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戰艦~極客電競!」Predator Orion X _ POX-950 旗艦套裝機 開箱體驗

杜甫DuFu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12/1/21
訊息
112
互動分數
10
點數
18

【前言】


依稀記得,大約也是在去年的這個時點,參加了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2023,有一台讓我印象深刻的電腦主機,據說裡面塞進了最旗艦級別的 I9 + 4090,並且將整體體積控制在約 16 公升內,那時的我就很期待它能帶來怎麼樣的體驗~

這台就是來自於 Acer Nitro & Predator 掠奪者的品牌套裝主機,Predator Orion X _ POX-950,同系列還有個次旗艦的 POX-650,在規格上做了一些調整,但在外型與設計上則是相同~

就在時隔一年後的今天,它不僅僅上市販售了,我也能有這個機會可以來開箱體驗,看看它葫蘆裡面賣的究竟是什麼藥!一台對於 DIY 玩家來說不太有興趣去碰的品牌套裝機,在架構設計上加入了什麼獨特巧思,能夠讓看過它一眼的人就被吸引住,對它產生心動的感覺!



▲在箱體上的包裝別出心裁,讓主機置身在浩瀚的宇宙中,彷彿是一台戰艦的尊爵體驗~


▲在包裝的上層附贈了有線的 Predator 電競鍵鼠組以及耳機支架!給的是全尺寸型的薄膜鍵盤,右上角帶有多媒體按鍵,整體來說相當實用~


▲滑鼠的尺寸偏大,適合大手的用戶趴握,標準的四鍵 + DPI 調整,搭配上燈光效果後,整體呈現相當電競的風格,無論是滑鼠手感還是鍵盤的按壓觸感都在水準之上,相當不錯~


▲小巧精實的主機在上下都用上了相當厚重的 EPE 珍珠棉包覆著,整體保護性相當不錯~


▲前面板還有一個磁吸式前蓋,不是採用可能有碎裂風險的玻璃,而是較為輕量且同樣透明的壓克力板!


▲機殼前置 I/O 設計在下方,獨立的耳機與麥克風孔以及高速的 USB 3.2 Gen1 Type-C、Gen1 Type-A


▲但更厲害的還在上方,想不到這裡居然還暗藏玄機!給到一個 M.2 SSD 外接盒,這是我目前頭一次看到應用在機殼上的熱插拔裝置,非常特別!


▲簡單的四個螺絲固定,也內附了散熱貼片,這個設計讓使用者多了許多的彈性~


▲在卸下前面板的磁吸前蓋後,往上扳起對應的機關後,即可撬起對應的側面蓋板,設計的相當直覺~


▲透過後方簡單的兩個手轉螺絲後即可拆下側板,來一窺內部零件組合!採用經典的 A4 背靠背結構,將整體空間利用率最大化,採用 SFX 的小電源,一個特規的 240 水冷來壓制處理器,記憶體還並非裸條而是夾上了自家不帶光害的散熱片,誠意做足~


▲其中我看到了比較特別的地方,網卡採用高階的 Intel® Killer™ Wi-Fi 6E AX1690i,支持最新的藍芽 5.3 設備


▲Wi-Fi 的連接不再只是從主機板連結出來的接孔,而是獨立的裝置,並用保護蓋做點掩護,後方的主機板 I/O 稍微簡單了一些,給的是 5A1C 以及 RJ45 2.5G 網孔與基礎的音訊接口


▲再來看到另一側的 ZONE 02,開啟的方式一樣,將機關往上扳即可,準備來一探這 RTX 4090 的真面目!


▲相當具有個性外觀的雙風扇顯卡,仔細一看風扇吹進內部的可不是普通常見的散熱鰭片,而是冷排的鰭片組合!掠奪者採用特製的水冷模組,有別於市售版本常見的風冷或水冷,不只是在外觀上,連散熱上也都獨樹一格~


▲仔細一看發現到了機關內部還有對應的圖示,相當直覺且設計精美,果然魔鬼都是藏在細節裡!


▲頂部其實也就沒什麼好看的,一個特製的 240 水冷,不過它真的能夠壓制 I9-13900K 到什麼程度呢?這就是我比較好奇的地方了~


▲在外觀上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點是,給了一個機械臂的耳機架,讓整體造型看起來十分酷炫,具有未來的時尚感以及便利性~


▲開機後,透過燈光效果的點綴,一台獨具未來感的星艦即將啟航!


▲冷頭上帶有燈光造型,如果記憶體的部分也有光害的話那就更有感覺了!


▲另外一側的區域可以看到顯卡上也有一些燈條作點綴,整體的風道設計是由兩側進風,由上面的水冷來往外排風,底部則是由電源自己獨立風道


▲開機後迫不及待的想來好好看看其內部 BIOS 的設計如何,整體 UI 操作表現還算不錯


▲但是在 CPU 的設定上並沒有那麼自由,無法去隨意地調整電壓與頻率,而是採用比較人性化的介面,給予正常、快速與加速三個選項來直接做套用!


▲不過在記憶體 XMP 的部分還是可以套用的,但也是沒有自由的調整細項,只能選擇是否套用,並且在最大容量只限制在 32 GB,只能算夠用但對於某些專業用途來說可能稍嫌不足!


▲在外觀部分介紹得差不多了,那麼緊接著就趕緊先來進行一些性能測試,我自己對於溫度表現與噪音體驗特別在意,在進行測試之前,我就先來放上詳細規格!


▲詳細參數我整理在這邊讓大家做個總體的概括參考~


▲在剛開機後進到桌面就有專屬的應用程式可以來監控各項數據與調整主機的性能發揮與燈光效果~


▲先來簡單與基本的測試一下內建硬碟的速度,連續讀寫大約在 5000 MB/s 左右,或許是想兼顧到發熱量,採用屬於中等水平的 Gen4 SSD,對於日常使用也相當足夠了~


▲在3DMark 的存儲基準測試中獲得 2454 分


▲在安靜模式下,風扇轉速無法自由調整,此時會得到最舒服的噪音體驗,真的挺安靜的,分貝計近距離靠近主機也只有 42 分貝左右


▲除了安靜模式之外,在其他模式下才能對風扇做自由的調整,但調整空間不大,即便將風扇改成自訂並且將轉速調整到最低,噪音也比起靜音模式多了兩分貝!


▲令我最最沒想到的是,將風扇轉速調整到最高,噪音來到將近 80 分貝!上方水冷用的居然是工業扇嗎!居然轉速突破五千轉,我開始期待處理器的功耗釋放了~


▲在風扇的調整中只能透過專屬的應用程式去做情境上的控制,在這裡我想要透過第三方的風扇控制軟體:Fan Control 去進一步調整是沒有辦法的!而且就連能控制部分也只剩下顯卡,甚至最低就是至少 30% 起步,沒有所謂的智慧停轉


▲點開 GPU-Z,驗明正身!是個踏踏實實的 RTX 4090,顯存大小 24 個 GB,先來測試一下 FurMark 2


▲在預設的情況下,長達 30 分鐘的燒機測試中,顯卡功耗能夠跑滿標準的 450w,核心溫度約 80 度,記憶體與熱點溫度約 92 度,可能是頂部水冷風扇並未發力,在長時間的燒機測試下,顯卡風扇的轉速來到了將近 80%,此時測得的噪音約 51 分貝,雖然不算安靜,但在剛剛工業扇的洗禮之後,相對是安靜許多的~


▲在 3DMark Speed Way 的基準測試中,RTX 4090 獲得了 10083 分,時脈頻率為 2760 MHz,平均溫度僅有 52 度


▲在 20 輪的 Speed Way 壓力測試中以 98.2% 通過,在溫度表現上 CPU 與 GPU 均不超過 80 度


▲接下來對 CPU 做一些測試,在 3DMark 中,CPU Profile 測試裡,最大執行緒距離黑線有比較明顯的一小段距離,得分為 15258,其他則都能達到黑線,算是挺不錯的!過程中 CPU 最高睿頻突破 6 GHz


▲使用 AIDA 64 單烤 FPU 來看看 CPU 的功耗釋放,在剛按下測試的前幾秒,功耗能夠突破 300w,看來主機板是沒有特別針對處理器去做功耗上的限制的!不過溫度的飆升也是非常的快,直接就是過熱降頻了


▲在進行約一分鐘過後,功耗才開始被限制,在長時間的運行下只能夠以 150w 的功耗釋放去發揮性能,感覺這點是比較可惜的!


▲為了有更加直觀的判斷,採用 CINEBENCH R23 來進行跑分對比,在一般正常的平台下跑,13900KS 大概會是 40000 分左右,而這台 POX-950 則是 35139 分,大概損失了 12% 左右,而這只是第一輪的測試而已!


▲在單核跑分的測試中的得分為 2233 分,對比起標準的 2317 分,並沒有明顯的落差,基本算是誤差範圍內,表現算是正常!


▲而在十分鐘的循環測試下,最終平均功耗以大約 172w 跑完全程,全核分數則是又再下降,僅剩下 29160 分,差距從 -12% 拉大到 -27%


分析小結:

作為一個參考,無論是 14900K 或是 13900K 在一個正常的 ATX 平台之下,滿載時保守估計是 320w,其實也很經常看到散熱器的測試,目前情況無論用什麼散熱器都是壓制不住的!

也就是說,雖然在一開始的測試,處理器可以肆意奔放的發揮它該有的性能,但是在過了 60 秒真男人的峰值功耗還有性能發揮之後,就僅能以約 150w 左右的功耗來發揮性能,也就是大概 72% 左右的性能水平

所以真的硬要算的話,僅用約 50% 左右的功耗來發揮了 70% 左右的性能,這樣算起來應該不虧吧 (!?

而這種性能釋放的限制在桌面端其實就是 Intel 的出廠限制,如果你想讓它延時持久、超長發揮的話,只要到 BIOS 裡面解開功耗牆還有 PL2 的時間就可以了

但是呀 … 正如前面所見,這張 OEM 的主板 BIOS 裡面並不像是正常 DIY 玩家們所使用的主機板,所以幾乎沒有可以細部調整的選項,甚至你可以說是它就只是一個單純的數據顯示介面罷了~

不過還是可以透過 Intel 的 XTU 軟體來強制把 PL2 的時間拉滿,這樣就能夠讓跑 10 分鐘的 R23 分數更加好看,大概來到了 33000 分左右,不過相對應的就是 CPU 會一直維持在 90 度左右,在這樣的條件下,噪音體驗就不是那麼的友好了 …



▲接著進入到遊戲實測環節,稱得上是硬體殺手的 Cyberpunk 2077,可惜手邊沒有 4K 螢幕,僅以 2K 畫質進行測試,算是有點委屈了 RTX 4090


▲在渦輪模式下,釋放硬體最好的性能出來,跑出了平均 160 的 FPS,不過此時的噪音體驗就比較有精神了,大約是 52 分貝左右~


▲如果切換成靜音模式的話,雖然此時噪音體驗僅有約 42 分貝,但相對地的幀數則是僅有平均 76 幀!


▲在測試過程中可以看到,主要是在顯卡的性能發揮遭受到了限制,僅能以 150w 左右的功耗來跑,處理器因為風扇轉速的降低,雖然功耗沒有下降很多,但在溫度上增加了將近 20 度!


▲以這樣的表現以及整體外觀與內部設計來說,你會打幾分呢?

「總結」


首先從外箱包裝開始說起,整機的體積不大,不過份量算是相當扎實,打開包裝後給予一組鍵盤滑鼠,以及造型特殊的耳機支架,內部用上厚實的珍珠棉包覆,將運輸上的風險降至最低~

整機外觀走的是一種相當具有外來科技感的星際戰艦,氛圍感拉滿,透過內部的分區規劃,將顯卡與 CPU、主機板劃分成背靠背的結構,增加整體空間使用率~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前置可熱插拔的 M.2 插槽,可以做為日常靈活運用的 SSD 外接盒,如此前衛的設計是我在 DIY 電腦領域中所沒有接觸到的地方!

在後方 IO 我覺得有個細節挺不錯的,那就是主機板上沒有給 HDMI 或 DP 螢幕輸出接口,因為實在看過太多案例即便是安裝上獨立顯卡卻還是將螢幕接在主機板後面,顯卡等於是用了個寂寞,原廠很聰明地規避掉這部分的小小隱憂~

還有無線 WiFi 的形式也開始逐漸向筆記型電腦看齊,不再需要像是 DIY 主機板一樣還需要額外加裝天線,訊號依然滿格不卡頓!

不過 OEM 的主機板 BIOS 內部設定能夠調整的設定相當有限,其實閹割了相當多的細部功能,像是 CPU 的電壓、頻率等設定,不過雖然記憶體的電壓、時序都不能調整,但是基本的 XMP 開啟與否還是沒問題的,如果真的想嘗試超頻,也僅能透過 XTU 來進行軟超,這部分我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套裝機的一切基礎都是以穩定運行來設計的!

以 DIY 玩家的角度來看套裝機,可能常會提出一些不同解答,但 ORION X 在小機身的設計上也多出許多無法被替代的優勢~

在規格上來說,雖然 M.2 只給兩條 1TB,但好在這部分還能夠自行擴充,問題不大,不過記憶體上限只能最大 32GB 是個明顯的短板,如果能夠擴充到 64 GB 甚至更高,對於如此旗艦級別的主機才算是匹配,但還是很開心市場上又多出了一個選擇,來面向給追求小巧體積電競電腦的玩家~

大部分會選擇購買品牌機的用戶,通常對於電腦的了解不深,希望買來後就能夠直接上機使用,最重要的點還是在於能有長期穩定的使用狀態,並且對於售後保固服務相當看重,只要有任何問題都能有專業工程師立刻解決! 對於價格不敏感的族群用戶,像是買給親戚長輩們,套裝機的需求就勢在必行,我相信沒人想要成為他們的諮詢專線!

雖然它的零件選擇與售價有些落差,簡單來說買的不只是單純硬體,在售後服務上也能享有強大的保障!不妨試著回想一下,小時候家裡是否曾擁有過一台真的用了非常非常久,但卻還是能夠正常穩定使用的套裝機呢~

此篇開箱並非極力推薦這台 POX-950 有多棒多厲害 YYDS 大家趕快買!而是站在另一個角度來欣賞它的獨特性以及優缺點,進而探討目前市場需求上的變化方向,也讓大家知道一下有這種套裝機的存在,歡迎大家留言自己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對
【「星空戰艦~極客電競!」
Predator Orion X _ POX-950 旗艦套裝機】的開箱心得
有問題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


報告完畢,感謝大家耐心收看~
我是杜甫,我們下次見,掰掰~​
 
最後編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