試。
平均讀取速率982MB/s、寫入速率2.02GB/s。
1244898537_x.jpg



HDTune v5.7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略有抖動,平均讀取速率6128MB/s,寫入曲線幾乎在這個項目測不
出SLC快取,尾段抖動原因不確定,連測4次都有相同情況發生,平均寫入速率
5968MB/s。
1244898638_x.jpg


1244898639_x.jpg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1244898941_x.jpg


1244898637_x.jpg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1244898741_x.jpg


1244898940_x.jpg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分別測試Zero及Mixed資料型態。

Mixed型態結果,只要檔案長度超過4000MB以上,4K Q32T1的測試會出現不相
容而無法完成全部測試。
1244898636_x.jpg


Zero型態結果
1244898742_x.jpg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速率在容量212GB附近大幅的下墜,之後就停留在約
3300MB/s的寫入速度,SLC Cache大小應該差不多就約215GB左右,貼近E18
的設定值,很可惜對於4K Q32T1的測試出現不相容。
1244898635_x.jpg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363MB/s、平均寫入速率2161MB/s。
1244898834_x.jpg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357MB/s、平均寫入速率2372MB/s。
1244898833_x.jpg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速率5796MB/s、循序寫入速率5977MB/s。
1244898538_x.jpg



Parkdale v3.04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
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1244898835_x.jpg


1244898044_x.jpg


1244898541_x.jpg



PCMark 8測試:分數5088,頻寬為737MB/s。
1244898433_x.jpg



PCMark 10測試,分為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測試。

系統碟分數為2910,頻寬為468MB/s。
1244898942_x.jpg


資料碟分數為5021,頻寬745MB/s。
1244898836_x.jpg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分別測試隨機及0Fill
資料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1244898549_x.jpg


1244898045_x.jpg


1244898547_x.jpg


1244898548_x.jpg



隨機模式
1244898947_x.jpg


1244898550_x.jpg


1244898743_x.jpg


1244898946_x.jpg



Seagate SeaTool工具軟體乍看之下很棒,實用性有時候會很掙扎。

摘要(Summary)頁面提供基本的連結儲存裝置資料。
1244898838_x.jpg


1244898435_x.jpg


1244898436_x.jpg


1244898545_x.jpg



操作(Operation)頁面,提供7項功能,但是。。。。。。有的真的是無言。
1244898944_x.jpg


磁碟刪除功能作半套,在Windows環境下,無法直接作SSD刪除或是Secured
Erased的操作,既不像別家作BOOT開機隨身碟,根據官方說明書,僅支援在
Linux環境以指令動作,對於那些不懂Linux使用者等於是無法使用。
1244898837_x.jpg


韌體更新選項,也是有點不人性化。像Samsung或是WD都提供線上直接更新韌
體的功能,只有Seagate停留在HDD更新邏輯,需提供更新檔下載後,再點選
執行,有點不太親民。
1244898542_x.jpg


1244898943_x.jpg


Self Test提供快速或進階檢測,原本以為跟Samsung Magician提供類似測
速的功能,但我大錯特錯,這還是一樣是採用類似機械硬碟測試的邏輯。
1244898543_x.jpg


1244898945_x.jpg


1244898544_x.jpg



設定(Setting)選項頁面,說真的不知它的用途。
1244898434_x.jpg



調整容量(Tunable Capacity)選項頁面
1244898839_x.jpg


1244898546_x.jpg



之前測試Phison E18主控SSD,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耐寫度很低落。往往在
Crystal DiskInfo健康度掉1%時,只須寫入約10TB資料就會碰到,與其它
二代PCIe 4.0 x4主控幾乎都是25TB以上寫入才會掉1%,差太遠。測試過程
中小心地監控,這回FireCuda大約寫入約20TB後的健康度才會掉1%,算是有
所長進,可是還是有待加強提高耐寫度。
1244898633_x.jpg



一個疑惑降低後,突然又跑出個疑惑,為什麼它的非壓縮隨機寫入的耗用度
偏高?測試過程也發現到這個情況,原本SSD都是讀取量大於寫入量,但是歷
經一段連許隨機寫入測試後,整個情況改觀,變成寫入量大於讀取量。顯然似
乎主控還有再調整的空間,畢竟多數一般使用環境,不一定都會採壓縮模式儲
存,如此將極有可能快速消耗掉TBW保固值。
1244898042_x.jpg


1244898634_x.jpg



此外,這款SSD似乎與Intel Z590相容性更高,及容易取得更高的評測分數。
貼文時,仍在測試Z590平台相容性中,自己看到部分測試分數有嚇到,直接貼
圖不贅言。
1244918946_x.jpg


1244919235_x.jpg


1244919040_x.jpg


1244919434_x.jpg


1244919730_x.jpg


1244919134_x.jpg



再次強調,目前個人幾乎不太玩GAME,因此不會有任何掛載遊戲的測試。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部分短程測試軟體,循序讀取速率超越官方標示,寫入速率貼近官方值,算是目前最快的循序讀寫SSD。
2. 溫度過高時的降溫速度相對蠻快的,有助於穩定使用環境。
3. 官方五年保之外,也調高了TBW的保寫量。
4. 提供3年SSD資料救援服務。
5. 與Z590平台搭配似乎有更佳的表現。
6. 寫入量保固值及實測,比起其它採用Phison PS5018-E18主控SSD多了快一倍值。


缺點
1. 隨機(RANDOM)寫入時,會快速耗用寫入量保固,造成使用過程需小心計算。
2. 整體寫入量雖較其它E18主控好些,但與其它第二代Gen4.0 x4主控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3. 官方提功SeaTool工具軟體,沒有切合SSD的實際需要,多數操作邏輯停留在機械式硬碟環境。
4. X570平台上,與HDTune某些測試項目不相容。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Like
Reactions: rickz0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