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 AI 與高效能運算需求不斷攀升,AMD 今日在台北舉辦 「2025 AMD AI Solutions Day」,攜手超過 30 家 OEM/ODM、ISV 與嵌入式合作夥伴,展示涵蓋 EPYC 處理器、Instinct GPU、Ryzen AI PC 與開放式軟體堆疊的最新 AI 方案,並強調推動開放式 AI 生態系的重要性。

活動中,AMD 展出多款新品,包括 第 5 代 EPYC 處理器、Instinct MI350 系列 GPU、Pensando Pollara 400 AI NIC,以及新一代 Ryzen AI PC,凸顯其從資料中心到客戶端的完整 AI 運算布局。
第 5 代 EPYC 採用台積電 3nm/4nm 製程與 Zen 5 架構,核心數量涵蓋 8 至 192 核,並相容於現有 SP5 平台。AMD 表示,64 核心的 EPYC 9575F 在部分虛擬化應用中,每核心效能可達 Intel Xeon 8592+ 的 1.6 倍。針對中小企業,AMD 也推出 EPYC 4005 系列,最高 16 核,強調效能與成本平衡。
在 GPU 部分,AMD 發表基於 CDNA 4 架構的 Instinct MI350 系列,主打生成式 AI 與 HPC。其旗艦 MI355X 配備 288GB HBM3E、最高 8TB/s 頻寬,官方數據顯示,推理效能較前代提升至 35 倍,並號稱在成本效益上優於 NVIDIA B200。
同時,AMD 推出 ROCm 7,擴充軟體支援與開發工具,強調持續推進開放式 AI 生態系。



在 PC 與行動裝置方面,AMD 推出 Ryzen AI Max 系列與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前者最高 16 核 Zen 5 CPU,內建 40 組 RDNA 3.5 CU 與峰值 50 TOPS 的 XDNA 2 NPU;後者則針對日常 AI PC 市場,支援 Microsoft Copilot+,NPU 效能比前代提升五倍。
此外,AMD 發表 Radeon AI PRO R9700 專業顯示卡,具備 32GB GDDR6 與 128 個第 2 代 AI 加速器,專為 LLM 推論與模型微調設計,官方表示其在部分應用下效能可達同級 16GB GPU 的五倍。
現場也邀請多位產業合作夥伴發表演講。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強調,AI 時代需要結合 基礎知識、技術實作與系統管理,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則分享,該公司正與 AMD 合作,結合 aiDAPTIV 技術與 Ryzen AI Max iGPU,協助客戶在不更換硬體的情況下升級為 AI PC,降低成本並提升效能。

整體而言,AMD 透過此次活動展現其在 CPU、GPU、NPU 與軟體堆疊的完整策略,並強調以 開放標準串聯產業鏈,加速 AI 在資料中心與客戶端的應用落地。

活動中,AMD 展出多款新品,包括 第 5 代 EPYC 處理器、Instinct MI350 系列 GPU、Pensando Pollara 400 AI NIC,以及新一代 Ryzen AI PC,凸顯其從資料中心到客戶端的完整 AI 運算布局。
資料中心產品:EPYC 與 Instinct
第 5 代 EPYC 採用台積電 3nm/4nm 製程與 Zen 5 架構,核心數量涵蓋 8 至 192 核,並相容於現有 SP5 平台。AMD 表示,64 核心的 EPYC 9575F 在部分虛擬化應用中,每核心效能可達 Intel Xeon 8592+ 的 1.6 倍。針對中小企業,AMD 也推出 EPYC 4005 系列,最高 16 核,強調效能與成本平衡。
在 GPU 部分,AMD 發表基於 CDNA 4 架構的 Instinct MI350 系列,主打生成式 AI 與 HPC。其旗艦 MI355X 配備 288GB HBM3E、最高 8TB/s 頻寬,官方數據顯示,推理效能較前代提升至 35 倍,並號稱在成本效益上優於 NVIDIA B200。
同時,AMD 推出 ROCm 7,擴充軟體支援與開發工具,強調持續推進開放式 AI 生態系。



客戶端產品:Ryzen AI 與 Radeon AI PRO
在 PC 與行動裝置方面,AMD 推出 Ryzen AI Max 系列與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前者最高 16 核 Zen 5 CPU,內建 40 組 RDNA 3.5 CU 與峰值 50 TOPS 的 XDNA 2 NPU;後者則針對日常 AI PC 市場,支援 Microsoft Copilot+,NPU 效能比前代提升五倍。
此外,AMD 發表 Radeon AI PRO R9700 專業顯示卡,具備 32GB GDDR6 與 128 個第 2 代 AI 加速器,專為 LLM 推論與模型微調設計,官方表示其在部分應用下效能可達同級 16GB GPU 的五倍。
生態系與合作
現場也邀請多位產業合作夥伴發表演講。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強調,AI 時代需要結合 基礎知識、技術實作與系統管理,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則分享,該公司正與 AMD 合作,結合 aiDAPTIV 技術與 Ryzen AI Max iGPU,協助客戶在不更換硬體的情況下升級為 AI PC,降低成本並提升效能。

整體而言,AMD 透過此次活動展現其在 CPU、GPU、NPU 與軟體堆疊的完整策略,並強調以 開放標準串聯產業鏈,加速 AI 在資料中心與客戶端的應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