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max419049 初級會員 已加入 4/10/13 訊息 8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35 4/11/13 #1 有沒有大大可以幫小弟解釋這兩者差異...對電腦不熟... NVIDIA系列 與 AMD系列 差在哪邊??
dogkoon 進階會員 已加入 10/25/03 訊息 1,592 互動分數 28 點數 48 4/11/13 #3 花一些時間爬爬ATI顯示卡版跟NVIDIA顯示卡版就能了解其細節,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講法,兩者就差在一個是ATI的顯示卡,一個是NVIDIA的顯示卡, 功能上沒什麼差別,就是讓螢幕可以顯示畫面,然後看看影片玩玩遊戲。
花一些時間爬爬ATI顯示卡版跟NVIDIA顯示卡版就能了解其細節,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講法,兩者就差在一個是ATI的顯示卡,一個是NVIDIA的顯示卡, 功能上沒什麼差別,就是讓螢幕可以顯示畫面,然後看看影片玩玩遊戲。
Peter_Jian 榮譽會員 已加入 1/24/04 訊息 3,081 互動分數 86 點數 48 位置 桃園Costco 4/11/13 #5 範圍太大,這是考申論題嗎? 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硬要說就只有『nv價格硬』『AMD有彈性』。 對電腦不熟就多爬文!
ack001 CROWNELECTRONICS 散熱風扇業務 已加入 5/10/12 訊息 2,978 互動分數 8 點數 38 4/11/13 #8 看個人喜好囉~有人挺A,有人挺N,用需求與預算來選擇這樣比較能給予意見~
arthur0905 榮譽會員 已加入 12/22/11 訊息 3,628 互動分數 6 點數 38 4/11/13 #9 現在稱之為AMD,以前稱之為ATI Technologies Inc.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萬錦,2006年7月24日被超微半導體收購。ATI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曾擁有超過3,700名員工,營業額為22億美元,是一家專門設計與銷售適用於個人電腦的顯示卡、圖形處理器、晶片組、機上盒、數位電視、電子遊戲機和手提式設備等的無廠半導體公司。 為了公司前途決定不再大量製造基本2D影像晶片。而在1987年,ATI發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顯示卡。這些顯示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顯示裝置(EGA and VGA)好。1991年5月,ATI發佈Mach8,ATI第一款最佳化微軟視窗的產品。CPU不再需要運算畫面資料,提升系統效能。1992年,發佈了Mach32,比前代產品有很大進步。 但第一款為人熟悉的多媒體晶片,應該是1994年推出的Mach64。尤其是Mach64硬體支援YUV-to-RGB顏色轉換,和硬體縮放。這樣個人電腦能應付基本AVI和MPEG-1播放,而不需要昂貴的專用硬體解碼器。之後,Mach64-VT從CPU接過逐行掃描的工作。1996年的ImpacTV進一步支援800x600 VGA-to-TV編碼。而這些產品並不是太昂貴。 ATI在1996年發售第一款內置TV Tuner的顯視卡,是現代All-in-Wonder系列的前身。功能包括ATI第二代3D Rage II顯視晶片提供的3D加速、64-bit 2D效能、TV質素影象加速、影象擷取、TV Tuner、無閃爍TV-out和立體聲TV聲效。 但是,正當ATI與OEMs建立起優質多媒體卡的名譽,在1990年代後期,消費者亦要求強勁3D效能,這做成3dfx和nVidia的掘起。在1999年1月,All-in-Wonder 128伴隨著第一次警告。它包含Rage 128 GL繪圖晶片,16 MB顯示記億體版本的銷售情況良好。但有所改進但延期的32 MB的版本則銷情不佳,原因是它的價錢與3D效能不配合。ATI必須發展整合型3D加速器,與nVidia當時正在設計的晶片競爭。 ATI第一款真正的3D晶片是3D Rage II。此晶片支援雙線性和三線性過濾。它亦支援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質混和模式。但是像素過濾只是比S3的ViRGE略好,在當時來說是很差了。從特色來說,亦只比工作站級的Matrox的Mystique略好。 而1997年的3D Rage Pro,填充率效能改進到與原本的3dfx Voodoo Graphics一樣,三角形形成引擎速度是1.2 M triangle/秒。單通道三線性過濾與一個完整的紋理完成混合。Rage Pro得到大批OEM訂單,原因是其優良的DVD播放效果和低廉的價格,但惡劣的驅動阻礙了它的發展。直到產品推出了接近兩年的1999年,才有一個達到應有水準的驅動。新驅動有20-40%的效能提升。隨後,ATI終於了解到發展驅動的重要性。 1997年,128 GL的研發得到Tseng Labs研發團隊的幫助。它的對手是RIVA TNT和Voodoo 2。先進的記憶體結構允許Rage 128在32bit渲染時,效能損失減至最低。不幸的是當時大多數電玩只支援nVidia領先的16bit渲染。 最終,RIVA TNT2蠶食了ATI原有的OEM市場,縱使ATI的產品能夠提供優質的dvd播放,售價低廉。1999年4月,Rage 128 Pro推出,功能包括非等方性濾鏡,更好的工三角形生成引擎,和更高的頻率。當時,Rage 128 Pro的MPEG-2加速技術為當時領先,能夠在Pentium III 600 MHz平台提供即時MP@HL(1920x1080)播放功能。ATI為了提高顯示卡效能,進行了一項名為"曙光女神"的實驗,亦即是MAXX技術。原理是將兩顆Rage 128 Pro顯核整合在同一塊PCB板上,類似Voodoo II的SLI。每個顯核交替運算畫面。但由於MAXX技術需要兩倍顯示記憶體,價格高昂,同時受制於差勁的驅動程式,效能不佳,這計劃並不成功。最後,ATI停止主流多顯核顯示卡的研發。 ATI擅於製造低端的OEM顯示卡。那些顯示卡擁有不俗的2D效能、DVD加速和完美的3D功能。但ATI不能在進階市場有效地挑戰他人。在2000年3月的遊戲開發者論壇上,開發者都渴望知道有關第六代繪圖核心的資料,雖然大多數人士都抱懷疑態度。這段時期,很多公司都發佈不能如期、或冒險地付運的產品。然而,ATI在遊戲開發者論壇上閉門展示其新型繪圖核心的測試版,新產品命名為Radeon 256。 於2000年,ATI發布了Radeon核心(R100)。ATI建基於這個核心的新顯示卡原命名為Radeon 64,代表它支援64MB DDR RAM,但最終更名為Radeon 7200,代表它支援DirectX 7。R100核心起初支援了一些顯著的功能,例如完整的DirectX 7凸凹紋理對映(浮雕,點積3和環境對映凹凸貼圖),硬體3D陰影,硬體個別畫素抖動消除技術和一些DirectX 8的像素著色效果。不幸地,ATI使用了2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3個光柵單位(即是2*3架構)。對手nVidia的GeForce 2晶片使用了4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2個光柵單位(即是4*2架構)。那時,很少3D程式每個週期利用到多過兩個紋理運算,所以Radeon的第三個光柵單位很少被利用到。 ATI證明原先的Radeon 64並不是唯一的攻擊。隨後在2001年,ATI推出了第二代Radeon核心 - R200,即是Radeon 8500。R200的像素流水線架構與nVidia的GeForce 2系列相同,它們都是4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2個光柵單位。原先Radeon 8500核心頻率是300MHz,但核心不能承受。最後,ATI的零售產品盒和檔案都標榜Radeon 8500的填充率是300MHz的2.4 GTexel/s,但卡的核心頻率調低到只有275MHz。nVidia很快的推出頻率更高的GeForce顯示卡。當時nVidia最強的GeForce 4 Ti顯示卡能提供更強大的效能,但ATI的顯示卡能提供更好的圖像質素和著色效果。事實上,由於R200支援DirectX pixel shader 1.4,所以它依然支援很多2005年的電玩,但同期的GeForce 4只支援pixel shader 1.3,相容度比Radeon 8500略遜一籌。 在這個時期,ATI為了對抗nVidia,開始銷售顯核予顯示卡厰商,而顯示卡會附上"Powered by ATI"字樣。這個突然的轉變令nVidia措手不及,嘗到了自不幸的NV1計劃以來第一次失敗。此外,ATI推出了由R100核心發展而成的RV200,即Radeon 7500。RV200的功能與R100相同,但核心頻率大幅提升至290 MHz。ATI亦推出了只有單條流水線的Radeon 7000。最後,多餘的R100顯核則以Radeon 7200的姿態出現。 Radeon 8500受到OEMs的歡迎,這是由於它與主機板的相容性比nVidia的產品高。驅動程式仍舊是ATI的弱點,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已有相當的進步。Radeon 8500顯示卡系列的良好效能和功能,使ATI正式成為nVidia的對手,而其他顯示卡厰商,例如3dfx,早已結束業務。ATI亦推出了催化劑(Catalyst)驅動程式套裝,它的質素,相容性和效能都比前代驅動程式進步。 對於nVidia,Radeon 256和Radeon 8500是警告,示威著nVidia自以為理所當然的高聳市場地位。2002年對於ATI是決定性的一年,ATI突如其來發佈了新的Radeon結構。第三代Radeon是從頭研發的DirectX 9顯示核心,Radeon 9700(R300)是歷史中其中一個最創新的產品。此外,ATI勝過nVidia的DirectX 9晶片數個月。縱使R300使用當時最強的四條像素流水線架構,但沒有電玩利用到此架構的優勢。 Radeon 9700高效能的原因在於它擁有256bit記憶體頻寬。在此之前,所有高效能顯示卡,如TNT和Rage 128,都只是擁有128bit記憶體頻寬。縱使相容度比GeForce 4,甚至是自家的Radeon 8500差,但記憶體頻寬比那些卡多很多。事實上,nVidia的GeForce FX 5800使用了128bit記憶體頻寬,影響效能發揮。 從此,ATI在進階市場保持著優勢,並將技術推廣到市場分額最大的中低端市場。ATI決定銷售R300的削弱版,使它成為中端市場產品,並命名為Radeon 9500。而Radeon 9500 Pro則配備了R300核心,但只使用了128bit記憶體頻寬,核心頻率為275MHz。這張顯示卡比最快的GeForce 4顯示卡還快,尤其是DirectX 9。 R300引起顯示卡廠商的注意。為了滿足中端市場的需求,ATI甚至容許廠商售賣Radeon 9700顯示卡的削弱版,但一半的像素流水線被遮蔽掉了。這些顯示卡與一般的Radeon 9500 Pro顯示卡不同,它有256bit記憶體頻寬,但只有四條像素流水線,效能比一般的差。熱衷硬體者發現能輕易透過破解驅動,重開被遮蔽掉的像素流水線,令價錢一般的Radeon 9500搖身一變成為昂貴的Radeon 9700顯示卡。 低端市場方面,ATI推出了RV250。它是建基於Radeon R200核心,但每條像素流水線的光柵單位減半。這個架構與原本的GeForce相同,但Radeon 9000的效能與Radeon 8500差不多。它與只有兩條像素流水線的GeForce 4 MX競爭。而原先的R200核心則被包裝成Radeon 9100出售。由於Radeon 9100每條像素流水線的光柵單位數目與Radeon 8500相同,所以效能比Radeon 9000好。Radeon 9200(RV280)是RV250的AGP 8X版本。Radeon 9100 IGP是整合型顯示卡,只有兩條像素流水線。這個時期的ATI顯示卡命名比較混亂。 ATI在2003年推出了Radeon 9800 Pro(R350)以取代Radeon 9700。對比nVidia的GeForce FX 5800,它的功耗比較低,但效能更好。在中端市場方面,推出了Radeon 9600(RV300),像素流水線數目比9800 Pro減半。它的效能比Radeon 9500 Pro(R300)稍低,但功耗亦比較低。在DirectX 8應用下,它的效能比Radeon 8500(R200)和Geforce 4低,但DirectX 9則搖搖領先,這是由於那些舊卡並不支援DirectX 9。 據Mercury Research所說,ATI市場佔有率在2004年第三季由4%升至27%,而nVidia的市場估有率由23%降至15%。而市場估有率第一則是Intel,估有率是39%,縱使只是銷售整合型顯示卡。 在2005年,ATI開始銷售X800 XL PCI-E顯示卡,它是X800核心的110奈米製程版本。而原先的X800核心則採用130奈米low-K製程。X850是當時ATI的進階顯示卡,以取代Radeon 9800。但不支援32bit渲染和SM 3.0令它難以與nVidia GeForce 6競爭 在2005年10月,ATI終於推出90奈米製程的Radeon X1000系列顯示卡。其實早一年前已敲打出最初版本。但由於一個迴路上的故障,令最終頻率降低了150 MHz,最終令大規模生產延遲了數個月。這個關鍵性的的延遲令nVidia的7800系列顯示卡搶盡了進階市場。縱使ATI保持了市場估有率,但利潤則減少了。 注釋及參考資料: ^ 官方新LOGO出爐:「ATI」終將成為歷史 ^ ATI All-In-Wonder強勢歸來 步入高清時代 ^ 下載:ATI All-in-Wonder HD顯示卡驅動8.5版 ^ AMD專業顯示卡FirePro V3700/V5700發行 ^ AMD發行全系列Imageon手機處理器產品線
現在稱之為AMD,以前稱之為ATI Technologies Inc.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萬錦,2006年7月24日被超微半導體收購。ATI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曾擁有超過3,700名員工,營業額為22億美元,是一家專門設計與銷售適用於個人電腦的顯示卡、圖形處理器、晶片組、機上盒、數位電視、電子遊戲機和手提式設備等的無廠半導體公司。 為了公司前途決定不再大量製造基本2D影像晶片。而在1987年,ATI發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顯示卡。這些顯示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顯示裝置(EGA and VGA)好。1991年5月,ATI發佈Mach8,ATI第一款最佳化微軟視窗的產品。CPU不再需要運算畫面資料,提升系統效能。1992年,發佈了Mach32,比前代產品有很大進步。 但第一款為人熟悉的多媒體晶片,應該是1994年推出的Mach64。尤其是Mach64硬體支援YUV-to-RGB顏色轉換,和硬體縮放。這樣個人電腦能應付基本AVI和MPEG-1播放,而不需要昂貴的專用硬體解碼器。之後,Mach64-VT從CPU接過逐行掃描的工作。1996年的ImpacTV進一步支援800x600 VGA-to-TV編碼。而這些產品並不是太昂貴。 ATI在1996年發售第一款內置TV Tuner的顯視卡,是現代All-in-Wonder系列的前身。功能包括ATI第二代3D Rage II顯視晶片提供的3D加速、64-bit 2D效能、TV質素影象加速、影象擷取、TV Tuner、無閃爍TV-out和立體聲TV聲效。 但是,正當ATI與OEMs建立起優質多媒體卡的名譽,在1990年代後期,消費者亦要求強勁3D效能,這做成3dfx和nVidia的掘起。在1999年1月,All-in-Wonder 128伴隨著第一次警告。它包含Rage 128 GL繪圖晶片,16 MB顯示記億體版本的銷售情況良好。但有所改進但延期的32 MB的版本則銷情不佳,原因是它的價錢與3D效能不配合。ATI必須發展整合型3D加速器,與nVidia當時正在設計的晶片競爭。 ATI第一款真正的3D晶片是3D Rage II。此晶片支援雙線性和三線性過濾。它亦支援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質混和模式。但是像素過濾只是比S3的ViRGE略好,在當時來說是很差了。從特色來說,亦只比工作站級的Matrox的Mystique略好。 而1997年的3D Rage Pro,填充率效能改進到與原本的3dfx Voodoo Graphics一樣,三角形形成引擎速度是1.2 M triangle/秒。單通道三線性過濾與一個完整的紋理完成混合。Rage Pro得到大批OEM訂單,原因是其優良的DVD播放效果和低廉的價格,但惡劣的驅動阻礙了它的發展。直到產品推出了接近兩年的1999年,才有一個達到應有水準的驅動。新驅動有20-40%的效能提升。隨後,ATI終於了解到發展驅動的重要性。 1997年,128 GL的研發得到Tseng Labs研發團隊的幫助。它的對手是RIVA TNT和Voodoo 2。先進的記憶體結構允許Rage 128在32bit渲染時,效能損失減至最低。不幸的是當時大多數電玩只支援nVidia領先的16bit渲染。 最終,RIVA TNT2蠶食了ATI原有的OEM市場,縱使ATI的產品能夠提供優質的dvd播放,售價低廉。1999年4月,Rage 128 Pro推出,功能包括非等方性濾鏡,更好的工三角形生成引擎,和更高的頻率。當時,Rage 128 Pro的MPEG-2加速技術為當時領先,能夠在Pentium III 600 MHz平台提供即時MP@HL(1920x1080)播放功能。ATI為了提高顯示卡效能,進行了一項名為"曙光女神"的實驗,亦即是MAXX技術。原理是將兩顆Rage 128 Pro顯核整合在同一塊PCB板上,類似Voodoo II的SLI。每個顯核交替運算畫面。但由於MAXX技術需要兩倍顯示記憶體,價格高昂,同時受制於差勁的驅動程式,效能不佳,這計劃並不成功。最後,ATI停止主流多顯核顯示卡的研發。 ATI擅於製造低端的OEM顯示卡。那些顯示卡擁有不俗的2D效能、DVD加速和完美的3D功能。但ATI不能在進階市場有效地挑戰他人。在2000年3月的遊戲開發者論壇上,開發者都渴望知道有關第六代繪圖核心的資料,雖然大多數人士都抱懷疑態度。這段時期,很多公司都發佈不能如期、或冒險地付運的產品。然而,ATI在遊戲開發者論壇上閉門展示其新型繪圖核心的測試版,新產品命名為Radeon 256。 於2000年,ATI發布了Radeon核心(R100)。ATI建基於這個核心的新顯示卡原命名為Radeon 64,代表它支援64MB DDR RAM,但最終更名為Radeon 7200,代表它支援DirectX 7。R100核心起初支援了一些顯著的功能,例如完整的DirectX 7凸凹紋理對映(浮雕,點積3和環境對映凹凸貼圖),硬體3D陰影,硬體個別畫素抖動消除技術和一些DirectX 8的像素著色效果。不幸地,ATI使用了2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3個光柵單位(即是2*3架構)。對手nVidia的GeForce 2晶片使用了4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2個光柵單位(即是4*2架構)。那時,很少3D程式每個週期利用到多過兩個紋理運算,所以Radeon的第三個光柵單位很少被利用到。 ATI證明原先的Radeon 64並不是唯一的攻擊。隨後在2001年,ATI推出了第二代Radeon核心 - R200,即是Radeon 8500。R200的像素流水線架構與nVidia的GeForce 2系列相同,它們都是4條像素流水線的設計,每條像素流水線有2個光柵單位。原先Radeon 8500核心頻率是300MHz,但核心不能承受。最後,ATI的零售產品盒和檔案都標榜Radeon 8500的填充率是300MHz的2.4 GTexel/s,但卡的核心頻率調低到只有275MHz。nVidia很快的推出頻率更高的GeForce顯示卡。當時nVidia最強的GeForce 4 Ti顯示卡能提供更強大的效能,但ATI的顯示卡能提供更好的圖像質素和著色效果。事實上,由於R200支援DirectX pixel shader 1.4,所以它依然支援很多2005年的電玩,但同期的GeForce 4只支援pixel shader 1.3,相容度比Radeon 8500略遜一籌。 在這個時期,ATI為了對抗nVidia,開始銷售顯核予顯示卡厰商,而顯示卡會附上"Powered by ATI"字樣。這個突然的轉變令nVidia措手不及,嘗到了自不幸的NV1計劃以來第一次失敗。此外,ATI推出了由R100核心發展而成的RV200,即Radeon 7500。RV200的功能與R100相同,但核心頻率大幅提升至290 MHz。ATI亦推出了只有單條流水線的Radeon 7000。最後,多餘的R100顯核則以Radeon 7200的姿態出現。 Radeon 8500受到OEMs的歡迎,這是由於它與主機板的相容性比nVidia的產品高。驅動程式仍舊是ATI的弱點,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已有相當的進步。Radeon 8500顯示卡系列的良好效能和功能,使ATI正式成為nVidia的對手,而其他顯示卡厰商,例如3dfx,早已結束業務。ATI亦推出了催化劑(Catalyst)驅動程式套裝,它的質素,相容性和效能都比前代驅動程式進步。 對於nVidia,Radeon 256和Radeon 8500是警告,示威著nVidia自以為理所當然的高聳市場地位。2002年對於ATI是決定性的一年,ATI突如其來發佈了新的Radeon結構。第三代Radeon是從頭研發的DirectX 9顯示核心,Radeon 9700(R300)是歷史中其中一個最創新的產品。此外,ATI勝過nVidia的DirectX 9晶片數個月。縱使R300使用當時最強的四條像素流水線架構,但沒有電玩利用到此架構的優勢。 Radeon 9700高效能的原因在於它擁有256bit記憶體頻寬。在此之前,所有高效能顯示卡,如TNT和Rage 128,都只是擁有128bit記憶體頻寬。縱使相容度比GeForce 4,甚至是自家的Radeon 8500差,但記憶體頻寬比那些卡多很多。事實上,nVidia的GeForce FX 5800使用了128bit記憶體頻寬,影響效能發揮。 從此,ATI在進階市場保持著優勢,並將技術推廣到市場分額最大的中低端市場。ATI決定銷售R300的削弱版,使它成為中端市場產品,並命名為Radeon 9500。而Radeon 9500 Pro則配備了R300核心,但只使用了128bit記憶體頻寬,核心頻率為275MHz。這張顯示卡比最快的GeForce 4顯示卡還快,尤其是DirectX 9。 R300引起顯示卡廠商的注意。為了滿足中端市場的需求,ATI甚至容許廠商售賣Radeon 9700顯示卡的削弱版,但一半的像素流水線被遮蔽掉了。這些顯示卡與一般的Radeon 9500 Pro顯示卡不同,它有256bit記憶體頻寬,但只有四條像素流水線,效能比一般的差。熱衷硬體者發現能輕易透過破解驅動,重開被遮蔽掉的像素流水線,令價錢一般的Radeon 9500搖身一變成為昂貴的Radeon 9700顯示卡。 低端市場方面,ATI推出了RV250。它是建基於Radeon R200核心,但每條像素流水線的光柵單位減半。這個架構與原本的GeForce相同,但Radeon 9000的效能與Radeon 8500差不多。它與只有兩條像素流水線的GeForce 4 MX競爭。而原先的R200核心則被包裝成Radeon 9100出售。由於Radeon 9100每條像素流水線的光柵單位數目與Radeon 8500相同,所以效能比Radeon 9000好。Radeon 9200(RV280)是RV250的AGP 8X版本。Radeon 9100 IGP是整合型顯示卡,只有兩條像素流水線。這個時期的ATI顯示卡命名比較混亂。 ATI在2003年推出了Radeon 9800 Pro(R350)以取代Radeon 9700。對比nVidia的GeForce FX 5800,它的功耗比較低,但效能更好。在中端市場方面,推出了Radeon 9600(RV300),像素流水線數目比9800 Pro減半。它的效能比Radeon 9500 Pro(R300)稍低,但功耗亦比較低。在DirectX 8應用下,它的效能比Radeon 8500(R200)和Geforce 4低,但DirectX 9則搖搖領先,這是由於那些舊卡並不支援DirectX 9。 據Mercury Research所說,ATI市場佔有率在2004年第三季由4%升至27%,而nVidia的市場估有率由23%降至15%。而市場估有率第一則是Intel,估有率是39%,縱使只是銷售整合型顯示卡。 在2005年,ATI開始銷售X800 XL PCI-E顯示卡,它是X800核心的110奈米製程版本。而原先的X800核心則採用130奈米low-K製程。X850是當時ATI的進階顯示卡,以取代Radeon 9800。但不支援32bit渲染和SM 3.0令它難以與nVidia GeForce 6競爭 在2005年10月,ATI終於推出90奈米製程的Radeon X1000系列顯示卡。其實早一年前已敲打出最初版本。但由於一個迴路上的故障,令最終頻率降低了150 MHz,最終令大規模生產延遲了數個月。這個關鍵性的的延遲令nVidia的7800系列顯示卡搶盡了進階市場。縱使ATI保持了市場估有率,但利潤則減少了。 注釋及參考資料: ^ 官方新LOGO出爐:「ATI」終將成為歷史 ^ ATI All-In-Wonder強勢歸來 步入高清時代 ^ 下載:ATI All-in-Wonder HD顯示卡驅動8.5版 ^ AMD專業顯示卡FirePro V3700/V5700發行 ^ AMD發行全系列Imageon手機處理器產品線
arthur0905 榮譽會員 已加入 12/22/11 訊息 3,628 互動分數 6 點數 38 4/12/13 #10 顯卡目前玩家市場來說只有這兩家可以服用 這兩家的不同處有幾個點: A家的色溫比較飽合好看,適合拿來當繪圖卡,同時以定價來看效能的話A家比較值得一買(常佛心來著就跳水了)AMD Eyefinity技術最多支援6螢幕輸出,同時近期對遊戲的優化對比N家更是下了更大的苦功。 N家是目前唯一支援綁定PhysX物理加速,支援CUDA 架構的軟硬体加速運算功能,同時對驅動程式優化下了很多苦功。支援3D VISION Surround技術可以讓影像呈現3D。
顯卡目前玩家市場來說只有這兩家可以服用 這兩家的不同處有幾個點: A家的色溫比較飽合好看,適合拿來當繪圖卡,同時以定價來看效能的話A家比較值得一買(常佛心來著就跳水了)AMD Eyefinity技術最多支援6螢幕輸出,同時近期對遊戲的優化對比N家更是下了更大的苦功。 N家是目前唯一支援綁定PhysX物理加速,支援CUDA 架構的軟硬体加速運算功能,同時對驅動程式優化下了很多苦功。支援3D VISION Surround技術可以讓影像呈現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