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顯示卡

MSI RTX 5050 GAMING OC 8GB 開箱測試, 入門級 DLSS4 與光追支援

NVIDIA 在七月初推出了 RTX 5050 8GB,這張也是 RTX 50 系列中最為入門的等級,型號上 RTX 也就是自然有支援光追,而 50 系列也就是支援 DLSS4 這種黑科技四倍幀生成技術。做為最陽春的 RTX 5050 標準建議售價是8590元起,而這次要開箱介紹的這張 MSI RTX 5050 GAMING OC 則是9490元,這也是 RTX 5050 中最高價錢的版本。

NVIDIA RTX 5050 的 CUDA 數量為2560個,相比上一階 RTX 5060 的3840個要減少了 33%,另外在記憶體的部分,雖同為 8GB 容量,但 RTX 5050 用上了這一代的特例 GDDR6 ,而不是全系列都使用的 GDDR7。值得一提的是筆電版 RTX 5050 是 GDDR7。

入手開箱的這張是 MSI RTX 5050 GAMING OC 8GB,在核心上 Boost 為2632MHz,透過 MSI Center 則可以開啟 Extreme 模式達到 2647MHz,相比標準 2500MHz 要多出了 5.9% 的超頻幅度。
01.jpg


主要特色,這張卡採用了 TWIN FROZR 10 散熱系統,搭配 STORMFORCE 風扇。全新的七片式扇葉設計,結合爪形紋理與圓弧造型,不僅帶來更大的氣流量,也能維持更安靜的運轉表現。卡身部分則配置了強化背板與開窗式散熱設計,提升結構強度同時加速熱氣排出。此外,還支援 MSI Center 與 Afterburner 軟體,方便玩家進行監控與超頻調整。
02.jpg


配件上也沒有甚麼配件就是XD,只有快速使用手冊。
03.jpg


MSI RTX 5050 GAMING OC 8GB 尺寸為 202x120x41 mm,這種入門級顯卡也不需要擔心過重造成 PCIe 插槽負擔,或過長機殼裝不下的問題。
04.jpg


整體外觀為黑色,早形承襲目前 GAMING 系列,使用龍紋設計,風扇框架上下有爪痕造型,不過整張卡並沒有任何燈效。散熱的部分採用 TWIN FROZR 10 設計,搭配兩顆 STORMFORCE 散熱風扇。
05.jpg


06.jpg


STORMFORCE 風扇為七片扇葉,扇葉外緣上有爪形紋理,扇葉之間使用環狀相連,可使氣流更為集中,帶來更好的散熱效率以及低噪音表現。這也與目前高階顯卡所使用的散熱風扇相同。
07.jpg


底部可以看到有一根熱導管,實際上應該是以 S 形的方式穿插於散熱鰭片,中間的部分則是通過 GPU 散熱座。
08.jpg


顯卡散熱框架尾部為封閉式,框架上有盾形龍紋圖案。
09.jpg


顯卡上方有 MSI 以及 GEFORCE RTX 字樣。
10.jpg


需要外接1個 8pin 供電,整卡功耗為 130W。
11.jpg


顯卡背部有背板,但並不是金屬材質,右側邊有開窗設計,可以快速將廢熱排出。
12.jpg


背板上也有帥氣的龍紋造型。
13.jpg


輸出埠,3個 DP、1個 HDMI。
14.jp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9800X3D
CPU Cooler: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AIO
RAM: ADATA LANCER RGB DDR5-8000 16GBx2
MB: GIGABYTE X870E AORUS PRO ICE
VGA: MSI RTX 5050 GAMING OC 8GB
SSD: GIGABYTE AORUS Gen4 SSD 1TB
PSU: MSI A1000G PCIE5
OS: Windows 11

測試除了開箱主角之外,也加入了近期同平台所測的 RTX 5060 、 RTX 5060 Ti 與前一代 RTX 4060 Ti 8GB 。為了不把版面拉太長,只有主角上測試圖,其餘圖表數據比較。

3DMark 效能測試
Fire Strike Extreme:12971
Graphics score:13172
Physics score:40542
21.jpg


x1.png


Fire Strike Ultra:6295
Graphics score:6047
Physics score:39959
22.jpg


x2.png


Time Spy:10805
Graphics score:10159
CPU score:16898
23.jpg


x3.png


Time Spy Extreme:4931
Graphics score:4648
CPU score:7538
24.jpg


x4.png


Port Royal:6094
25.jpg


Steel Nomad:2298
26.jpg


Speed Way:2540
27.jpg


x5.png


NVIDIA DLSS 3
off:12.97
on:62.12
28.jpg


NVIDIA DLSS 4 (x4)
off:12.96
on:107.17
29.jpg


x6.png


遊戲效能
測試12款遊戲,包括《刺客教條:幻象》《邊緣境地3》、《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電馭叛客 2077》、《F1 22》、《極地戰嚎6》、《太空戰士XIV》、《魔物獵人 荒野》、《碧血狂殺2》、《死亡回歸》、《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黑神話:悟空》,以遊戲內建的 Benchmark 進行測試,圖形品質為最高,有光追則開啟光追最高,無 DLSS 、無 FSR、無畫格生成的原生畫質,測試 1080p解析度。另外《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因為光追太慘,所以有額外關閉無光追的效能測試。

x7.png


12款遊戲平均 FPS 比較
x8.png


DLSS 遊戲效能
針對幾款有支援 DLSS 的遊戲進行測試,包括《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F1 22》、《魔物獵人 荒野》、《黑神話:悟空》、《電馭叛客 2077》,比較開啟與否的效能差異,DLSS 設定為 Ultra Performance 最高效能,並開啟畫格生成,另外《電馭叛客2077》有支援 DLSS4,所以加入了 "x4" 的4倍模式。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
x9.png


F1 22
x10.png


魔物獵人 荒野。這部分 RTX 5050 超過 RTX 4060 Ti ,不過有可能是早期測試 RTX 4060 Ti 時驅動造成的差異。
x11.png


黑神話:悟空。RTX 5060 Ti 效能低於 RTX 5060 這是不太合理就是,但這也應該是早期驅動差異,因為卡也不在身邊,無法再進行測試。
x12.png


電馭叛客 2077
x13.png


功耗與溫度測試
GIGABYTE RTX 5060 GAMING OC 有支援 0dB 完全靜音設計,待機時溫度核心50度左右,記憶體溫度54度,風扇 0% 停轉,尚未達到工作溫度。待機時功耗約 14W。
31.jpg


使用 Furmark 進行燒機測試,可以看到以下截圖, GPU 核心最高溫控制在72.7度左右,記憶體溫度68度,風扇轉速大概在51%,最大 FPS 為165,平均 FPS 163,差異很小,沒有明顯溫控降速。燒機時功耗最高約 130W。
32.jpg


溫度,待機時風扇停轉核心約50度,Furmark 最高控制在73度左右。
x14.png


功耗,待機約 14W,Furmark 峰值 130W 。
x15.png


小結
在遊戲效能方面,若僅以原生畫質、不啟用 DLSS 進行測試,MSI RTX 5050 GAMING OC 在 12 款遊戲、1080p 解析度下的平均 FPS 為 66.6。雖然已超過及格線的 60 FPS,但在《電馭叛客 2077》、《黑神話:悟空》等 3A 大作中,效能仍顯不足。不過這些測試皆為特效全開狀態,若適度降低畫質或啟用 DLSS,體驗會更流暢。整體來看 RTX 5050 相比 RTX 5060 大約低了 26%。

雖然 RTX 5050 被定位為入門級顯卡,但作為 RTX 50 系列的一員,它依然完整支援 DLSS 4。隨著越來越多遊戲加入支援,DLSS 4 的多幀生成技術能顯著提升效能。例如在 3DMark 測試中,開啟 DLSS 4 後,效能從 12.97 FPS 飆升至 107.17 FPS;在《電馭叛客 2077》更是由 18 FPS 提升至 213 FPS(Ultra Performance 模式),幾乎高出 11 倍。當然,畫質會隨模式不同而有所差異,若覺得 Ultra Performance 畫面不佳,也能選擇 2 倍或 Balanced 模式來取得更好的平衡。

目前 RTX 5050 的售價介於 8590 至 9490 元,而 RTX 5060 則落在 10890 至 13290 元。若以最低價計算,兩者價差約 21%,但效能落差則在 20%~30% 之間,性價比而言是 RTX 5060 比較高,不過 RTX 5050 的售價壓在萬元以內,這也是對於預算有限又希望體驗光追與 DLSS4 的玩家,最低入門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