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網站已經升級完畢,但有些需要微調,在外觀風格上會有所變動,不便之處還請見諒

有沒有「金融高手」,能解釋一下,幣值升值的問題嗎 ??

單純的宅宅

進階會員
已加入
2/4/10
訊息
418
互動分數
26
點數
28
花了點時間研究,大致瞭解了日本當年失落的過程、實質發生的變化。

但有一些盲點,推論了很久,還是想不透,上來問問有沒有高手可以白話解釋一下。


舉個例子:假設,簡化的假設,好容易說明理解。

原本,日元比美元 = 300 : 1

日本 T 牌汽車,花了 300 萬日元的成本 (材料、人工),生產了一輛汽車。

同時間,

美國 F 牌汽車,花了 1 萬美元的成本 (材料、人工),生產了一輛汽車。

日本進口商花了 300 萬日元,換成 1 萬美元,進口了這輛車。

兩輛都賣 300 萬日元


一年後

日元比美元 = 100 : 1

日本 T 牌汽車,還是一樣花了 300 萬日元的成本 (材料、人工),生產了一輛汽車。

同時間,

美國 F 牌汽車,還是一樣花了 1 萬美元的成本 (材料、人工),生產了一輛汽車。


這時,日本進口商花了 100 萬日元,換成 1 萬美元,進口了這輛車。


問題點:

汽車的成本還是一樣沒變

300 萬日元的成本 = 1 萬美元的成本 = 100 萬日元 ????

這個時間點,生產成本還是一樣 300 萬日元阿,還是一樣 1 萬美元阿,都沒變

可是進口成本變成了 100 萬日元,這 200 萬日元的差額,哪去了 ?? 消失了 ??

日元升值後的差額哪去了 ?? 消失了 ??
 
換個說法

同一個時間點,同一塊黃金,價值是一樣的

用日元買,要 300 萬,用美元買,要 1 萬,用日元換成美元買,卻只要 100 萬日元

300 萬日元 = 1 萬美元 = 100 萬日元 ??? 怎麼會這樣 ??

這 200 萬的差額哪去了 ???
 
你的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感覺好像是自找麻煩
你把匯價變換前後混為一談,莫名其妙

基本匯價變化,影響的是本國人力成本、本土原物料的美元計價,至於國際其他的原料成本,始終以美元計價,並不受本國匯率變化影響
 
你的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感覺好像是自找麻煩
你把匯價變換前後混為一談,莫名其妙

基本匯價變化,影響的是本國人力成本、本土原物料的美元計價,至於國際其他的原料成本,始終以美元計價,並不受本國匯率變化影響

感謝你的回答,但....還是不懂


臺灣以出口為導向,這陣子臺幣升值很兇,常聽到「匯率損失」這個詞,

那既然有「損失」,那也就是有人「多賺了」,誰多賺了 ?


舉個實際的例子,某個美國 D 公司,在臺有分公司,

去年,進了 200 台機器,共 6000 萬臺幣,

客人分兩次裝機,去年先裝 100 台,客人付了 3000 萬臺幣,

這 3000 萬在臺灣,換成了 100 萬美元,匯到美國總公司

今年裝完剩下的 100 台,客人又付了 3000 萬,

但因匯率的關係,今年只用了 2800 萬換成了 100 萬美元,匯到美國總公司

剩下 200 萬臺幣,變成了臺灣員工的年終加薪。

機器去年就進了,一樣是去年的機器,價值沒變,美國總公司並沒有少拿,臺灣也沒有多給,

但因匯率,臺灣這裡多了 200 萬,

既然這邊有多,那就應該有哪個環節少拿了 200 萬臺幣,誰少拿了 ???

總不會憑空生出、憑空消失阿,這是我想不透的地方。
 
自問自答,剛剛靈光一閃,想通了。上例中,誰少拿了 ?? 答案是,美國人少拿了,

美國,雖然同樣拿到 100 萬美元,但因為「美元貶值」,實際上,

美國人「購買進口貨的能力」,卻比去年少了約 6 萬多美元 ( 200 萬臺幣 ),

這「6 萬多美元的消費能力」,被「轉移到臺灣」,成了臺灣員工的年終獎金。


日本當年的例子,日本只用了 100 萬日元,就換到了 1 萬美元的車子,

比之一年前,日本人的口袋,多剩了 200 萬日元,也就是「多了 200 萬買進口貨的消費力」,

而這變高的消費力,來自於「美元的貶值」,也就是來自於「美國人買進口貨的能力變低了」,變窮了。


總算對「貨幣升貶」、「日本失落 20 年」,有了較通透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