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之後好久沒發文了
不過有新品測試,自然文章就會冒出來了...XD
老樣子,駕輕就熟的司機請點這裡
自從入手4K EVO做成WTG之後
對於工作上幫助不小
對...很爽
但就是沒辦法像SSD做WTG一樣爽到翻天...
後來4K EVO就被我放在公司
給其他IT有電腦要處理的時候拿去用了
我會不會被廠商拖去殺掉啊XDD....
然後,前陣子在某版上看到徵文
想想...就厚臉皮的去挑戰看看O3O
之後的某一天,在家樓下踢到了這個包裹
喔喔,聽說是最近新上市的產品呢=v=
聽說是性能更加強勁的隨身碟
喔喔...
事不宜遲,就直接開箱吧!
(標榜R/W:400MB/s,4K R/W可達30MB/s)
正、背面與4K EVO長相相似
但多了如火般快速的概念,所以用上紅色色系點綴
據說紅色的都很厲害
但↑↑↑這傢伙是個例外༼ つ ◕_◕ ༽つ
Tcell 4K Fire與4K EVO一樣
沒對蓋子做防掉落
但蓋子還是可以督到後方的
(對不起,請別硬督,會受傷QQ)
接上電腦後,會有個讀寫指示燈
(讀寫時會閃爍喔~)
再來就是上機時間囉!!
測試硬體如下
主力七號機-コードギアス中二沒畢業機
-------------------------------------------------------------------
CPU:AMD ThreadRipper 3960X 3.8G@full
(Def. PBO with TR Sliver-arrow TR4)
RAM:G.Skill Trident Z Neo 32GB*4 3600 X.M.P.
MB:Gigabyte TRX40 Aorus Master
VGA:ASUS ROG Strix GTX 1070 8G
SSD:GIGABYTE NVMe SSD 512GB(OS)+Intel SSD 600P 512G(Game Disk)+Crucial MX500 1TB(VM Disk)
PSU:Seasonic Focus GX-1000 80+ Gold
CASE: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 Black
-------------------------------------------------------------------
工作/出外用八號機-Schneewalzer
(作為WTG載體測試使用)
-------------------------------------------------------------------
NB:ASUS ROG Zephyrus G14 GA401IU
CPU:AMD Ryzen R7 4800HS
RAM:Crucial DDR4 3200 8+16G
VGA:Radeon Graphics 7 + NVidia GTX 1660Ti Max-Q 6G
SSD:WD Black SN750 1TB
PSU:ASUS ROG 180W DC/in
-------------------------------------------------------------------
測試軟體及使用環境:
CristalDiskInfo 8.8.9
CristalDiskMark 8.0.0(Mix:70%讀 30%寫)
WTG情況下的性能
首先看看掃出來是啥東東吧
嗯...看來是採用了
慧榮的單晶片USB SSD控制器解決方案
來看看空碟狀態是否符合期待吧!
預設exFAT下
在USB 3.2 gen1情況下,4K性能相當不錯
不過在連續讀取/寫入部分並沒辦法達到400MB/s
混合讀寫下,USB2.0連續讀寫性能還比3.2 gen1強XD....
(同場對比美光MX500 500GB @JMS578 USB3.2 gen1外接盒)
(同場對比Intel 660P 1TB @JMS583 USB3.2 gen2外接盒)
連續讀寫相對較能接近400MB/s、1000MB/s
呃...有可能是AMD沒辦法完美駕馭慧榮的這顆USB SSD主控...=3=a
手邊兩台機器測試都是一樣情形
因WTG需求,NTFS格式也來測測看
格式化成NTFS情況下,性能與預設的exFAT沒有多大差異
USB2.0的情況也一樣
相比自家的4K EVO
各方面性能皆有明顯進步
再來就是實際的讀寫測試
嘛,對我來說
如果有個隨身碟能完美擔任
WTG、資料碟、VM測試映像
就不用帶一堆隨身碟在包包啦XD...
來測測VM映像檔整個帶過去的讀寫速度吧!
(檔案總容量大小約28.2GB,檔案數量較少)
寫入狀況
前60%大多寫入速度約245MB/s
過60%後,掉速至136MB/s
看來跟TLC SSD類似,都有SLC Cache容量限制
讀取狀況
讀取大約在220MB/s上下波動
而作為資料碟的利用情況如何呢?
同場加映原先使用的拇指MicroSD讀卡機
做為純資料碟使用
嘛,畢竟速度扛不太住WTG吃I/O資源的能力XD
而且寫入時相當燙手=口=lll
測試檔案為平時工作時的桌面
大多數是文件、圖片、程式相關物件,以及少量的工具安裝檔
(檔案總共約9.5GB,共有15,254個檔案)
一般資料碟做大量複製的情況較少
這邊就做單純備份的寫入
速度相當浮動,畢竟檔案類型各式各樣XD...
相比原先的讀卡機組合,
寫入時間從30分鐘上下減少到5分鐘左右
以後下班前備份就可以不用趕著提早了=v=/
最後,是WTG
這裡還是老樣子,利用Rufus製作WTG隨身碟
為避免給自己麻煩,能用新OS版本就用新的
建議若有AMD Zen2後的架構CPU(含EPYC 2nd及Zen3)需使用WTG,弄個20H2版Win10比較不會被驅動/BSOD搞到撞牆⊂༼ ◕_◕ ⊂ ༽
(寫入Win10 20H2耗時與4K EVO 128G差距不大,但有稍微多個一兩分鐘XD)
再來就是WTG情形下的體驗
此時使用出外用八號機(Schneewalzer)測試
從WTG建立完成到進OS、建立常用救援、測試等軟體
甚至一般的日常使用
運作卡頓的情形比起4K EVO還要少了至少八成
雖然順暢度略輸SATA SSD或NvMe SSD轉接USB3.2 gen1/2
但4K Fire要應付WTG,甚至是VM guest已經不再是問題
操作的等待時間較4K EVO明顯縮短,在上面掛東西測試也不太會卡卡
最後
做個總結吧!
Pros:
1. 明顯的運作指示燈,容易知道她有沒有好好活著d(゚∀゚*)
2. 相當理想的讀寫性能/不燙手,已能作為WTG/VM guest等較重視I/O性能的儲存媒介使用
3. 體積較接近性能之USB SSD小巧許多,攜帶相當方便
4. 終身保固,這...應該不用多解釋了
Cons:
1. 蓋子要小心別噴掉...還是頗蛋疼的地方XD
2. 容量單位價格還是略比主流SATA SSD+外接盒略高一些,就在體積、重量的取捨了
以上文章到此結束
感謝Tcell提供產品測試
也感謝大家的收看!!
不過有新品測試,自然文章就會冒出來了...XD
老樣子,駕輕就熟的司機請點這裡
自從入手4K EVO做成WTG之後
對於工作上幫助不小
對...很爽
但就是沒辦法像SSD做WTG一樣爽到翻天...
後來4K EVO就被我放在公司
給其他IT有電腦要處理的時候拿去用了
我會不會被廠商拖去殺掉啊XDD....
然後,前陣子在某版上看到徵文
想想...就厚臉皮的去挑戰看看O3O
之後的某一天,在家樓下踢到了這個包裹
喔喔,聽說是最近新上市的產品呢=v=
聽說是性能更加強勁的隨身碟
喔喔...
事不宜遲,就直接開箱吧!
(標榜R/W:400MB/s,4K R/W可達30MB/s)
正、背面與4K EVO長相相似
但多了如火般快速的概念,所以用上紅色色系點綴
據說紅色的都很厲害
但↑↑↑這傢伙是個例外༼ つ ◕_◕ ༽つ
Tcell 4K Fire與4K EVO一樣
沒對蓋子做防掉落
(對不起,請別硬督,會受傷QQ)
接上電腦後,會有個讀寫指示燈
(讀寫時會閃爍喔~)
再來就是上機時間囉!!
測試硬體如下
主力七號機-コードギアス中二
-------------------------------------------------------------------
CPU:AMD ThreadRipper 3960X 3.8G@full
(Def. PBO with TR Sliver-arrow TR4)
RAM:G.Skill Trident Z Neo 32GB*4 3600 X.M.P.
MB:Gigabyte TRX40 Aorus Master
VGA:ASUS ROG Strix GTX 1070 8G
SSD:GIGABYTE NVMe SSD 512GB(OS)+Intel SSD 600P 512G(Game Disk)+Crucial MX500 1TB(VM Disk)
PSU:Seasonic Focus GX-1000 80+ Gold
CASE: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 Black
-------------------------------------------------------------------
工作/出外用八號機-Schneewalzer
(作為WTG載體測試使用)
-------------------------------------------------------------------
NB:ASUS ROG Zephyrus G14 GA401IU
CPU:AMD Ryzen R7 4800HS
RAM:Crucial DDR4 3200 8+16G
VGA:Radeon Graphics 7 + NVidia GTX 1660Ti Max-Q 6G
SSD:WD Black SN750 1TB
PSU:ASUS ROG 180W DC/in
-------------------------------------------------------------------
測試軟體及使用環境:
CristalDiskInfo 8.8.9
CristalDiskMark 8.0.0(Mix:70%讀 30%寫)
WTG情況下的性能
首先看看掃出來是啥東東吧
嗯...看來是採用了
慧榮的單晶片USB SSD控制器解決方案
來看看空碟狀態是否符合期待吧!
預設exFAT下
在USB 3.2 gen1情況下,4K性能相當不錯
不過在連續讀取/寫入部分並沒辦法達到400MB/s
混合讀寫下,USB2.0連續讀寫性能還比3.2 gen1強XD....
(同場對比美光MX500 500GB @JMS578 USB3.2 gen1外接盒)
(同場對比Intel 660P 1TB @JMS583 USB3.2 gen2外接盒)
連續讀寫相對較能接近400MB/s、1000MB/s
呃...有可能是AMD沒辦法完美駕馭慧榮的這顆USB SSD主控...=3=a
手邊兩台機器測試都是一樣情形
因WTG需求,NTFS格式也來測測看
格式化成NTFS情況下,性能與預設的exFAT沒有多大差異
USB2.0的情況也一樣
相比自家的4K EVO
各方面性能皆有明顯進步
再來就是實際的讀寫測試
嘛,對我來說
如果有個隨身碟能完美擔任
WTG、資料碟、VM測試映像
就不用帶一堆隨身碟在包包啦XD...
來測測VM映像檔整個帶過去的讀寫速度吧!
(檔案總容量大小約28.2GB,檔案數量較少)
寫入狀況
前60%大多寫入速度約245MB/s
過60%後,掉速至136MB/s
看來跟TLC SSD類似,都有SLC Cache容量限制
讀取狀況
讀取大約在220MB/s上下波動
而作為資料碟的利用情況如何呢?
同場加映原先使用的拇指MicroSD讀卡機
做為純資料碟使用
嘛,畢竟速度扛不太住WTG吃I/O資源的能力XD
而且寫入時相當燙手=口=lll
測試檔案為平時工作時的桌面
大多數是文件、圖片、程式相關物件,以及少量的工具安裝檔
(檔案總共約9.5GB,共有15,254個檔案)
一般資料碟做大量複製的情況較少
這邊就做單純備份的寫入
速度相當浮動,畢竟檔案類型各式各樣XD...
相比原先的讀卡機組合,
寫入時間從30分鐘上下減少到5分鐘左右
以後下班前備份就可以不用趕著提早了=v=/
最後,是WTG
這裡還是老樣子,利用Rufus製作WTG隨身碟
為避免給自己麻煩,能用新OS版本就用新的
建議若有AMD Zen2後的架構CPU(含EPYC 2nd及Zen3)需使用WTG,弄個20H2版Win10比較不會被驅動/BSOD搞到撞牆⊂༼ ◕_◕ ⊂ ༽
(寫入Win10 20H2耗時與4K EVO 128G差距不大,但有稍微多個一兩分鐘XD)
再來就是WTG情形下的體驗
此時使用出外用八號機(Schneewalzer)測試
從WTG建立完成到進OS、建立常用救援、測試等軟體
甚至一般的日常使用
運作卡頓的情形比起4K EVO還要少了至少八成
雖然順暢度略輸SATA SSD或NvMe SSD轉接USB3.2 gen1/2
但4K Fire要應付WTG,甚至是VM guest已經不再是問題
操作的等待時間較4K EVO明顯縮短,在上面掛東西測試也不太會卡卡
最後
做個總結吧!
Pros:
1. 明顯的運作指示燈,容易知道她有沒有好好活著d(゚∀゚*)
2. 相當理想的讀寫性能/不燙手,已能作為WTG/VM guest等較重視I/O性能的儲存媒介使用
3. 體積較接近性能之USB SSD小巧許多,攜帶相當方便
4. 終身保固,這...應該不用多解釋了
Cons:
1. 蓋子要小心別噴掉...還是頗蛋疼的地方XD
2. 容量單位價格還是略比主流SATA SSD+外接盒略高一些,就在體積、重量的取捨了
以上文章到此結束
感謝Tcell提供產品測試
也感謝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