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well 極限平台主板首選-ASUS ROG Maximus VI Extreme 開箱測試

shadowsfall.tw

進階會員
已加入
5/12/11
訊息
224
互動分數
9
點數
18
來到了 Haswell 世代,或許是近來 Intel CPU 在超頻性上並沒有之前產品來的亮眼;並且投入 Gamimg 而不是OC的玩家越來越多, ROG 在主機板產品布局上,除了原有的型號以外,還多了一些更為親民、更遊戲玩家取向的選擇。不過作為 ROG TEAM 技術力宣示的頭號產品,針對極限玩家所推出的 Maximus IV Extreme 還是吸引了不少 Hardcore OCer 的目光。雖然目前已經較少接觸極限超頻的部分,但對於有機會可以玩到這張旗艦中的旗艦產品,還是非常興奮的。

接下來將會對 ASUS ROG Maxiums IV Extreme 主機板進行一系列的開箱、BIOS、軟體功能、與 M6E 獨有配件的的簡單介紹,與性能測試。

產品外包裝:使用了一貫的可掀視窗設計,可以看見這次 M6E 具有相當份量的 OC PANEL
DSC_6793.JPG

DSC_6796.JPG

DSC_6798.JPG

DSC_6800.JPG


附贈的無線網路天線:與 mPCIe Combo 搭配使用,天線可以轉折平放或是立起調整角度。
DSC_6802.JPG

DSC_6804.JPG


OC PANEL 轉接架與 SATA 連接線:
DSC_6806.JPG


多卡連接器與其他配件:
DSC_6809.JPG


OC PANEL 本體:OC panel 是 ROG TEAM 不斷從過去的原型與OCER回饋來吸收經驗所打造的全功能超頻控制器,以特殊連接線與主板連接,除了基本控制外,另外提供了多種電壓監測、VGA HOTWIRE、LN2 MODE、SLOW MODE 等切換開關,還提供了風扇連接機能以及 K-TYPE 感溫。基本上是集 ROG 各種超頻技術於一體的控制器。
DSC_6811.JPG

DSC_6813.JPG

DSC_6815.JPG

DSC_6816.JPG

DSC_6877.JPG

DSC_6880.JPG

DSC_6886.JPG

DSC_6893.JPG


OC PANEL 可以有多種使用型態:除了 OCER常用的獨立控制器模式以外,也可以透過轉接架裝進機殼,作為一般的監控面板使用。
DSC_6821.JPG

DSC_6818.JPG

DSC_6817.JPG

DSC_6819.JPG


主板本體與背板 I/O :
DSC_6823.JPG

DSC_6826.JPG


mPCIe位置位於背板最上端,在NGFF訊號強化的部分使用了一顆 ASM1467 晶片負責,電源輸入部分為EPS 8p、4p 各一的組合:
DSC_6831.JPG

DSC_6832.JPG


CPU 與VRM部:散熱片使用熱導管貫穿,輸出電感使用了全新設計的電感。
DSC_6833.JPG

DSC_6834.JPG


兩相記憶體供電也是用了新設計的電感:
DSC_6841.JPG


拆除散熱片可以看到整個CPU供電部分合計為8相:
DSC_6842.JPG


兩顆Digi+VRM晶片:分別為靠近CPU部分的 ASP1251與DIMM SLOT 旁的 ASP1103來進行控制。MOSFET 則是使用了 TI 87350系列高效率 NexFET 作為POWER MOS,搭配上位於於主板背面的 IR 3535M MOS DRIVER來進行驅動。
DSC_6835.JPG

DSC_6836.JPG

DSC_6837.JPG

DSC_6838.JPG

DSC_6839.JPG




Dimm SLOT 旁為ATX電源輸入,另外各種OC用的量測點、電源、PCIe 通道控制開關、除錯燈也集中在此處:
DSC_6843.JPG

DSC_6845.JPG


南橋I/O 區:一部分的 SATA3 由ASM1061 晶片提供,由NCT6791D 提供環控機能;另外Header的部分除了 OC Panel 連接腳位以外,還可以看到有保留 TB Header 連接機能。
DSC_6846.JPG

DSC_6859.JPG

DSC_6907.JPG

DSC_6908.JPG

DSC_6910.JPG

DSC_6911.JPG


PCIe 插槽配置:在M6E 上為了支援 4-WAY顯卡配置,以及更有效的利用PCIe Lane 作為周邊裝置用,用上了兩顆 PLX Switch,由 PEX8747 作CPU PCIe Lane 的切換與 PEX8605 作為 PCH PCIe Lane的切換。另外可以看到到雙BIOS CHIP 的設計,BIOS CHIP 也可以用IC夾拔除直接以燒錄機燒錄。
DSC_6863.JPG

DSC_6864.JPG

DSC_6865.JPG

DSC_6866.JPG


其他的晶片部分:由ALC1150提供音效、PS8201A提供 HDMI 訊號強化、Intel WGI217V 提供GbE,另外ASM1074 作 USB 3.0 HUB 之用。
DSC_6913.JPG

DSC_6914.JPG

DSC_6915.JPG

DSC_6925.JPG
 
接下來簡單介紹 BIOS 部分: Haswell 超頻電壓控制型態的改變,讓調整選項更多了。M6E 一樣繼承了歷代傳統是給上比原廠更加詳細精準的控制選項,整個 EXTREME TWEAKER 內部的選項應該是筆者歷來所見最多,光是電源部分的調控就有相當多的變化可以玩,另外針對特定跑分優化的 BIOS 選項,以及由 ROG 所提供的超頻 Preset 都可以幫助剛摸索新平台的 OCer 進入狀況。
另外在這代新增的我的最愛功能,以及設定變更歷程,搭配上相當詳細的監控功能,可以讓玩家在超頻過程更有效的掌握所有狀況,不論是超頻的 Trobuleshoot 或是硬體目前的狀態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甚至提供了 SSD SECURE Erase機能給使用者。
Bios001.jpg

Bios002.jpg

Bios003.jpg

Bios004.jpg

Bios005.jpg

Bios006.jpg

Bios007.jpg

Bios008.jpg

Bios012.jpg

Bios013.jpg

Bios014.jpg

Bios015.jpg

Bios016.jpg

Bios017.jpg

Bios018.jpg

Bios019.jpg

Bios020.jpg

Bios026.jpg

Bios027.jpg

Bios028.jpg

Bios029.jpg

Bios030.jpg

Bios031.jpg

Bios032.jpg

Bios033.jpg

Bios034.jpg

Bios035.jpg

Bios036.jpg

Bios037.jpg

Bios039.jpg

Bios040.jpg

Bios041.jpg

Bios042.jpg

Bios043.jpg


軟體的部分,Ai Suite 的整合性可以看到更高了,除了原本就有的性能調控、Fan Xpert 2以外,也加入了更加聰明的 4-Way 最佳化。另外在UI的部份,使用了清楚的圖形配上完整說明的方式,也比過去測試 M5F 時來的更為優秀。另外也加入了 Ramdisk 軟體供使用者使用,詳細情形可以直接參照截圖,礙於篇幅便不多作說明。
aisuite1.JPG

aisuite2.JPG

4way1.JPG

4way2.JPG

4way3.JPG

4way4.JPG

aisuite3.JPG

aisuite4.JPG

aisuite5.JPG

aisuite6.JPG

aisuite7.JPG

aisuite8.JPG

aisuite9.JPG

aisuite10.JPG

aisuite11.JPG

aisuite12.JPG

aisuite13.JPG

aisuite14.JPG

aisuite15.JPG

aisuite16.JPG

memtweak1.JPG

memtweak2.JPG

memtweak3.JPG

memtweak4.JPG

memtweak5.JPG

memtweak6.JPG

rogramdisk.JPG
 
接下來簡單測試整體性能,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5-4670K @預設值/ 4600MHz Auto
主機板: ASUS Maximus VI Extreme
記憶體: Samsung DDR-1600 4GB*2@ 1600MHz
電源供應器: THORTECH Thunderbolt 1200W
儲存裝置: OCZ Vertex 4 64GB
顯示卡: HD6970

CPU-Z:
sys.JPG


3DMARK06:
3dm06.JPG


3DMARK11:
3dm11.JPG


CineBench R10:
cine.JPG


CineBench R11.5:
cine11.JPG


PCMARK:
pcmark.JPG


Wprime:
wp.JPG



簡單的超頻到4.6GHz,這次的超頻數據直接透過4-Way Optimization 達成。
cpuzoc.JPG


3DMARK06:
3dm06oc.JPG


3DMARK11:
3dm11oc.JPG


CineBench R10:
cineoc.JPG


CineBench R11.5:
cine11oc.JPG


PCMARK:
pcmarkoc.JPG



Wprime:
wpoc.JPG



雖然這次比較沒有太多時間來透過極限的方式驗證 M6E更深入的表現,但我想 Maximus VI Extreme 也已經不需要各種吹捧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從硬體的設計、每代都有著更User-Friendly、更獨具巧思的BIOS 設計,與相當完整化的軟體控制方案都是最好的佐證。雖然在Haswell 世代極限超頻的熱火似乎因為種種緣故而沒來得先前猛烈,但是當需要透過極端的手段來壓榨CPU能力的時候,M6E 平台絕對是現今的不二選擇。

從板子的各部分來看, M6E 音效的配置看的出的確是為了性能取向的玩家所設計,由於 OCer 大部分時間並不需要音效,而為了性能而購入的玩家通常也都會有獨立的高階音效裝置,像是DAC 或是音效卡,因此M6E 在這邊作出了簡化,將心力全部集中在超頻機能之上,給目標客群明確的採購目標對於消費者應該是件好事

不過在對M6E進行測試的過程中,筆者使用了 Thermalright、Prolimatech 的散熱器產品發現了都會有扣具或是散熱器本體干涉的現象,最後只好請出 True Cooper 這款重量相當重的全銅散熱器直接放置才得以完成測試,這在過去非常強調散熱器相容性的ROG產品可以說幾乎不會發生


或許是因為M6E本身鎖定的客群大部分都會使用比較不會造成干涉的各式水冷散熱,或是LN2/DI POT這種本身占的面積就不太大的散熱方式,若是以這樣的想法去思考之下倒是可以讓我接受,但是對於手上已經有性能完全不輸一體式水冷的旗艦空冷產品使用者來說是非常不方便,有意願入手M6E的空冷使用者需要特別注意。

簡單開箱測試至此,歡迎有興趣的板友們一起討論。
 
謝謝shadowsfall.tw 兄精彩的測試及開箱 ! ;ra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