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CloudJ

    狗狗(約克夏)新體驗--25公分的喔

    所以你提到重點啦,流入1公升的空氣必定流出一公升的空氣(當然如果能大到改變機殼內部氣壓另當別論) 相對的,流出一公升的空氣勢必也只會流入一公升的空氣,原機殼的設計是由前面進風吹過硬碟後 由後面的電源供應器出風,而現在電腦越來越熱,玩家越來越注重散熱,變成前面硬碟進風處還多 加了風扇,後面光靠power排風不夠,再加一個8公分甚至12公分,後來又改成CPU的部分用導 風罩順便吸點冷空氣近來(兩個風扇外排一個內吸一個大洞讓他自然進風),這樣就差不多達到平衡 了,可是當這個大側板進來的時候會怎樣了,入風量大於出風量,主要入風就變成由側版的大風扇...
  2. CloudJ

    狗狗(約克夏)新體驗--25公分的喔

    少五度要看他貼哪,如果是貼散熱器底部cpu核心的旁邊,那少五度的確還漫可觀的,要是是貼散熱器的側面 感溫線有一半被風吹著...還是看測出來的核心溫度比較準些
  3. CloudJ

    狗狗(約克夏)新體驗--25公分的喔

    聲音應該都被公版的6800GS壓過去了吧@@"... 我覺得這種測版風扇破壞了整個機殼內的氣流,唯一比較有幫助的應該是顯示卡那邊比較 不會積熱,而對硬碟那邊的散熱來說反而應該是副作用(兩股風在互打) 另外入手價是@@?
  4.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這是最初定案的側視圖,不會用繪圖軟體所以隨便用小畫家畫畫而已 1個畫素代表1mm,當然最初的規劃跟後來會差很多,畢竟畫的是理想 現實是殘酷的 :PPP:
  5.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我想上面的圖大概就能讓你了解實際狀況了,如果真的要鎖硬碟另一面的話,只有兩個方法解決 方案一.採用更堅固的旋軸,可惜更堅固的旋軸通常size都沒那麼小的 方案二.每次要關的時候就要提供一個力量來抵抗重力產生的力矩,最好的施力方式就是直接從硬 碟下面扶著,可是這動作太不方便(側版要關起來時縫會很小) 另外您說的把L架彎成一個角度這點確實能夠讓他在進去的時候比較不卡,可是事實上鎖起來的時 後要能撐到power的狀況下,那個L架還是會很卡(只是能斜著進去比較不卡而已),加上那個L架...
  6.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濾網的部分我還在想要怎麼解決,因為9cm的濾網有點不好找,固定的問題也蠻大的,因為壓克力 太厚了,其實那個風扇已經有點所不太住了,再加濾網要怎麼固定是個大難題,在難題還沒解開前 只能無奈讓灰塵飛進去啦...還好我家有壓縮機...吹一吹還不會太麻煩...
  7.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硬碟的讀取速度來說應該就是那樣,主機板的差異並不會太大,雖然ATI的南僑很虛,不過應付單 碟測出來的資料應該也是不會太難看,實際運作FTP被大家四處抓檔時會多慘要等到上機後才知道 我並沒有架raid,一方面是硬碟已經不夠用了,等改天有錢買500G*6在考慮架軟體raid5,另一 方面是因為每顆硬碟裡面都有些東西了,加上硬碟的容量並沒有完全一樣,並不太適合架raid,架 raid我要另外生出1T左右的空間來搬資料也是一個很頭大的問題... 內建顯示的部分只能說接近x300的水準而已,但是他是share主機板的記憶體,所以記憶體頻寬...
  8.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那些東西都是網路上看來的,調速器的部分是我從我同學的大學電工課變壓器的線路圖偷來用的 其實也不需要什麼電子背景,有基本的電工知識就可以了,我本身也沒學過電子,只是有到處看 一些東西而已,前置面板的部分真的比想像中容易些,只是我家了一些自己的創意進去而已。
  9.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這點有很多人跟小弟反應,所以小弟也出來解釋一下吧,其實我也很想在那邊加個東西稱住,可是 問題是他下面是power真的要稱的話也只能稱到power,而且因為我設計的旋轉式開門,如果你 要在那邊能稱住的話勢必會在你關的時候會卡到,因為要有卡到才會有撐的力量,如果只是能平平 的關進去的話那其實也只是裝好看的而已,根本沒有提供撐力,加上因為硬碟太重的原因,而我後 面的旋軸採用的太軟了(應該買更大更硬的)所以當我的側版打開時,旋軸的部分大概會有1~2度的 斜傾這樣會變成硬碟靠近主機板側更低,然而在完整鎖上去後,硬碟就會恢復水平,加了能在水平...
  10.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昨天我房間應該就有27度左右嚕...夏天再熱應該也不會過33吧...應該也不會差太多(我想啦) 很多人都提出散熱的疑慮,其實說實話我參考過聯力的機殼,當他下面塞滿了五顆硬碟時,硬碟 跟硬碟間的距離不到5mm而我的距離大約是8~9mm,聯力是採用12公分大風扇,而我採用兩個 雙九公分風扇,風量來說應該也不會輸單12cm,加上我的直流風洞設計,前進後出強迫冷空氣通 過硬碟,整體上的散熱應該是不會輸給一搬的機殼塞滿硬碟的狀況(還沒幾個機殼能塞6小的), 唯一有輸的大概就是金屬機殼能導熱,我的壓克力不能這樣而已吧...
  11.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那個是手滑,真正看歪的是下面數來第四排中間偏左的部分,我洞跟洞的距離是1cm,我打後面 的洞是先把方格紙貼在壓克力上面然後開始打,方格紙是5mm的線會比較粗,所以我打的點都在 粗線上,結果一個看歪就打錯了,殘念 ;em44;
  12.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不太懂什麼叫做用之前的平台鑽好的@@? 我是買一整片壓克力來自己裁成六片然後加工的... 4mm的洞不難鑽吧?為了4mm去做雷切還挺怪的...
  13.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我沒鑽壞耶,一開始切好的六片就用到完成了,可是你仔細看的話其實可以找到一些鑽錯的洞, 如果真的要算壞的話其實每個面大概都是壞的XD只是都是硬修修到位置正確而已... 雷射切割不知道是不適合切這種小圓孔,基本上如果用雷切的話我想我會比較考慮蜂窩然後把洞 加大一點,同面積的大孔會比數個小孔阻力來的小許多尤其當洞越小時這狀況越明顯,所以下次 我考慮用雷切開邊長約2公分的六邊形蜂窩狀,而蜂窩的厚度大概0.5左右就夠強了(用1cm的壓 克力版的話) 其實我也是瘋掉了才會去把他做好阿 :PPP:
  14.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剛剛仔細看了一下 發現我貼歪了@@"... 特化電源線部份特寫,電源適用此case度100%比較長的部分自己也上了編織網。SATA線部分用束帶捆起來 看起來還滿整齊的,IDE採用水管線,有點粗,且蠻硬的,為了配合排線只好把IDE裝最上跟最下,讓水管 能拉直才不會擠到機殼。 這段應該是說他下面的圖片 所以從這張開始的說明都變成往下說明了@@"
  15.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待機72小時後對拷檔案約一小時(溫度高的那兩顆是在對拷檔案中) 風扇調到中等(個人感覺噪音還能接受的程度)然後再待機20分鐘的溫度 之前待機72小時的圖片被我不小心存錯蓋掉了|||所以用拷檔完在休息20分鐘來模擬待機狀況 這是昨天測的,昨天我房間大概有27~28度...台南大太陽|||
  16.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溫度我晚點再貼圖上來 有run 72小時左右了 硬碟裡面裝啥都有...基本上就是交流形FTP,提供空間而已檔案大家來分享的... 不過別跟我要帳號,除非你是成大學生,不然對外有限流,上學期被鎖n次了,這學期不開了
  17.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恩 都自己裁的 整台多數的部分都是自己來的 只有那種比較接近材料的東西是用買的(L架 門閂那種)
  18.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呵呵,剛剛貼給兩個朋友看劈頭就罵圖片太大根本看不到整體,所以就調整了一下圖片size 想下載大圖看細節的請自行連結到http://cisftp.tfcis.org/case/web-fullsize/
  19. CloudJ

    自製壓克力機殼100%完成(照片多檔案大請小心)

    內部前方特寫,排線部份真的很擁擠,另外一條特化的power線,單大4pin通往前方面版,上黑網。 內部power特寫,小小power 300w,供應電流100%足夠,Made in Taiwan(可是打簡體= ="),zippy power 側面貼紙本來是貼在上方的,可是因為要把power拆掉鑽孔跟換風扇,只好把3450的power在第一天就把他 破保了~"~ 內部前置面板特寫(跟上一張焦點不同),為了線材穩定度(之前拆裝的時候有不小把一條USB訊號線拉斷) 所以只好忍痛上了熱融膠,有點醜,HDD LED部分使用自家規範模組化,方便拆裝,此模組化規格僅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