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6

    儲存設備 GIGABYTE AORUS Gen5 10000 SSD 讀取 12000 MB/s

    AORUS Gen5 10000 SSD有1TB~4TB的版本,希望台灣可以上市4TB的版本,不然以大部分非旗艦主機板的PCI-E 5.0 M.2插槽只有1~2個來講,單條2TB真的有點不夠用...
  2. 6

    顯示卡 AMD RX 7000 系列的一些新傳言, 規格比先前要低

    規格一直砍 真的很毋通 是這麼有把握可以普通性把時下畫質好的遊戲開4k解析度、畫面選項開滿並推上120Hz嗎...?
  3. 6

    顯示卡 NVIDIA RTX 4070 的規格可能調整, 更多核心更快的記憶體

    你用「rdna 2 infinity cache」去搜尋一下,會看到「細看RDNA 2架構,AMD說明Infinity Cache提升效能的祕訣」為標題的文章,裡面就有提到我說的測試,當然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內部測試不可信就是 「應該不會是開光罩生產樣品晶片後去實測出來得吧」這個就沒提到到底是實驗品測試還是理論推論了,但即使是理論推論,這個結果也沒什麼不合理
  4. 6

    顯示卡 NVIDIA RTX 4070 的規格可能調整, 更多核心更快的記憶體

    40系列比30系列的cache就是大很多,也不用糾結infinity cache這個名稱,反正就是cache 只要VRAM的速度別差到太誇張(例如一個用GDDR6X而另一個卻用GDDR3),速度上稍有不足的部分,用大個幾十MB的cache是可以補回來的...
  5. 6

    顯示卡 NVIDIA RTX 4070 的規格可能調整, 更多核心更快的記憶體

    然而實際上rx6900 xt的GDDR6 Bandwidth只有512GB/s 遊戲應用上和3080 ti比起來也沒等比例輸了快一半,甚至有些遊戲還能小贏一下 差別就是rx 6900 xt那128MB的快取 你說cache大能不能打贏呢?
  6. 6

    顯示卡 NVIDIA RTX 4070 的規格可能調整, 更多核心更快的記憶體

    你忽略了ada lovelace與ampere之間在cache大小上的差距
  7. 6

    顯示卡 顯卡需求下降 NVIDIA 調整 5nm 訂單, RTX 40 系列可能延期

    反正AD102的顯卡一張耗電量600W~800W,是100W的整整6倍~8倍,無限期延遲變成永遠出不了,不是更好???
  8. 6

    處理器 AMD Zen4 首發 Ryzen 9 7950X、7900X、Ryzen 7 7800X、Ryzen 5 7600X

    各位可能覺得,競爭要激烈,廠商為了搶市占,然後才願意降低售價吸引消費者來買自己的產品,所以競爭激烈,產品售價會越低。過去可能是如此,但今後已不適用這觀念(至少在CPU或GPU上是如此) 因為競爭激烈,廠商為了效能上要贏過對手,就會砸大錢去開發更先進的產品,砸錢改架構、砸錢用最新(或第二新)的半導體製程,結果就是成本暴增,然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終端產品售價也跟著上升 以Zen 3到Zen 4來講,I/O die從GG 14nm轉用TSMC 6nm、CCD從TSMC 7nm轉用5nm,光這個改變就讓製造成本不知道高了幾成(而且I/O...
  9. 6

    顯示卡 NVIDIA 聲稱 Game Ready 驅動有優勢, 不像對手低於標準

    壓力很大是必然的... RX 6900XT和RTX 3090的效能差沒多少,但Navi 31的核心數量是6900XT的三倍;而AD102的核心數量就只有RTX 3090的1.8倍而已 繼在CPU上用MCM輾爆單晶片設計之後,GPU上也要重演一次了...
  10. 6

    顯示卡 NVIDIA RTX 4090 / 4080 配備 24GB GDDR6X 和 600W 供電

    事實上,36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那36cm水冷排,散熱能力沒這麼不堪 CPU耗電量僅200~300W,CPU的溫度就超過90度了,問題不在散熱器本身,而是在發熱物體往外導熱的能力 以CPU為例,一顆die的大小大概100~200mm2,然而發熱量真正大的部分,是CPU核心的部分,其他像記憶體控制器或啥的都還好 所以細算的話,那發熱量大的部分,其面積可能不到100mm2都不奇怪 面積越大,單位時間內能往外導的熱量就越多,這觀念應該可以理解,反之亦反 一個面積不到100mm2,耗電量卻兩百多瓦的發熱體,單位時間內能往外導的熱有限,結果就是熱量很容易積在自己身上...
  11. 6

    顯示卡 Intel Arc Alchemist 顯卡工程樣品曝光

    繪圖卡和遊戲卡對NVIDIA來說是硬體同核心只是bios不同沒錯,但你可以發現那些單槽省電的繪圖卡,相對應核心的遊戲卡也是效能低階,並沒有因為做成繪圖卡而有較高的能耗比 然後你比的M1和Intel處理器,已結果來看確實是能耗比很高,但這種CPU沒辦法廣泛出現在所謂的windows環境,因為ARM架構CPU,根本就打不進已存在三、四十年的x86 CPU市場,硬要用ARM轉譯x86,只會效率低,又問題一堆,最終只有Apple這種自己畫一圈生態系的公司才有辦法自己生出一個ARM CPU在自己的生態系用 GPU的話就更不可能有技術可以像ARM CPU和x86...
  12. 6

    顯示卡 Intel Arc Alchemist 顯卡工程樣品曝光

    只佔1個槽又省電的顯卡,市面上一直都有,但是效能大概只夠往回十年前以上的應用而已,假如十年後可以用30W的耗電量做到RTX 3090 or RX 6900XT的效能時,但這效能在當下又不夠用了 想要單槽省電又能推得動當下的中階以上效能需求,不可能的...
  13. 6

    顯示卡 AMD RX 7900、RX 7800、RX 7700 用 RDNA3 , RX 7600 以下用舊的 RDNA2?

    Navi 31用上了兩顆5nm製程且一顆面積起碼500mm2的Die,還有一顆不知道面積多大的Infinity Cache,只猜1500美金也太少了吧,2500美金還差不多...
  14. 6

    主機板 Intel Alder Lake-S 主板多數仍用 24pin, ATX12VO 遭冷落

    因為我把同意你的言論的描述省略了,直接回答別的部分,所以看起來雞同鴨講 「所以筆電單一電源19.5V 也是很蠢的設計?」→不蠢,因為如果筆電變壓器還要轉5V和3.3V,體積應該大不少,而且筆電也沒辦法像DIY主機那樣多接別的東西,5V和3.3V只要供應給主機板上的IC和USB接口就夠了,可以容易預先算出消耗瓦數然後看要用多大瓦數的降壓電路就好 「如果電源簡化可以漲價,那牛肉麵去掉牛肉變成牛肉湯麵也應該漲價嘍?」以PSU廠來說不會,因為少了5V和3.3V的轉換線路,材料確實會變少 ----------分隔線---------- 再來說說「為什麼這麼多人不希望電源變得單純?」...
  15. 6

    主機板 Intel Alder Lake-S 主板多數仍用 24pin, ATX12VO 遭冷落

    一顆Power,除非是升級電腦時瓦數不夠用或是壞掉了,不然通常可以撐過換好幾次主機板,假如新電源設計把5V和3.3V拿掉,那麼每次換主機板都等於多花錢跟著一起換被強迫建在主機板上的5V和3.3V的電源,更省錢???
  16. 6

    處理器 Intel Core i9-12900K R20 跑分效能驚人, 單或多核心都超越 5950X

    如果這單核效能的增長,是在使用DDR4的情況下跑出來的,那也不算太糟,但如果是用比DDR4大幅進步的DDR5才只跑出這810/623=1.3倍的進步,前途堪憂...
  17. 6

    顯示卡 AMD Navi 31 雙 GPU ? 單卡 80CUx2

    以顯卡的PCB面積是可以做到四晶片MCM的,希望可以推出一版,不然8k解析度高FPS真的是遙遙無期...
  18. 6

    顯示卡 RTX 3080 與 RTX 2080 Ti 於《毀滅戰士:永恆》效能差異

    比較大的機率沒用處,多channel的速度是用多bit數堆出來的,當需要傳輸的資料一個clock內有足夠的bit可以傳完時,多的bit就沒用了(所以你去網路上找1 channel vs 2 channel vs 4 channel的比較,1和2可以差很多,但2和4就算有差也差很少),那還不如單位時間內更多clock來傳輸資料,才有辦法提高FPS
  19. 6

    顯示卡 RTX 3080 與 RTX 2080 Ti 於《毀滅戰士:永恆》效能差異

    就算拿這個影片是拿3090比2080Ti應該也是差不多20%~30%的提升幅度,哪怕3090的效能是比3080強20%,跑到120Hz以上基本上蠻容易被DDR4的速度卡住,造成顯示核心計算能力再怎麼強也會被限制住,一樣的條件拿去DDR5-7600的平台上測試差距就可以出來了(但DDR5要進化到7600等2023年底看有沒有機會吧...)
  20. 6

    顯示卡 NVIDIA RTX 3090 支援 NVLink SLI, 橋接器79.99美元

    SLI和crossfire消失是必然的,兩顆晶片離這麼遠,延遲這麼大,軟體商又懶得對這些優化,NVIDIA和AMD都已經在開發MCM GPU了,讓兩顆(或以上)的die僅距離2~3mm,延遲大幅降低,效能損失幅度壓到最小,做到對軟體看起來只是一顆GPU也比較容易,軟體也不用特別花時間去優化,上市時間大約就2022年的事情,但最頂階一張也不便宜,十萬台幣是跑不掉的;散熱也是問題,沒用水冷是壓不住的;電源供應器也是問題;沒有1300W應該發揮不出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