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shadowsfall.tw

    白淨簡潔,Antec P100 Whtie 白色特別版機殼開箱測試

    和先前曾經介紹過的 P380 機殼同為 Peformance One 系列的 P100 機殼,主打較為平價的市場,提供相對低預算的靜音機殼選擇,但即便是低價位產品,也無複合式材質側版設計,但仍有著簡約外觀造型、完整的走線空間,以及金屬側版搭配吸音棉的折衷設計。另外在 Antec 的訂價策略之下,P100 在台灣的販售價格可以說是全球最低,種種的原因之下讓 Antec P100 也持續熱銷了好一段時間。 在今年初,Antec 發布了異色版本 P100 的消息,推出了白色特別版 Antec...
  2. shadowsfall.tw

    導入 TLC NAND Flash 與 Toshiba 控制器,OCZ Trion 100 480GB SSD 測試

    正如同我們經歷過 SLC 轉移到 MLC 的這個過程,TLC NAND Flash 也開始進入了消費級產品,第一步即是從入門產品開始。 由於 TLC 容量密度的增加也有助於售價的下降,因此同樣的價錢,比起 MLC SSD 來說能買到更大的產品;通常來說容量越大 NAND 被反覆擦寫的機率就會降低,因此也能夠增加產品壽命,也因此目前市場上看到的 TLC SSD,大概銷售主力的容量都不會算太低。 回到 CES 、Computex 時,OCZ 便已經明確表示將會推出使用 TLC NAND Flash 的入門級產品,Computex 時正式定名為 Trion...
  3. shadowsfall.tw

    一代新人換舊人?PowerColor R7 370 PCS+ 與 R9 270 TurboDuo 捉對廝殺

    暑假可以說是最常看見 GPU 大戰的時候,Nvidia Kepler架構的高效率對於沿用已久,每代幾乎是僅止於小改的 AMD GCN 架構來說,在高階市場幾乎是沒甚麼招架之力。也因此逼得 AMD 導入了高頻寬的 HBM 記憶體設計與效率、記憶體控制器優化的 GCN 1.2 架構,推出了 Radeon Fury,同時也將顯示卡編號推進到了 300 系列。 但有持續關切 GPU 發展就知道,雖然Radeon 300系列採用的 GPU codename 有所改變,但實際上除了 Fury 以外,幾乎都還是沿用過去的 GPU Rename...
  4. shadowsfall.tw

    鋁面板極簡造型,Antec P380 機殼開箱測試

    Antec 的 Performance One 系列機殼是他們定位中較為中、高階/旗艦的產品線;由於是以靜音為主打,相比起自家的其他機殼產品,在外觀上相較之下樸素的多,主要的特徵在於幾乎都有獨立遮蓋住前方的面板,降低前進風的噪音提升靜肅性,另外在容易震動的側板上會使用夾層材料的設計,以塑料包覆金屬的方式來增加組尼,讓震動產生的噪音降低。另外在硬碟架這類可能會與震動源接觸的部分,都具有抑振的設計。 過去曾經使用過 ANTEC...
  5. shadowsfall.tw

    全漢黑騎士 RA400 四百瓦電源供應器開箱測試

    發售也有好一段時日的全漢黑騎士系列電源,在本質上還是與主力的金鈦極系列產品類似,同樣是使用了自家製作的 FSP6600、6601 IC 進行了 ACTIVE CLAMP 拓樸的 AURUM 架構,僅在主動元件、磁材等級等部分微調,使其降至銀牌等級的轉換率,主要目標就是主打中階玩家的裝機市場。 黑騎士剛推出時的瓦數最低為 450 瓦,這次測試的 400W 版本是後來銜接市場空隙推出,在自家的最低階產品黑武士 400W、黑騎士 450W、金鈦極 400W 這些不同的產品間擠出一個剛好的位置。 產品外包裝:主打銀牌轉換率、五年保固、12V 單路輸出。...
  6. shadowsfall.tw

    可自由更換顯示 LOGO,個性派的 Bitfenix Pandora MATX 機殼開箱測試

    SHOW CASE 通常不太會放光碟機 drive bay,要外接
  7. shadowsfall.tw

    獨特蜂巢式低風阻設計,Cryorig H5 塔式散熱器測試

    可以再加,最近也買了一顆H7,會來開箱並比較性能
  8. shadowsfall.tw

    可自由更換顯示 LOGO,個性派的 Bitfenix Pandora MATX 機殼開箱測試

    修正一下缺漏的背面部分圖片 -- 背面空間:這次的 EPS 8PIN 是走了背線以後再從正面安裝,其實完全的走背線應該還是可能,但可以看到 EPS 電源的 Cut-Out 空間有限,因此並沒有辦法很好的利用,基本上應該只有扁線或是特製線才可以穿過,另外在安裝上也很得將線先行穿過,再安裝主板會比較適合。
  9. shadowsfall.tw

    可自由更換顯示 LOGO,個性派的 Bitfenix Pandora MATX 機殼開箱測試

    在去年的 COMPUTEX 展期,火鳥科技 Bitfenix 展出了一系列的新產品線如 NEOS、ALTAS 等產品,當然像 NEOS 已經進入市場有段時間。在這新產品線中,有兩款產品搭載了小型 LCD 螢幕,能夠程式化更改顯示 LOGO,可以針對玩家喜好,或者是打造機器時的整體風格來進行搭配,這兩款機殼分別就是 AEGIS ,以及這次要開箱的主角 Pandora。 AEGIS、Pandora 雖然都具有 LCD 螢幕,最大可接受的板型也同為 mATX,但整體的風格相當不同,AEGIS 外觀走向較為方正粗曠,整體材質也較多塑料;相對的 Pandora...
  10. shadowsfall.tw

    導入斷電保護設計,OCZ Vector 180 480GB 固態硬碟測試

    從結果看起來,轉換到 Toshiba 旗下對於品質的影響應該是正面的方向前進,導入到目前的 Toggle NAND+Indilinx 控制器的組合明顯可以感覺到一些常見的品質抱怨似乎有變少了,這應該算是件好事。 距離 OCZ 在消費級市場的高階產品 Vector 150 推出也有一段時間,而 Toshiba 的 19nm Toggle NAND 現在也轉換至 A19nm 的較新製程,因此 Vector 產品線也相當自然地進入到推出新產品的時間,推出了 Vector 180 系列產品,主要將顆粒升級到 A19nm Toggle NAND,另外也在電路上加入了防掉電機制 Power...
  11. shadowsfall.tw

    FSP全漢 P180 聖騎士機殼開箱測試

    全漢給人的第一個印象還是專攻電源供應器以及相關周邊的製造與生產,鮮少與機殼連上關係,不過可能是想搶占平價 C+P 組合的市場,或是出於其他的理由,最近針對了入門的裝機市場推出了一款 ATX 機殼,型號為 P180 倒是有些尷尬地與他廠撞名了,因此還有個中文別名叫聖騎士。接下來就針對 FSP P180 機殼進行簡單開箱測試。 產品外箱: 本體設計:設計走比較多稜角的粗曠派設計,機殼本身結構不算太大,所以頂部與側板都是外凸增加空間。 面板部分:整體使用多孔洞的設計,搭配盾牌狀的 FSP LOGO,前面板提供兩個 USB...
  12. shadowsfall.tw

    為入門水冷玩家設計,Thermaltake Core V31 mid-tower 機殼開箱測試

    這一兩年開始,Thermaltake 開始推出一系列比較內斂風格的機殼,不全然都是有稜有角的 “電競” 風產品,如曾經開箱過的 Urban 系列機殼。在 2014 年開始,TT 似乎將心力轉回 DIY 市場,參考 modder 意見推出了新的 Core 系列機殼,主要目標為 DIY 水冷玩家,因此在設計上追求水冷排的安裝彈性,因此大量的將硬碟架、Drive Bay 等機構設計成可拆卸的模組化設計,讓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使用環境來選擇。再配上前陣子發表的 Pacific RL240 分體式水冷套件,讓人覺得 Tt 有意想要重回 DIY,搶占分砌式水冷市場的感覺。 Core...
  13. shadowsfall.tw

    ARC100、M6S、MX100亂鬥,入門級 SSD 三方性能小測

    的確是這樣,看性能更強的jetexpress控制器出來以後會不會更受歡迎了
  14. shadowsfall.tw

    Intel 內顯亂入,Geforce GT730 遊玩暴雪英霸對比實戰

    我想這應該是目前這系列比較中最實用的一篇了。目前會採購這種主流入門顯卡,除了讓沒有內顯的系統能有畫面以外,另外就是用來解決不太過吃資源的網路遊戲了,流行很久的代表作大概就是 LoL 這類的 MOBA 遊戲,就算沒玩過大概都也都知道 LoL 的名號,LoL 一開始也是吸收了 Dota、Dota2 的優缺點而快速的成功,普及度上更是大勝 WOW、D3、Dota、Dota 2 等大作。 不過現在暴雪準備捲土重來,推出了自家最新的 MOBA 遊戲暴雪英霸 Heroes Of The Storm,角色全來自於 Blizzard 過去的魔獸、暗黑破壞神、星海爭霸系列大作,對於...
  15. shadowsfall.tw

    2GB DDR3 vs 1GB DDR5規格比拚,再戰 NVIDIA GT730 小強卡性能對決

    延續先前在各種眼花撩亂的不同晶片版本 GT730、GT630 簡單性能比較後也過了一段時間,中間也經歷了 Geforce GTX980 發表帶來的性能功耗大躍進等顯示卡大事。重新回來看低階市場似乎可以發現原先很多Rename 的GT630系列與相當少量的 GF108-based GT730 ,大致上應是清倉完畢,幾乎消失殆盡。目前能買到的盒裝 GT730 新品幾乎就是以使用 GK208 晶片的產品為主,少一些”馬甲”產品 再銜接之後 Geforce 9 系列要將型號統一化的策略自然對於消費者要辨別型號與性能的關連性會比較方便一點。 但雖然型號減少,但 GK208 版本 GT730...
  16. shadowsfall.tw

    軍事風格新作,傾斜設計的 Antec GX300 機殼裝機測試

    Antec 延續了遊戲、軍事粗曠線條主打的 GX 系列機殼產品線,推出了新產品 GX300。在本系列作中 GX300 為最入門產品,針對熱中此道的預算型玩家所設計;不過雖是入門級產品,從外型設計、全網孔面板與主打傾斜式外觀等機能看來,很明確的是意指遊戲玩家產品,雖然自己喜好偏向簡約式設計產品,但看起來還是有可玩之處。這次剛好趁著友人遊戲機電腦升級的機會,來實裝一下 GX300,透過實際的開箱以及試裝,讓有興趣購入的人能夠進行評估。 產品外箱與本次升級配件:主要採簡單的單色印刷、升級目標為電源、SSD、HDD 等產品。...
  17. shadowsfall.tw

    ROG 機能下放,遊戲取向的 ASUS Z97-PRO GAMER 主機板開箱測試

    ASUS ROG 系列一直都是遊戲、超頻玩家的最上之選。針對了這些用途,ASUS 設計了很多專屬的強化機能,不論是主機板供電的用料、硬體配置,或者是針對周邊進行強化的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鑽研與優化。但 ROG 畢竟還是高階產品導向,即便是最平易近人的款式,在通路的賣價少說也是要五到六千之譜,但實際上很多玩家選擇搭配的 CPU 或是預算,選擇 ROG 主機板在整體的配置並不是相當的平衡,也可能頂多只使用風冷、一體式水冷超頻而已,但卻又想要有 ROG 風格的特殊設計,如 SupremeFX 音效技術,甚至是 ROG 知名的紅黑配色風格。...
  18. shadowsfall.tw

    ARC100、M6S、MX100亂鬥,入門級 SSD 三方性能小測

    這也是OCZ的痛處摟 不過看他們近期想洗刷罪名得很積極 似乎也有表現在產品品質上
  19. shadowsfall.tw

    ARC100、M6S、MX100亂鬥,入門級 SSD 三方性能小測

    在這半年左右,SSD 似乎以相當快的速度開始普及,尤其是已經提到不想再提的(?) Intel 520 SSD 跳水潮開始讓各家廠商,尤其是一些大廠開始更進一步的去關切入門市場的需求;隨著製程微縮帶來的降低製造成本,也讓一般大眾可接受的容量,從原本的 120、128GB 移到了 240、256GB 的區間帶,眾家廠商的戰場也開始移至此處。 不過就算在低價位市場,依照各家的決策方向,在規格、性能乃至於售價與保固上也還是會有著微妙的差別。在繼先前的 ARC100 開箱之後,陸陸續續去借來了各家在定位或是市面售價上都是屬於入門等級的 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