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9/23/03
- 訊息
- 3,831
- 互動分數
- 128
- 點數
- 63
繼先前測過採Mozaic 3+ 技術的IronWolf Pro 30TB(ST30000NT011),
本篇測試重點是採同樣Mozaic 3+ 技術Exos M 30TB傳統硬碟。
先複習一下Mozaic 3+ 技術特色,用Seagate熱輔助磁記錄(HAMR),
預示著每單位碟片有3TB+ 的無與倫比的磁碟磁錄密度,以及未來幾
年將實現每單位碟片4TB+和5TB+的計畫。Mozaic 3+讓客戶能夠使用
相同的佔地面積儲存更多資料。從16TB傳統垂直磁性記錄(PMR) 硬
碟機(大型資料中心的平均容量)升級到Seagate Exos 30TB Mozaic 3+
硬碟,在相同的硬碟外觀體積可以讓容量幾乎翻倍。典型的16TB CMR
硬碟具有1.78 TB/磁碟磁錄密度,每TB 耗電0.59瓦。相較之下,採
用Mozaic 3+ 技術且具有單碟3TB磁錄密度的 Seagate Exos 30TB硬
碟每TB耗電量為0.35瓦,每TB能節省40%的電力。簡而言之,新技術
藉由磁密度提高,擴充了企業儲存能力並有效降低耗電量。
相關的平台技術白皮書,可參閱以下原廠資料。
2024年初Seagate官宣公告Mozaic 3+技術平台,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官網的影音說明。
與先前測試過IronWolf Pro的差異,其實用了這麼多年Seagate產品,
心裡早有一定的評價,還是看看官方的說詞與Google Gemini的參考
說法。
官方說法表示,Exos M 30TB 硬碟聚焦企業資料中心節能與儲存擴展,
IronWolf Pro 則針對中小企業與創作者的 NAS 應用,支援 AI 分析、
生成式搜尋(RAG)、即時推論等進階任務。可以很明顯看出製造商
對於兩款型號的的硬碟,在AI、IoT 與混合雲推動邊緣應用有不同
的期許。
Google Gemini的說法,就較符合一般人常見的觀點。是否吻合,可
能每個人的觀點不一。
根據官方的說法,Exos M以單碟提供3TB容量,若採用是CMR架構,最
高可提供30TB容量。重新設計的用電架構,每TB用電效率提升三倍,
可降低營運成本和耗電量。因此,追求最佳散熱效果的設計,不需增
加資料中心的冷卻需求,就能確保可靠效能。此外,內建可靠的資料
保護功能(Seagate Secure),可加強安全性,保護資料不受企業環境
中的威脅影響。
目前官方的規格表中,僅提供28TB與30TB兩種容量,都是採用CMR架
構,並以512E的預設檔案格式出貨,但提供選項可換成另一個檔案
格式。讓我比較好奇的是,28TB與30TB的待機耗電量竟一致,沒有因
為容量差異而有所變動。
在官網中看到Exos M系列,目前列示有四款容量,分別是28TB、30TB、
32TB、36TB,本來是很興奮看到36TB容量,不過仔細瞧瞧磁錄技術一
欄,突然有種魔鬼藏在細節,原本的興奮感瞬間冷卻。因為32TB與
36TB兩款容量改採SMR磁錄技術,並不是CMR架構,就跟當初Mozaic 3+
在Exos X22/X24系列技術應用的試行版一樣,同樣分為CMR與SMR兩種
架構,這似乎也宣示了CMR架構最高容量目前止於30TB容量,未來會不
會有更高容量的CMR/PMR架構磁碟機,要看各家廠商的研發能力。
Exos M官方使用手冊封面與IronWolf Pro一樣,提供了最大容量32TB
至最小容量為24TB的神秘密碼,卻沒揭露36TB容量的型號,預設採512E
標準檔案格式以提供使用環境最大的相容性。
對於Exos M系列的特色,官方資料蠻詳細,快取記憶體容量為512MB,
保留PowerChoice省電功能,HAMR字樣也首見於Exos系列的手冊內。
手冊中提到,不論是24TB或是32TB,都是採用10碟片、20組讀寫臂的
架構,再回推到Mozaic 3+的磁錄密度,或許可以大膽推論,28TB與
24TB容量可能是收編前系列的產品,而非正統Mozaic 3+技術硬碟。
最大內部連續傳輸率以32TB容量最佳,30TB容量設定相對保守僅約
275MB/s,24TB容量真的很慢,希望以後推出時,官方將該數值調校
拉回到265MB/s以上。
512E格式下,每容量對應的Sectors值,算是標示確時的負責廠商。
與IrpnWolf Pro最大的不同是,即使出貨預設是512E格式,Exos可讓
使用者自行選擇轉換成4KN格式,對於部分機台或儲存環境,增加了
更大的使用彈性。
磁碟密度與最大傳輸率的相關資料,原廠同樣完整揭露。
感謝Seagate提供試用機會。因是試用品,寄來無彩盒只有靜電包裝,
省下外盒說明。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硬碟正面標籤採用Exos系列的黑綠色底,Mozaic 3+與Seagate SECURE
字樣十分明顯。產品型號為ST30000NM00K,出廠韌體是SE02版,泰國
廠製造,查了一下原廠目前已釋出SE03版。
與Seagate大容量的IronWolf PRO或是Exos X系列的氦氣碟一樣,正面
四角採圓弧設計,下方仍維持四角的傳統設計。螺絲固定孔位還是三
孔,方便機架固定使用。
硬碟底部十分的平整,電路控制板尺寸與Exos X24系列一樣,下方包
覆著緩衝設計,雖然沒什麼變動,也驗證了好設計值得流傳。
接頭處是標準的SATA電源及資料接頭,旁邊應該是工程用PIN腳。因為
不想破壞保固,就不拆下電路板研究。
前面提到了,目前Exos M 30TB有新版韌體SE03版,好奇跟出廠版韌體
有什麼差異,下載了新版韌體。因原廠建議在Linux環境下更新較安全,
解壓縮後製作一支USB開機碟,準備進行下一步。
Seagate USB開機碟以UEFI模式進去,這個畫面有點進步了。
主畫面顯示目前磁碟機狀態,的確目前的硬碟韌體在SE02版。
依照原廠建議使用新舊指令測試時,無論載入完整檔名或縮寫檔名,
皆遇到無法開啟檔案的情況,目前尚未確認問題原因,因此這顆Exos M
暫時無法完成更新。目前其他 Seagate Exos 系列韌體更新皆正常,這
個狀況也許屬於個別案例。後續測試我們將先以出廠版本進行。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2006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OS SSD: Samsung 9100 PRO 4TB (M.2_1槽)
測試HDD: Seagate Exos M ST30000NM004K 7200轉 SATA 6Gb/s
SATA Controller: Intel Z890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v20.0.1021.0
CrystalDiskinfo驗證硬碟型號無誤,此硬碟支援NCQ、Streaming、GPL,
剛上機溫度為攝氏31度。
Intel Rapid Storage單碟SATA AHCI主畫面,顯示格式化後可用實際容量
為27940GB (約27.2TB)。
室溫環境背景下,密閉機殼內連續高負載測試的最高溫度為攝氏40度,
一般機殼風扇已足以提供散熱效果。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Z890 AHCI模式: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Compress 100%(Incompressible模式),
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Z890 AHCI模式: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分別約258/253 MB/s,總得分71分。
Copy Benchmark 測試
Z890 AHCI模式:ISO讀取速率742MB/s、程式載入速率約1354MB/s。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大小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
4GB及32GB,勾選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測試。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取速率最快約270MB/s、循序寫入速率最快268MB/s。
雖然記憶體快取容量達512MB,不過小檔的讀寫速率比預期略弱點,特別是
4K附近或以下的小檔讀寫速率不太穩定。
Crystal Diskmark v9.0.1,勾選SATA,選取64MiB、512MiB、1GiB、2Gib、
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測試Random資料型態。
Z890 AHCI模式:Seq Q1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278~323MB/s、寫入速率243~286MB/s。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Z890 AHCI模式:混合讀寫的循序速率(Q1T1)為88MB/s,比IronWolf Pro弱。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寫速率114MB/s。
ezIOmete空碟環境的測試結果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寫平均速率約為272/271MB/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由外圈最高速的280MB/s一路降至內圈126MB/s,平均讀取速率219MB/s;
寫入曲線由外圈最高速282MB/s一路降到內圈的
126MB/s,平均寫入速率221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Z890 AHCI模式: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Z890 AHCI模式:
PCMark 10資料碟模式測試:得分數為696,頻寬為106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分212,平均傳輸頻寬為38.85MB。
TxBench隨機模式下,隨便挑兩個測試數據出來瞧瞧。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壓縮模擬檔案,從Gen5 SSD系統碟寫入Exos M。
寫入速率介於約220~306M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隨機檔案,從Gen5 SSD系統碟寫入Exos M
寫入速率介於134~323MB/s。
一路測試到這邊,過程中感覺都還算順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測試
4K讀寫造成的讀寫臂密集作動的噪音明顯低於前一代24TB版。對於連續
傳輸率的感受是較前一代多有提升,特別是Windows檔案管理員的隨機檔
案格式傳輸,不過壓縮檔傳輸的效果感覺就沒那麼明顯。採用HAMR技術,
也讓4K讀寫效率較非HAMR略有降速,因此,對於小檔的讀寫的速率反倒
是減分。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採用CMR技術,也可能是大容量CMR技術的最後一代產品。
2. 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略優於前一代。
3. 4K讀取的速率快於採同架構的IronWolf Pro。
4. 快取記憶體維持512MB、工作負載維持550TB,維持五年保固期。
5. 提供512E與4KN雙模式檔案格式,使用者可自依需求更新。
6. 最高運作溫度還算可以接受,不需過強的散熱裝置。
7. 循序讀寫時的讀寫臂運轉聲音還算小聲(個人感受)。
潛在考量點
1. 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部分環境可能慢於IronWolf Pro。
2. 相對於4K讀取速率快,4K寫入速率感覺稍慢於IronWolf Pro。
3. 密集的4K讀寫聲音比前代小聲,還是可聽到稍吵雜的讀寫臂運作聲音,音量感受因人而異。
4. 少數寫入確實因為HDD的Cache效果帶來低延遲,但多數情況多是偏高。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本篇測試重點是採同樣Mozaic 3+ 技術Exos M 30TB傳統硬碟。
先複習一下Mozaic 3+ 技術特色,用Seagate熱輔助磁記錄(HAMR),
預示著每單位碟片有3TB+ 的無與倫比的磁碟磁錄密度,以及未來幾
年將實現每單位碟片4TB+和5TB+的計畫。Mozaic 3+讓客戶能夠使用
相同的佔地面積儲存更多資料。從16TB傳統垂直磁性記錄(PMR) 硬
碟機(大型資料中心的平均容量)升級到Seagate Exos 30TB Mozaic 3+
硬碟,在相同的硬碟外觀體積可以讓容量幾乎翻倍。典型的16TB CMR
硬碟具有1.78 TB/磁碟磁錄密度,每TB 耗電0.59瓦。相較之下,採
用Mozaic 3+ 技術且具有單碟3TB磁錄密度的 Seagate Exos 30TB硬
碟每TB耗電量為0.35瓦,每TB能節省40%的電力。簡而言之,新技術
藉由磁密度提高,擴充了企業儲存能力並有效降低耗電量。
相關的平台技術白皮書,可參閱以下原廠資料。
2024年初Seagate官宣公告Mozaic 3+技術平台,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官網的影音說明。

Mozaic 3+ Platform | Seagate US
Mozaic 3+™ is a hard drive platform that incorporates Seagate’s unique implementation of HAMR to deliver mass-capacity storage at unprecedented areal densities of 3TB/disk and beyond.
www.seagate.com
與先前測試過IronWolf Pro的差異,其實用了這麼多年Seagate產品,
心裡早有一定的評價,還是看看官方的說詞與Google Gemini的參考
說法。
官方說法表示,Exos M 30TB 硬碟聚焦企業資料中心節能與儲存擴展,
IronWolf Pro 則針對中小企業與創作者的 NAS 應用,支援 AI 分析、
生成式搜尋(RAG)、即時推論等進階任務。可以很明顯看出製造商
對於兩款型號的的硬碟,在AI、IoT 與混合雲推動邊緣應用有不同
的期許。
Google Gemini的說法,就較符合一般人常見的觀點。是否吻合,可
能每個人的觀點不一。
根據官方的說法,Exos M以單碟提供3TB容量,若採用是CMR架構,最
高可提供30TB容量。重新設計的用電架構,每TB用電效率提升三倍,
可降低營運成本和耗電量。因此,追求最佳散熱效果的設計,不需增
加資料中心的冷卻需求,就能確保可靠效能。此外,內建可靠的資料
保護功能(Seagate Secure),可加強安全性,保護資料不受企業環境
中的威脅影響。
目前官方的規格表中,僅提供28TB與30TB兩種容量,都是採用CMR架
構,並以512E的預設檔案格式出貨,但提供選項可換成另一個檔案
格式。讓我比較好奇的是,28TB與30TB的待機耗電量竟一致,沒有因
為容量差異而有所變動。
在官網中看到Exos M系列,目前列示有四款容量,分別是28TB、30TB、
32TB、36TB,本來是很興奮看到36TB容量,不過仔細瞧瞧磁錄技術一
欄,突然有種魔鬼藏在細節,原本的興奮感瞬間冷卻。因為32TB與
36TB兩款容量改採SMR磁錄技術,並不是CMR架構,就跟當初Mozaic 3+
在Exos X22/X24系列技術應用的試行版一樣,同樣分為CMR與SMR兩種
架構,這似乎也宣示了CMR架構最高容量目前止於30TB容量,未來會不
會有更高容量的CMR/PMR架構磁碟機,要看各家廠商的研發能力。
Exos M官方使用手冊封面與IronWolf Pro一樣,提供了最大容量32TB
至最小容量為24TB的神秘密碼,卻沒揭露36TB容量的型號,預設採512E
標準檔案格式以提供使用環境最大的相容性。
對於Exos M系列的特色,官方資料蠻詳細,快取記憶體容量為512MB,
保留PowerChoice省電功能,HAMR字樣也首見於Exos系列的手冊內。
手冊中提到,不論是24TB或是32TB,都是採用10碟片、20組讀寫臂的
架構,再回推到Mozaic 3+的磁錄密度,或許可以大膽推論,28TB與
24TB容量可能是收編前系列的產品,而非正統Mozaic 3+技術硬碟。
最大內部連續傳輸率以32TB容量最佳,30TB容量設定相對保守僅約
275MB/s,24TB容量真的很慢,希望以後推出時,官方將該數值調校
拉回到265MB/s以上。
512E格式下,每容量對應的Sectors值,算是標示確時的負責廠商。
與IrpnWolf Pro最大的不同是,即使出貨預設是512E格式,Exos可讓
使用者自行選擇轉換成4KN格式,對於部分機台或儲存環境,增加了
更大的使用彈性。
磁碟密度與最大傳輸率的相關資料,原廠同樣完整揭露。
感謝Seagate提供試用機會。因是試用品,寄來無彩盒只有靜電包裝,
省下外盒說明。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硬碟正面標籤採用Exos系列的黑綠色底,Mozaic 3+與Seagate SECURE
字樣十分明顯。產品型號為ST30000NM00K,出廠韌體是SE02版,泰國
廠製造,查了一下原廠目前已釋出SE03版。
與Seagate大容量的IronWolf PRO或是Exos X系列的氦氣碟一樣,正面
四角採圓弧設計,下方仍維持四角的傳統設計。螺絲固定孔位還是三
孔,方便機架固定使用。
硬碟底部十分的平整,電路控制板尺寸與Exos X24系列一樣,下方包
覆著緩衝設計,雖然沒什麼變動,也驗證了好設計值得流傳。
接頭處是標準的SATA電源及資料接頭,旁邊應該是工程用PIN腳。因為
不想破壞保固,就不拆下電路板研究。
前面提到了,目前Exos M 30TB有新版韌體SE03版,好奇跟出廠版韌體
有什麼差異,下載了新版韌體。因原廠建議在Linux環境下更新較安全,
解壓縮後製作一支USB開機碟,準備進行下一步。
Seagate USB開機碟以UEFI模式進去,這個畫面有點進步了。
主畫面顯示目前磁碟機狀態,的確目前的硬碟韌體在SE02版。
依照原廠建議使用新舊指令測試時,無論載入完整檔名或縮寫檔名,
皆遇到無法開啟檔案的情況,目前尚未確認問題原因,因此這顆Exos M
暫時無法完成更新。目前其他 Seagate Exos 系列韌體更新皆正常,這
個狀況也許屬於個別案例。後續測試我們將先以出廠版本進行。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BIOS 2006
CPU: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RAM: G.Skill DDR5-8000 Trident Z5 Royal 24GBx2
OS SSD: Samsung 9100 PRO 4TB (M.2_1槽)
測試HDD: Seagate Exos M ST30000NM004K 7200轉 SATA 6Gb/s
SATA Controller: Intel Z890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4H2 64-bit
Driver: 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 v20.0.1021.0
CrystalDiskinfo驗證硬碟型號無誤,此硬碟支援NCQ、Streaming、GPL,
剛上機溫度為攝氏31度。
Intel Rapid Storage單碟SATA AHCI主畫面,顯示格式化後可用實際容量
為27940GB (約27.2TB)。
室溫環境背景下,密閉機殼內連續高負載測試的最高溫度為攝氏40度,
一般機殼風扇已足以提供散熱效果。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Z890 AHCI模式: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Compress 100%(Incompressible模式),
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Z890 AHCI模式: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並測試Copy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率分別約258/253 MB/s,總得分71分。
Copy Benchmark 測試
Z890 AHCI模式:ISO讀取速率742MB/s、程式載入速率約1354MB/s。
ATTO Diskbenchmark設定檔案大小為64K、64MB、256MB、512MB、1GB、2GB、
4GB及32GB,勾選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測試。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取速率最快約270MB/s、循序寫入速率最快268MB/s。
雖然記憶體快取容量達512MB,不過小檔的讀寫速率比預期略弱點,特別是
4K附近或以下的小檔讀寫速率不太穩定。
Crystal Diskmark v9.0.1,勾選SATA,選取64MiB、512MiB、1GiB、2Gib、
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測試Random資料型態。
Z890 AHCI模式:Seq Q1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278~323MB/s、寫入速率243~286MB/s。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混合模式(Default Mix)的讀寫效能。
Z890 AHCI模式:混合讀寫的循序速率(Q1T1)為88MB/s,比IronWolf Pro弱。
設定1GiB容量,選取隨機資料型態,測試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的讀寫效能。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寫速率114MB/s。
ezIOmete空碟環境的測試結果
Z890 AHCI模式:循序讀/寫平均速率約為272/271MB/s。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
讀取曲線由外圈最高速的280MB/s一路降至內圈126MB/s,平均讀取速率219MB/s;
寫入曲線由外圈最高速282MB/s一路降到內圈的
126MB/s,平均寫入速率221MB/s。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Z890 AHCI模式: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Z890 AHCI模式:
PCMark 10資料碟模式測試:得分數為696,頻寬為106MB/s。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分212,平均傳輸頻寬為38.85MB。
TxBench隨機模式下,隨便挑兩個測試數據出來瞧瞧。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壓縮模擬檔案,從Gen5 SSD系統碟寫入Exos M。
寫入速率介於約220~306MB/s。
將一個約80GB大小的隨機檔案,從Gen5 SSD系統碟寫入Exos M
寫入速率介於134~323MB/s。
一路測試到這邊,過程中感覺都還算順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測試
4K讀寫造成的讀寫臂密集作動的噪音明顯低於前一代24TB版。對於連續
傳輸率的感受是較前一代多有提升,特別是Windows檔案管理員的隨機檔
案格式傳輸,不過壓縮檔傳輸的效果感覺就沒那麼明顯。採用HAMR技術,
也讓4K讀寫效率較非HAMR略有降速,因此,對於小檔的讀寫的速率反倒
是減分。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採用CMR技術,也可能是大容量CMR技術的最後一代產品。
2. 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略優於前一代。
3. 4K讀取的速率快於採同架構的IronWolf Pro。
4. 快取記憶體維持512MB、工作負載維持550TB,維持五年保固期。
5. 提供512E與4KN雙模式檔案格式,使用者可自依需求更新。
6. 最高運作溫度還算可以接受,不需過強的散熱裝置。
7. 循序讀寫時的讀寫臂運轉聲音還算小聲(個人感受)。
潛在考量點
1. 循序讀取或寫入速率,部分環境可能慢於IronWolf Pro。
2. 相對於4K讀取速率快,4K寫入速率感覺稍慢於IronWolf Pro。
3. 密集的4K讀寫聲音比前代小聲,還是可聽到稍吵雜的讀寫臂運作聲音,音量感受因人而異。
4. 少數寫入確實因為HDD的Cache效果帶來低延遲,但多數情況多是偏高。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