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shadowsfall.tw

    Icy Dock MB971SP-B 2.5/3.5” SATA雙重抽取盒開箱測試

    創意無限(?)的Icy Dock推出過許多相當有特色的硬碟抽取、轉接裝置,但通常都是單一轉接目標,比如說單純只轉接2.5”或3.5”硬碟。不過我們通常不是只有一種尺寸的硬碟,為了臨時存取硬碟還要特別拆裝轉接架實在有些麻煩。Icy Dock的新玩具MB971SP-B或許可以簡單的解決這問題。MB971SP-B利用了目前大部分人都會有閒置空間的5.25” BAY來進行設計,同時放進去了3.5”與2.5”硬碟的空間,而且使用SATA直連,因此在速度上應該是相當可靠,以下簡單的開箱分享並做一些簡易的效能測試。 先簡單的分享擷取來自官方的資料: 產品外包裝:一貫的Icy...
  2. shadowsfall.tw

    Indilinx的復仇者聯盟 - OCZ VERTEX 4 128GB 測試

    可惜大大完全命中,看來這可能是MARVELL系的宿命QQ 新的1.4RC韌體出來了 一樣會清空資料,好險先用TRUE IMAGE先備份了 ---- 這兩天OCZ發表了新的1.4RC版韌體,更強化了循序讀寫的效能,讓效能跟SF-2281系列的最大讀寫效能相近,對於一開始循序寫入較256/512GB差的128G版本更是吃了大力丸,馬上就來更新試看看。 在更新之前要注意幾點,一是韌體無法在做為系統碟下的模式更新,會更新失敗,與其相關的限制還有一個,不能插在DEVICE 0的SATA...
  3. shadowsfall.tw

    Indilinx的復仇者聯盟 - OCZ VERTEX 4 128GB 測試

    在SATA III的控制器雙雄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Sandforce與Marvell兩家,兩家在對控制器韌體的處理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SATAIII產品的競爭上十分多樣化。但在過去效能還算不錯的Indilinx,自從被OCZ收購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甚麼新產品發表,直到去年十月發表的Octane 發表以後,大家都期待接下來比較貼近大眾的VERTEX會有甚麼新產品。直到前一段時間VERTEX 4的正式發表,正式的公布使用了Indilinx Everest 2。...
  4. shadowsfall.tw

    降價重返裝機市場-全漢藍晶鑽PRO 400W電源開箱測試

    其實說真的,藍晶鑽Pro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一段時間。挾著以前藍晶鑽系列打下來的好成績,又改進了藍晶鑽系列為人詬病的線長雨包覆網包覆不足問題,照理講應該要在市場上有番成績。但可惜推出時間較對手的同級產品晚一點,定價策略錯誤造成錯失良機,有點可惜。不過全漢也發現了這問題降價迎戰,來到和對手產品差不多價位。廢話講完了,接下來簡單的開箱並進行測試,看看藍晶鑽PRO是否能夠青出於藍,更適合現在的入門裝機環境? 產品外包裝:風格上類似金鈦極的設計。 提供終身保固與兩年換新的保障: 側邊說明與型號:標示PEAK輸出可到450瓦。...
  5. shadowsfall.tw

    DX11提升25%,AMD Readon HD7770 GCN架構超頻初體驗

    GCN家族一個很重要的特色莫過於製程微縮,通常微縮的製程有一定的穩定度以後漏電流會比較低, 連帶地減低熱度、功耗,也有助於超頻的表現。導入了新製程的HD7770在前次未超頻表現算是相當不錯,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超頻後的表現是如何?而手上的早期公版是否已經就有一定的穩定度了呢? 因此我們將進行一系列的超頻簡單測試。 在超頻時大家都很清楚體質是個很重要的條件,但是要怎麼看體質? 早期除了瞎猜測試以外似乎是別無他法。不過現在的GPU-Z有個不錯的小功能, 能夠讀取晶片製造時的ASIC QUALITY值,我們可以大略的當作是晶片的體質參考。 手上這片的ASIC...
  6. shadowsfall.tw

    風格獨具-Cooler Master X6 散熱器開箱測試

    在去年的Computex大展就已經出現過其雛形,這顆當時還叫做Project S600的散熱器,以其獨特的造型與特殊的鰭片設計吸引了我的目光,而現在這顆散熱器已經正式定名為X6並且已經上市一下子了,而現在入手了以後就來簡單的測試一下與分享一下心得與優缺。 產品外包裝:採用了新設計的蜂巢狀鰭片。 全平台對應: 細部規格一覽: 配件一覽:雖說是支援全平台,但是與Hyper系列不同,Intel與AMD扣件並沒有共用,而LGA2011的部分也自己獨立一組。 本體一覽:搶眼的紅黑配色外罩與風扇相當搶眼。 上蓋:具有斜角造型與Cooler...
  7. shadowsfall.tw

    打造低瓦遊戲機就要靠這個-Readon HD7770 遊戲測試

    先前作了基本的Benchmark測試,我們得到了HD7770在效能上和HD6850幾乎是平起平坐, 但是在功耗上是大幅的勝出,不過GCN架構帶來的益處應該不只出現在Benchmark工具之上, 因此我們還是要利用一下現實遊戲,或是其附帶的測試工具DEMO來測試HD7770在現實世界的效能表現如何,與HD6850在細部的表現有何異同?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I7-3960X@4.5GHZ 主機板:X79-EX9 記憶體:Gskill RIPJAWS-Z 2133 4G*4 顯示卡:HD7770 散熱器:空冷 電源:THORTECH...
  8. shadowsfall.tw

    小瓦數高效能!!28nm小鋼炮 AMD HD7770

    過去的HD5770/6770一直給人相當超值的印象,而JUNIPER XT這個對AMD很重要的架構到了HD7000也終於翻新,也就是GCN家族中的小老弟,HD7770。 HD7770主要的特色在於備有10個的GCN架構的CU,內部總共來到了640個SP,以及128BIT記憶體匯流排。光看SP數可能會覺得比HD5770/6770的800個SP還少,表現會不會有問題?我想在這點上,先前的HD7970已經大致的展現出了GCN架構的優化威力,應該是無庸置疑。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介紹與測試這張可能會是接下來相當高競爭力的小鋼砲表現吧! 顯卡本體:一脈相承的外觀設計。...
  9. shadowsfall.tw

    極簡精實-海盜Corsair Carbide 300R 機殼開箱測試

    先前玩過了好幾款玩家取向的機殼,都有各自的特色,不過因為功能全面性的妥協,也或許是要建立起強烈的產品印象,大部分都不會是完全方方正正的造型,或是超大的尺寸,不過有時候還是會覺得,應該要有一台能夠滿足遊戲用裝備尺寸需求,但是機器體型較小而且外觀相對簡潔的機殼才是。而海盜Corsair Carbide 300R (下稱300R) 就這樣的打中了我的死穴..XD 海盜機殼的產品線可以說是非常齊全,涵蓋了中高低階機殼產品,而Carbide系列正是屬於比較親民的產品,售價也是大家可以輕易下手購買的等級,因此入手一咖來玩玩,看看除了簡約的外表,內在的表現如何? 外箱:...
  10. shadowsfall.tw

    復仇者現身 - Corsair Vengeance 1500 USB耳麥測試

    看的出來Crosair有意進攻電競這塊正火熱的市場,除了原先就知名的記憶體以外,用了同樣的Vengeance之名推出了一系列的鍵、鼠,以及耳機,先撇開這次的主角耳麥不看,其中的鍵鼠都算是有相當不錯的特色。也正如同其他Vengeance家族中的其他系列都有完整的高低階或用途分類。在耳麥也有三種不同的型號,各自有不同的特色,以及功能,相信網路上應該都多少有些開箱分享文。至於這次要介紹的主角Vengeance 1500 耳麥表現到底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產品外包裝: VENGEANCE 1500:支援Dolby 7.1聲道效果。 本體一覽:採用自帶的USB...
  11. shadowsfall.tw

    再戰史上最親民四核心之稱號!!AthlonII X4 641 參見

    繼先前Athlon X4 631拿下市場最便宜四核心的稱號後,AMD決定推出新的繼任者 ATHLON X4 641。作為631的繼任者,在時脈上也做了提升,從原本的2.6GHz升級到2.8GHz,提升了時脈讓整體更實用,而且價錢也沒有什麼差別!接下來就來簡單看看性能如何? 以下是Spec:641時脈2.8G,可以看到與過去的AM3 ATHLON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製程設計降到了32nm,其餘部分與常見的ATHLON II規格類似,沒有TurboCore、內顯。電壓範圍是0.45V-1.4125V,有經驗的使用者不妨可以稍微降低工作上限電壓,溫度可以更降低,又能夠省電。...
  12. shadowsfall.tw

    平價的X79散熱好夥伴-Cooler Master Hyper 412 SLIM散熱器

    在LGA2011平台上面,雖然處理器在預設狀態下的溫度控制還算不錯,不過以這平台普遍鎖定的客群來說,進行超頻應該是在所難免。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的3930K與3960X都沒有Bundle散熱器,就算是不超頻的使用者也是要面臨購買散熱器的情形。而在購買散熱器的時候,因為DIMM是分別在CPU的兩端,變成散熱器的區域被限制住了,想要買強勁一點的散熱器怕會卡到RAM或是其他東西,又或者是適合的散熱器卻還要另外買給X79平台用的轉接螺絲,諸多要考慮的事情真的是令人有些困擾。 這次要介紹的Hyper 412 SLIM,發售時就已經標明支援LGA2011平台,或許會是個適合的選擇。...
  13. shadowsfall.tw

    地表上最強GPU的代名詞 AMD HD7970 開箱測試

    在過年前的HD7970 vs GTX580 對決測試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HD7970的威力了,而接下來這篇測試就將會是以介紹公版卡 與一些沒出現在對決的測試項目做一次補遺。 產品外包裝:最顯眼的應該就是那3GB DDR5的貼紙了。 配件一覽:通常買第一波產品的好處大概就在這邊了,相當實用的配件群。 分別為DP轉HDMI、HDMI轉DVI、主動式DP轉DVI、加長型的CF橋接器與電源轉接線,當然與AMD往來密切的Dirt3序號也是在贈送物品中。可以說是相當豪華。 顯卡本體一覽:這次的公版造型更加流線。 輸出I/O一覽...
  14. shadowsfall.tw

    I7-3960X + 7970 VS GTX580之地表上最強的對決!!

    近期顯卡的大事件,不用說當然就是AMD RADEON HD7970的發表,採用了AMD最新的GCN架構,以及台積電的28nm製程威力加持下,相信網路上已經有不少HD7970測試可以交叉驗證其實力,直接空降單卡單核最速寶座。 而最近筆者也透過關係借到了憾訊HD7970,不過這次由於因緣際會之下,同時入手了GTX580,而且應該可以說是目前最強大的GTX580-ASUS ROG GTX580 MATRIX。...
  15. shadowsfall.tw

    燃燒你的小宇宙......再一次!- Cooler Master Cosmos II 機殼開箱測試

    在去年的Computex大展,Cooler Master的booth曾經在歷代的高階機殼區,展示了一款沒見過的機殼,只見的到影子而看不見真身。 只有生意夥伴,或是身分特殊的訪客才有緣一親芳澤,不過從從造型與隱約可見的輪廓來看,當時有不少猜測是旗艦Cosmos系列的新產品。 而就在2012年之始,CM正式的發表了全新高階旗艦 - Cosmos II 。由先前國外所曝光的照片看來,其體積也十分嚇人,CM在規格上還特別稱為”Ultra TOWER”, 與一般FULL TOWER完全劃分開來。接下來便針對COSMOS II (以下略稱 CII)進行一系列的開箱介紹,與裝機示範。...
  16. shadowsfall.tw

    有超效能果然有差-AthlonII X4 631超頻效能測試

    雖然說X4 631在本質上還是一顆APU,不過因為屏蔽內顯讓實際上耗電降低的緣故。因此猜想在超頻性跟超頻時所需要的電壓表現會好一些,於是簡單送上一些超頻的測試看看是否真的像我想像的那樣。 另外基於盡量省電的理由,超頻的時候電壓也盡量不要拉高,不過因為主版的關係,對應到超頻狀態的時候”AUTO ”電壓設定會讓運作電壓拉高, 因此測試的時候參考先前同樣環境下沒有超頻的滿載電壓設定來手動設定,最後是得到了1.368V作為這次超頻的參考。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Athlon X4 631 主機板:華碩 F1A75V-PRO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17. shadowsfall.tw

    SLI 征服你的BF3-技嘉GTX560 SOC搭建SLI遊戲效能檢閱

    最近因為開始玩起了戰地風雲三的緣故,顯示卡又重新回了Nvidia的懷抱,也在幾天前分享了華碩GTX560 ti的開箱測試, 不過人對於效能的追求是沒有上限的XD,於是把腦筋動到了許久未碰的SLI多卡技術身上,在友人的援助下借到了……… GTX560 你沒看錯是560(畢竟這還是目前的主流中高階顯示卡,比較好入手),不過不是華碩DC2了,而是560家族的狠角色-技嘉GTX560 SOC版,接下來便在簡單的介紹卡之後,測試SLI環境之下的效能表現,...
  18. shadowsfall.tw

    踏入X79的最佳入門伴侶-華碩P9X79主機板開箱測試

    年底處理器的最大話題莫過於代號Sandy Bridge-E的I7-3000系列處理器,身為INTEL最高端X58的後繼者,首發的兩顆處理器I7-3930K與I7-3960X六核心處理器在效能與超頻測試的強悍是有目共睹,料想後續會發布的I7-3800系列4核心處理器應該是可以讓X79平台更容易令人想擁有。 不過現階段整體的平台組建成本還是比較高,對於想要比較省錢的使用者就可能會考慮從選擇很多的主版下手來省錢(CPU也沒得選擇阿…XD),不過最近的”燒版門”事件就會令人在選擇入門主版的時候會多做考慮。 而這次要測試的華碩...
  19. shadowsfall.tw

    重溫中堅顯卡悍將-華碩GTX560 TI DCII 開箱測試

    如果有用AFTERBURNER之類的控制工具可能會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