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6/1/04
- 訊息
- 425
- 互動分數
- 9
- 點數
- 18
本篇開箱微星隸屬於MPG中高階系列,主打訂製風扇及散熱性能的效能型機殼:MPG Velox 300R Airflow PZ!
微星產品的分類從旗艦款開始大致為MEG、MPG及MAG,其中MAG屬於中高階規格產品線,本篇開箱的Velox 300R Airflow PZ(以下簡稱300R)即為MPG系列最新款機殼產品,既然型號冠上了Airflow,想必可以期待其散熱性能。
一步步從開箱開始,外箱使用素牛皮紙色,正反面皆為機殼45度角圖並標示完整型號MPG VELOX 300R AIRFLOW PZ。
300R為中塔式機殼,左側板為整片玻璃,共推出黑白兩種常見配色,本次開箱為黑色款。因官網規格表個人覺得較難閱讀,這裡就將主要規格摘要表列:
‧尺寸為深度485 x 寬度235 x 高度518 mm,體積59公升
‧最高支援E-ATX主機板、200mm長ATX電源、400mm長顯示卡、165mm高塔散、3個360mm水冷牌安裝空間
‧預裝訂製160mm ARGB風扇*2、120mm無光風扇*1,最多可安裝共13顆12cm風扇
‧支援最多5個2.5"、2個3.5"儲存裝置
‧具備一個多功能水泵、水箱、風扇及硬碟支架
前面板為金屬材質,採用大面積方形通風開孔,可清楚看到內部的兩顆160mm風扇。
上方為白色微星龍型圖案,下方側邊則刻有MPG字樣。
IO位於頂蓋旁,常見的2A1C及複合音訊孔配置,其中TYPE-C支援20Gbps速度。按鍵則設有開機及LED燈效切換/重開機多功能按鍵。
左側為整片玻璃側板,以卡扣加卡榫固定,無額外螺絲,後方手轉螺絲為頂蓋使用。
300R配有側邊風扇安裝位置,故右側板前後都有設置通風開孔,後方...應該硬碟會用到吧。
採用電源下置、7個無橫樑PCIE安裝位置等常見配置,讓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厚排風只能安裝120mm規格風扇。
底部配有整片尼龍濾網,只能往機殼後方拆除。
左右側板皆以球型卡扣及底部卡榫固定,僅頂蓋為卡扣加螺絲固定,頂蓋待遇似乎特別好?
左側板為4mm厚玻璃,底部有小卡榫可稍微避免拆除時脫落破損。右側板及頂蓋內部有配置磁吸PVC濾網。
前面板設計頗精巧,共有三層結構,第一層為以卡扣固定的金屬Mesh通風面板。
第二層則為整片尼龍濾網,以磁吸方式固定,左側中間有個頗明顯的拆除施力點。
第三層...為風扇的裝飾蓋?尼龍濾網的固定框?
300R出廠預裝兩顆訂製160mm ARGB風扇,微星稱其為獨家雙層扇葉風扇,此設計具備減少震動並集中氣流、擴大散熱面積等效果。
個人後來才想到忘記拍風扇背面...QQ
這兩顆訂製風扇後方軸承處有風扇轉速開關,可在低中高等三個轉速檔位切換。微星不是單純在扇葉上下功夫而已,感覺價值瞬間就上來了啊!
在兩顆160mm風扇的上下各有一個可拆式裝飾蓋,如果使用預裝風扇則裝飾蓋能避免前臉上下「漏風」。如果換成3顆120mm或140mm風扇則需要取下裝飾蓋避免與風扇干涉。
風扇架可依安裝風扇為120/140/160調整不同寬度,減少風扇架對不同大小風扇的干涉,相較多孔位風扇架能增加一咪咪進風效率。
因為300R支援在前方安裝分體水冷會用到的水道板、水箱或幫浦等,電源艙長度只覆蓋約2/3個機殼。
多功能水箱、水泵及硬碟安裝架,也可以拆除後安裝一顆120mm風扇。
微星將電源艙設計成可拆除,故配置了一個可愛的矽膠小提把方便使用者施力。
拆除電源艙能更方便安裝電源及電線,但說真的這個電源艙以4個卡榫加2顆手轉螺絲固定,雖然拆裝免工具,但4個卡榫卡得很緊,需花費不少力氣才能拆除。
而矽膠把手又是用黏貼方式裝在電源艙上...對於施力來說幫助不能說很大,主要還是起到一個可愛的效果。
300$支援背插主機板,主機板尺寸則最大支援到E-ATX規格,但銅柱只有ATX規格,E-ATX多出的部分需懸浮在底板上。
後排風扇一樣為訂製款雙層風扇,不過無RGB燈效。
後方空間因為被側邊風扇架擠壓故看起來有點擠,但畢竟300R的寬度已經235mm且還支援背插主機板,寬度不夠的部分能用深度來補足。
後方共配置兩個硬碟安裝板,且都配只有橡膠減震墊。上方能安裝2顆2.5"硬碟,下方則能安裝2顆2.5"或1顆3.5"硬碟,再加上側邊多功能水箱、水泵及硬碟安裝架則總共能安裝2顆3.5"硬碟,數量不算多,但對現在的使用者習慣來說應該還夠用。
上方則設有PWM及ARGB HUB,支援最多4個風扇及4個ARGB裝置,透過HUB連接的燈效裝置可以機殼頂部LED切換紐控制燈效或一樣交由主機板來同步。
支援背插主機板幾乎就是整線深度充足的保證,有2.5~3cm左右的深度來藏線。
配件部分則有紙本文件、貼紙、束線帶、裝機螺絲等。
機殼介紹差不多到這,本次會以微星X870E Edge Ti Wifi主機板搭搭配9800X3D CPU進行裝機。
差點忘記將要一起裝機的夥伴,簡單介紹一下微星MAG系列的CoreLiquid A15水冷,本次搭配360mm款式。
屬於微星主流MAG系列,針對目前intel最新LGA 1851腳位CPU還是有提供偏移扣具,但個人不知道現在用intel U系列CPU的人有多少就是...
背面為特色介紹,個人覺得微星這款水冷的優勢在預安裝風扇及隱藏線材設計,搭配自家主機板還能以EZ Connect接頭再節省一條線材,讓整體外觀更簡潔一咪咪。
拆!
扣具部分採用全金屬,包含intel背板也是金屬材質,個人已經看過不知道多少散熱器是用強化塑膠材質背板,看到金屬背板反而覺得難能可貴,這世道是怎麼了!?
AMD扣具鎖螺絲為半圓型,看起來像個OK手勢,莫名覺得可愛(肥宅大叔少女心爆發)。
轉眼就完成裝機。
簡單介紹一下搭配的硬體,顯示卡是來自技嘉的RTX4070 Gaming。
電源則是來自...華碩的Strix 850w,是說這種AMG三家並存的三國演義式裝機,大概也只有在我這裡才看得到吧?
華碩電源搭配的壓紋線特別軟Q,比個人摸過的任何壓紋線都還要軟Q一些,加上這次只使用主機板24P、CPUP*2、12VHPWR及SATA線,整體線材數量不算多,能全數擠在主機板後側的小空間。
接著進行開機,三個大風扇嗚嗚嗚地轉起來啦!
預設以HUB控制燈效,可透過按壓頂蓋LED鈕切換,或是長按5~6秒切換成主機板Sync。
雙層風扇的燈效差異近看比較明顯,個人也覺得奢為可惜搭配的風扇只有軸承處有LED燈珠,不太夠花俏啊!
微星這款CoreLiquid A15冷頭據說是採用均是風格設計,且具備ARGB Gen2燈效。個人猛一看是覺得有一點點像機器人的臉,就一點點。
但黑色機殼還是設置成全橘色燈效最舒服。
最後進行效能測試,本次也將追加幾個測試項目,以比較到底機殼風扇該怎麼裝及裝多少:
1、原廠風扇配置
2、電源艙上2顆120mm風扇 (進風)
3、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進氣)
4、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排氣)
5、電源艙上2顆120mm風扇 (進風) + 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進氣)
測試風扇除原裝配置外會全數使用貓頭鷹NF-A12x25黑色版。
測試環境為26.5~27度室內,CPU散熱膏搭配MX-6,主機板微星X870E Edgi Ti Wifi,BIOS為3月2號版本,且只更動Config TDP設定為170W。測試則以採甜甜圈+FPU雙烤10分鐘後記錄溫度方式以進行比較。
首先是原裝風扇配置,CPU溫度為91度,顯示卡溫度為61度、熱點75度、記憶體56度。
接著在電源艙上安裝兩顆120mm風扇協助進風。
CPU溫度為91度,顯示卡溫度為62(+1)度、熱點76(+1)度、記憶體56度。顯示卡溫度反而提高,推測是因為風扇將電源的廢熱吹向了顯示卡。
第3項為在側邊風扇架安裝3顆120mm風扇協助進風。
CPU溫度為90(-1)度,顯示卡溫度為61(-1)度、熱點74(-1)度、記憶體54(-2)度。大致上溫度都略有降低,但算不明顯。
第4項則一樣在側邊風扇架安裝3顆120mm風扇,但改為相機殼外排風。
CPU溫度為94(+3)度,顯示卡溫度為62度、熱點76(+1)度、記憶體56度。CPU溫度上升幅度較明顯一些,個人本來還以為Config TDP設定為170w之後溫度上限會在90度左右,看起來還是能超過90度不少。
最後第5項為風扇全上(但底部多功能支架觸沒裝風扇),測得結果CPU溫度為90(-1)度,顯示卡溫度為61(-1)度、熱點75度、記憶體54(-2)度。
測試小結
整理測試數據如下圖表,CPU部分感覺在9800X3D下是眾生平等,個人以為9800X3D預設溫度牆是95度,微星主機板改Config TDP設定成170W後降為90度上下,但沒想到側邊3風扇改排風後溫度直接上到最高的94度,而其他配置CPU溫度沒有明顯差異,即原裝風扇配置就已經足夠,不需多花成本裝滿風扇。
顯示卡部分因為只使用發熱較低的RTX4070(我也想要RTX5090啊!?)整體溫度差異不算顯著。核心及熱點溫度在下方電源艙裝2顆風扇時反而提高,推測是因為雙烤時抽到底部電源的熱氣導致。側邊裝3顆風扇有助於CPU及GPU降溫,但實際也就差那1~2度左右。
依本次測試結果,如果原裝風扇及機殼設計優良,那不須額外購置風扇即可達到不錯的散熱效果,300R機殼的開孔率高,風扇尺寸及轉速/噪音的拿捏都算不錯,前後都能明顯感受到空氣出入。
側邊風扇則只能些微增加散熱性能,非溫度敏感族群可以省下一筆。但個人也能理解有時風扇裝滿能夠提高視覺效果,跟ARGB燈能提升好幾%效能是一樣道理。
心得
MPG Velox 300R Airflow PZ定價為黑色版$4,090,白色版$4,290,依其MPG定位應該還算合適,該有的(?)160mm訂製雙層風扇、整體高通風率、配件支援度及可裝風扇數量都不錯;前面板可調風扇架及裝飾檔板、電源艙拆除提把等細節算用心;不過度浮誇、方形Mesh開孔的外觀有打到個人的點,對各零組件的支援度也不錯,應該能符合多數主流使用者需求。
但還是有幾個小地方個人覺得遺憾,首先是3.5吋只能背部1顆、底部1顆,如果能多轉接配件讓底部多功能支架能裝2顆3.5"會更好。此外還是希望能多配置幾個通風率較佳的尼龍濾網而非PVC濾網。
整體來說300R作為微星自家冠上Airflow型號機殼的最新款式,算是沒有辜負Airflow這個身分,高開孔率及專用訂製160mm風扇都讓300R贏在起跑點上,如果喜歡微星機殼的可以考慮列為採購清單。
微星產品的分類從旗艦款開始大致為MEG、MPG及MAG,其中MAG屬於中高階規格產品線,本篇開箱的Velox 300R Airflow PZ(以下簡稱300R)即為MPG系列最新款機殼產品,既然型號冠上了Airflow,想必可以期待其散熱性能。

一步步從開箱開始,外箱使用素牛皮紙色,正反面皆為機殼45度角圖並標示完整型號MPG VELOX 300R AIRFLOW PZ。

300R為中塔式機殼,左側板為整片玻璃,共推出黑白兩種常見配色,本次開箱為黑色款。因官網規格表個人覺得較難閱讀,這裡就將主要規格摘要表列:
‧尺寸為深度485 x 寬度235 x 高度518 mm,體積59公升
‧最高支援E-ATX主機板、200mm長ATX電源、400mm長顯示卡、165mm高塔散、3個360mm水冷牌安裝空間
‧預裝訂製160mm ARGB風扇*2、120mm無光風扇*1,最多可安裝共13顆12cm風扇
‧支援最多5個2.5"、2個3.5"儲存裝置
‧具備一個多功能水泵、水箱、風扇及硬碟支架

前面板為金屬材質,採用大面積方形通風開孔,可清楚看到內部的兩顆160mm風扇。

上方為白色微星龍型圖案,下方側邊則刻有MPG字樣。


IO位於頂蓋旁,常見的2A1C及複合音訊孔配置,其中TYPE-C支援20Gbps速度。按鍵則設有開機及LED燈效切換/重開機多功能按鍵。

左側為整片玻璃側板,以卡扣加卡榫固定,無額外螺絲,後方手轉螺絲為頂蓋使用。

300R配有側邊風扇安裝位置,故右側板前後都有設置通風開孔,後方...應該硬碟會用到吧。

採用電源下置、7個無橫樑PCIE安裝位置等常見配置,讓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厚排風只能安裝120mm規格風扇。

底部配有整片尼龍濾網,只能往機殼後方拆除。


左右側板皆以球型卡扣及底部卡榫固定,僅頂蓋為卡扣加螺絲固定,頂蓋待遇似乎特別好?

左側板為4mm厚玻璃,底部有小卡榫可稍微避免拆除時脫落破損。右側板及頂蓋內部有配置磁吸PVC濾網。


前面板設計頗精巧,共有三層結構,第一層為以卡扣固定的金屬Mesh通風面板。

第二層則為整片尼龍濾網,以磁吸方式固定,左側中間有個頗明顯的拆除施力點。


第三層...為風扇的裝飾蓋?尼龍濾網的固定框?

300R出廠預裝兩顆訂製160mm ARGB風扇,微星稱其為獨家雙層扇葉風扇,此設計具備減少震動並集中氣流、擴大散熱面積等效果。

個人後來才想到忘記拍風扇背面...QQ
這兩顆訂製風扇後方軸承處有風扇轉速開關,可在低中高等三個轉速檔位切換。微星不是單純在扇葉上下功夫而已,感覺價值瞬間就上來了啊!

在兩顆160mm風扇的上下各有一個可拆式裝飾蓋,如果使用預裝風扇則裝飾蓋能避免前臉上下「漏風」。如果換成3顆120mm或140mm風扇則需要取下裝飾蓋避免與風扇干涉。

風扇架可依安裝風扇為120/140/160調整不同寬度,減少風扇架對不同大小風扇的干涉,相較多孔位風扇架能增加一咪咪進風效率。

因為300R支援在前方安裝分體水冷會用到的水道板、水箱或幫浦等,電源艙長度只覆蓋約2/3個機殼。


多功能水箱、水泵及硬碟安裝架,也可以拆除後安裝一顆120mm風扇。

微星將電源艙設計成可拆除,故配置了一個可愛的矽膠小提把方便使用者施力。

拆除電源艙能更方便安裝電源及電線,但說真的這個電源艙以4個卡榫加2顆手轉螺絲固定,雖然拆裝免工具,但4個卡榫卡得很緊,需花費不少力氣才能拆除。
而矽膠把手又是用黏貼方式裝在電源艙上...對於施力來說幫助不能說很大,主要還是起到一個可愛的效果。

300$支援背插主機板,主機板尺寸則最大支援到E-ATX規格,但銅柱只有ATX規格,E-ATX多出的部分需懸浮在底板上。

後排風扇一樣為訂製款雙層風扇,不過無RGB燈效。

後方空間因為被側邊風扇架擠壓故看起來有點擠,但畢竟300R的寬度已經235mm且還支援背插主機板,寬度不夠的部分能用深度來補足。

後方共配置兩個硬碟安裝板,且都配只有橡膠減震墊。上方能安裝2顆2.5"硬碟,下方則能安裝2顆2.5"或1顆3.5"硬碟,再加上側邊多功能水箱、水泵及硬碟安裝架則總共能安裝2顆3.5"硬碟,數量不算多,但對現在的使用者習慣來說應該還夠用。

上方則設有PWM及ARGB HUB,支援最多4個風扇及4個ARGB裝置,透過HUB連接的燈效裝置可以機殼頂部LED切換紐控制燈效或一樣交由主機板來同步。

支援背插主機板幾乎就是整線深度充足的保證,有2.5~3cm左右的深度來藏線。

配件部分則有紙本文件、貼紙、束線帶、裝機螺絲等。

機殼介紹差不多到這,本次會以微星X870E Edge Ti Wifi主機板搭搭配9800X3D CPU進行裝機。

差點忘記將要一起裝機的夥伴,簡單介紹一下微星MAG系列的CoreLiquid A15水冷,本次搭配360mm款式。

屬於微星主流MAG系列,針對目前intel最新LGA 1851腳位CPU還是有提供偏移扣具,但個人不知道現在用intel U系列CPU的人有多少就是...

背面為特色介紹,個人覺得微星這款水冷的優勢在預安裝風扇及隱藏線材設計,搭配自家主機板還能以EZ Connect接頭再節省一條線材,讓整體外觀更簡潔一咪咪。

拆!

扣具部分採用全金屬,包含intel背板也是金屬材質,個人已經看過不知道多少散熱器是用強化塑膠材質背板,看到金屬背板反而覺得難能可貴,這世道是怎麼了!?

AMD扣具鎖螺絲為半圓型,看起來像個OK手勢,莫名覺得可愛(肥宅大叔少女心爆發)。

轉眼就完成裝機。

簡單介紹一下搭配的硬體,顯示卡是來自技嘉的RTX4070 Gaming。

電源則是來自...華碩的Strix 850w,是說這種AMG三家並存的三國演義式裝機,大概也只有在我這裡才看得到吧?

華碩電源搭配的壓紋線特別軟Q,比個人摸過的任何壓紋線都還要軟Q一些,加上這次只使用主機板24P、CPUP*2、12VHPWR及SATA線,整體線材數量不算多,能全數擠在主機板後側的小空間。

接著進行開機,三個大風扇嗚嗚嗚地轉起來啦!

預設以HUB控制燈效,可透過按壓頂蓋LED鈕切換,或是長按5~6秒切換成主機板Sync。

雙層風扇的燈效差異近看比較明顯,個人也覺得奢為可惜搭配的風扇只有軸承處有LED燈珠,不太夠花俏啊!

微星這款CoreLiquid A15冷頭據說是採用均是風格設計,且具備ARGB Gen2燈效。個人猛一看是覺得有一點點像機器人的臉,就一點點。

但黑色機殼還是設置成全橘色燈效最舒服。





最後進行效能測試,本次也將追加幾個測試項目,以比較到底機殼風扇該怎麼裝及裝多少:
1、原廠風扇配置
2、電源艙上2顆120mm風扇 (進風)
3、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進氣)
4、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排氣)
5、電源艙上2顆120mm風扇 (進風) + 側邊風扇架3顆120mm風扇 (進氣)

測試風扇除原裝配置外會全數使用貓頭鷹NF-A12x25黑色版。

測試環境為26.5~27度室內,CPU散熱膏搭配MX-6,主機板微星X870E Edgi Ti Wifi,BIOS為3月2號版本,且只更動Config TDP設定為170W。測試則以採甜甜圈+FPU雙烤10分鐘後記錄溫度方式以進行比較。
首先是原裝風扇配置,CPU溫度為91度,顯示卡溫度為61度、熱點75度、記憶體56度。

接著在電源艙上安裝兩顆120mm風扇協助進風。
CPU溫度為91度,顯示卡溫度為62(+1)度、熱點76(+1)度、記憶體56度。顯示卡溫度反而提高,推測是因為風扇將電源的廢熱吹向了顯示卡。

第3項為在側邊風扇架安裝3顆120mm風扇協助進風。
CPU溫度為90(-1)度,顯示卡溫度為61(-1)度、熱點74(-1)度、記憶體54(-2)度。大致上溫度都略有降低,但算不明顯。

第4項則一樣在側邊風扇架安裝3顆120mm風扇,但改為相機殼外排風。
CPU溫度為94(+3)度,顯示卡溫度為62度、熱點76(+1)度、記憶體56度。CPU溫度上升幅度較明顯一些,個人本來還以為Config TDP設定為170w之後溫度上限會在90度左右,看起來還是能超過90度不少。

最後第5項為風扇全上(但底部多功能支架觸沒裝風扇),測得結果CPU溫度為90(-1)度,顯示卡溫度為61(-1)度、熱點75度、記憶體54(-2)度。

測試小結
整理測試數據如下圖表,CPU部分感覺在9800X3D下是眾生平等,個人以為9800X3D預設溫度牆是95度,微星主機板改Config TDP設定成170W後降為90度上下,但沒想到側邊3風扇改排風後溫度直接上到最高的94度,而其他配置CPU溫度沒有明顯差異,即原裝風扇配置就已經足夠,不需多花成本裝滿風扇。

顯示卡部分因為只使用發熱較低的RTX4070(我也想要RTX5090啊!?)整體溫度差異不算顯著。核心及熱點溫度在下方電源艙裝2顆風扇時反而提高,推測是因為雙烤時抽到底部電源的熱氣導致。側邊裝3顆風扇有助於CPU及GPU降溫,但實際也就差那1~2度左右。

依本次測試結果,如果原裝風扇及機殼設計優良,那不須額外購置風扇即可達到不錯的散熱效果,300R機殼的開孔率高,風扇尺寸及轉速/噪音的拿捏都算不錯,前後都能明顯感受到空氣出入。
側邊風扇則只能些微增加散熱性能,非溫度敏感族群可以省下一筆。但個人也能理解有時風扇裝滿能夠提高視覺效果,跟ARGB燈能提升好幾%效能是一樣道理。
心得
MPG Velox 300R Airflow PZ定價為黑色版$4,090,白色版$4,290,依其MPG定位應該還算合適,該有的(?)160mm訂製雙層風扇、整體高通風率、配件支援度及可裝風扇數量都不錯;前面板可調風扇架及裝飾檔板、電源艙拆除提把等細節算用心;不過度浮誇、方形Mesh開孔的外觀有打到個人的點,對各零組件的支援度也不錯,應該能符合多數主流使用者需求。
但還是有幾個小地方個人覺得遺憾,首先是3.5吋只能背部1顆、底部1顆,如果能多轉接配件讓底部多功能支架能裝2顆3.5"會更好。此外還是希望能多配置幾個通風率較佳的尼龍濾網而非PVC濾網。
整體來說300R作為微星自家冠上Airflow型號機殼的最新款式,算是沒有辜負Airflow這個身分,高開孔率及專用訂製160mm風扇都讓300R贏在起跑點上,如果喜歡微星機殼的可以考慮列為採購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