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D之PI/PO值解釋

  • 主題發起人 主題發起人 ST-15K.3
  • 開始日期 開始日期
有看,沒有很懂,
謝謝。
 
受益不少
謝謝大大辛苦解釋
 
PI/PO是兩種維度的ECC編碼方式,彼此是獨立進行的,這種模式叫做CIRC,CD DA上的C1/C2也是如此。這背後的數學原理是Reed-Solomon Codes,是Finite Field理論裡的一支,幾乎大部分光傳輸的通道都會使用。

((CIRC=Circular-interleaving reed solomon codes)

小弟以前作這部份IC設計的,很清楚它的邏輯,樓主的解釋有誤導的可能,僅此提出。

絕無冒犯,請勿口水戰。測試軟體定義的PI/PO是根據光碟機吐出的狀態值,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小弟沒有用過,並不清楚。

簡單講DVD完全靠PI/PO做資料的更正,若重複PI->PO->PI->PO.....都無法還原資料,那就是讀不到,光碟機晶片會回給HOST Fatal Error,這套流程在CD上也一模一樣,只是CD ROM還多了一道C3。

另外除了錯誤更正,CD/DVD都還有一道EDC,就是一般的CRC檢查,來做最後的把關。就算資料判定沒有無法更正的錯誤,但EDC檢查失敗,仍然視同資料無效。

若看官對這些東西有興趣,一定知道VCD用了不一樣的編碼,它沒有完整的錯誤更正,所以會產生無法更正的錯誤,但依然可以播放,只是會出現馬賽克。

那種格式在CD叫做MODE2,在DVD好像沒有這種類比。

講完一鞠躬。
 
感謝silverchen 大大指導補充....
 
:D 增加了一些知識喔......甘溫蛤.....
 
對新手很有幫助
感謝了 :)
 
像我這種菜鳥就最需要這種了
清楚明瞭! 真的太補了
感謝 天昏地暗大大 與轉貼註解的大大們了
 
看的有點昏頭轉向 , 不過還是很謝謝大大不吝解說 . 應該類似 CD-ROM 的 C1 和 C2 值 , 只是
原理比 CD-ROM 難多了 , 雖不中亦不遠矣. :Q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