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評測

MSI MPG B650 CARBON WIFI 開箱測試

MSI 在 AMD B650 晶片組上面目前並沒有規劃推出 B650E ,也就是帶有 PCIe 5.0 x16 插槽的主板,主要現階段也並無顯卡支援,畢竟現在顯卡在 PCIe 4.0 x16 上面都還夠用,而 MSI B650 上面最高階的就是此次要開箱的 MPG B650 CARBON WIFI 。

MSI MPG B650 CARBON WIFI 相較於先前開箱的 B650 EDGE WIFI 又要高一階,採用更多相的供電設計,多了免螺絲快拆 M.2 散熱片、更多的擴充介面與接口等。
01.jpg


B650 CARBON WIFI 採用 16+2+1 相供電設計、高級散熱設計、Lighting Gen 5 、支援 DDR5 記憶體、 M.2 免螺絲散熱片、Audio Boost 5、WiFi 6E + 藍牙 5.2、2.5G 有線網路。
02.jpg


配件與 B650 EDGE WIFI 相比多了一個 M.2 Locker 與燈效接線,有快速手冊、MSI 特色與標籤貼紙、燈效連接線、無線天線、3個 M.2 Locker、2條 SATA。
03.jpg


B650 CARBON WIFI 外觀上承襲以前的配色,整體黑色,與 EDGE 的銀白色也是兩種不同樣貌,不過散熱片設計風格上其實近似,甚至 PCB Layout 也是多數相同。
04.jpg


供電上面有大面積的散熱片,延伸到後方 IO 上。龍紋的部分支援 RGB 燈效。
05.jpg


側邊可以看到散熱鰭片,這數量比 EDGE 要多一些,相對有較多的散熱面積。
06.jpg


07.jpg


11.jpg


採用16+2+1相供電,而 EDGE 則是14+2+1相。
08.jpg


兩個散熱器中間也穿插了熱導管,這也是 EDGE 所沒有的。
09.jpg


在散熱片與供電之間墊有 7W/mk 導熱墊。
10.jpg


CPU 採用2個 8pin 供電。
12.jpg


AM5 腳位,支援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
13.jpg


4個 DDR5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擴充128GB,時脈支援 DDR5 6600+(OC)。
14.jpg


主板供電右側一樣配有簡易的 Debug LED,不開機時可以用來判斷卡在那些組件。
15.jpg


主板右側邊有1組 USB 3.2 Gen1 Type A、4個 SATA、1個 USB 3.2 Gen2 Type C。
16.jpg


下方有2個 SATA。
17.jpg


帶有一個 LED 開關。
18.jpg


晶片組與 M.2 散熱片上面有格狀的圖紋。
19.jpg


晶片組上面則是直接了當的使用文字來簡述這張板子的規格。
20.jpg


靠近處理器的 M.2 為 PCIe 5.0 x4 規格,散熱片上面也有標示 LIGHTNING GEN 5 M.2。
21.jpg


比較有趣的是這個散熱片上沒有螺絲,它的左側邊有個可以按壓的機構。
23.jpg


按壓之後就可以拆下這個散熱片。
24.jpg


4個 M.2 擴充槽,對應的散熱片內側都預貼了導熱墊,PCIe 5.0 x4 對應更高的傳輸速度,在底部也有導熱墊,其餘3個 M.2 皆為 PCIe 4.0 x4 規格。這部分相比 EDGE 也多出1個。
25.jpg


26.jpg


M.2 固定不需要使用螺絲,側邊有旋轉卡扣。
27.jpg


2個 PCIe x16、1個 PCIe x1 插槽。第一根 PCIe 4.0 x16 規格,側邊有金屬護甲,第二根規格為 PCIe 4.0 x4,第三根為 PCIe 3.0 x1。
22.jpg


音效的部分獨立區域設計,採用 Realtek ALC4080 晶片,搭配日系音效電容。
28.jpg


後方 IO,CMOS 鍵、Flash BIOS 鍵、1個 DP、1個 HDMI、7個 USB 3.2 Gen 2、2.5G 網路(Realtek RTL8125)、2個 USB 2.0、1個 USB 3.2 Gen 2×2 20Gbps、無線天線接口(AMD Wi-Fi 6E)、5個音源輸出入、S/PDIF 光纖輸出。
29.jpg


BIOS 簡介
基本上 B650 EDGE WIFI 一樣,在 BIOS 超頻的部分仍舊完整。

簡易模式,可以觀看系統資訊,以及快速開關一些功能。
31.jpg


超頻選項,可調整 CPU 倍頻、外頻、記憶體超頻、電壓等。
32.jpg


33.jpg


在進階 CPU 選項中如果你的選單比較少,那就是 BIOS 比較舊一點,更新新版之後可以看到多出 Config TDP 等選項。
34.jpg


Config TDP 裡面可以設定 TDP 功耗,這部份如果散熱器夠強大,越高的功耗自然就會有更高的效能,相對也可以設低一點來達到較低的溫度。不過基本上 Auto 就可以。
35.jpg


PBO 超頻模式,這部分 MSI 也多了幾個模式可以給玩家套用,包括 Enhanced Mode 1~4、Set Thermal Point 65 / 75 / 85 以及進階模式。這部分可以參考這篇 https://www.coolaler.com/index/ryzen-7-7700x-簡單超頻-msi-b650-performance-switch、pbo-測試/
36.jpg


完整記憶體參數調整選項。
37.jpg


DigitALL Power 選項。
38.jpg


Hardware Monitor,可調整風扇轉速對應溫度關係。
39.jp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7700X
CPU Cooler: MSI MEG CORELIQUID S360
RAM: PNY XLR8 DDR5-6000 MAKO 16GBx2 @6400
MB: MSI MPG B650 CARBON WIFI
VGA: GIGABYTE RTX 3090 Ti Gaming OC
SSD: GIGABYTE AORUS RAID SSD 2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記憶體是 DDR5-6000 ,在這張板子上是可以直接上 6400 是沒問題的。

CPU-Z
CPU Single:755.5
CPU Multi:7936.6
41.jpg


SuperPI 1M:6.459s
42.jpg


SuperPI 8M:1m08.316s
43.jpg


Memory Benchmark
Read:59532 MB/s
Write:89310 MB/s
Copy:59619 MB/s
Latency:76.1 ns
44.jpg


7-Zip 19.00
壓縮:109689 MIPS
解壓縮:130042 MIPS
整體評等:119865 MIPS
45.jpg


x264 FHD Benchmark:86.5
46.jpg


POV-Ray:39.31
47.jpg


CINEBENCH R15
CPU:3196 cb
CPU 單核心:308 cb
48.jpg


CINEBENCH R20
CPU:7623 pts
CPU 單核心:738 pts
49.jpg


CINEBENCH R23
CPU:19275 pts
CPU 單核心:1931 pts
50.jpg


V-Ray:14731
51.jpg


V-Ray GPU CUDA:2237
52.jpg


V-Ray GPU RTX:2989
53.jpg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26016
Graphics score:27215
Physics score:35210
54.jpg


3DMark Time Spy:20200
Graphics score:21946
CPU score:13926
55.jpg


3DMark CPU Profile
1 thread:1086
2 threads:2131
4 threads:4065
8 threads:7446
16 threads:9045
Max threads:9026
56.jpg


小結
Ryzen 7 7700X 測試成績與先前於 X670 上面所測得的差異不大,大約都在誤差值內,基本上 MSI MPG B650 CARBON WIFI 要滿足更高階的 Ryzen 9 處理器當然是可行,畢竟在供電上面的 16+2+1 相設計並不亞於多數的 X670 規格,主要還是在於擴充接口的差異,不過 B650 對於多數玩家而言是相當足夠了。

MPG B650 CARBON WIFI 與 B650 EDGE WIFI 這邊快速比較差異性,前者有較多供電 16+2+1 相(EDGE 為 14+2+1),有更好的供電散熱設計,有免螺絲快拆 M.2 散熱片,多了1個 M.2 接口,第二根 PCIe x16 為 4.0 x4 (EDGE 為 4.0 x2),後 IO 有7個 USB 3.2 Gen 2 (EDGE 為3個 USB 3.2 Gen 2 + 4個 USB 3.2 Gen 1 )。
感謝大大測試.少貼龍魂RGB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