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P17F V3原廠散熱膏與MX4散熱膏之比較

ChangChingYao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8/31/15
訊息
92
互動分數
16
點數
8
年齡
42
上一篇有詳細介紹過P17F V3使用的散熱器,這篇我們就來針對這台的散熱做燒機的測試
底下我分別測試了原廠散熱膏與我自行購買的MX4散熱膏做比較
來看看是否有差異

因為考量散熱膏會有磨合期的問題,所以昨天特地開機一整天
讓MX4散熱膏可以做一些磨合,再來測試這次的差異性

室溫一樣使用冷氣維持在27度
i175592_DSC0526.JPG


風扇採全速運轉,這邊教大家怎麼開啟P17F與P15F的風扇全運轉
使用鍵盤上的FN+1按鍵就可開啟風扇全速運轉
i175593_DSC0575.JPG


開啟後在螢幕的左上角會看到FAN SPEED MAXIMUM
i175594_.jpg


首先我們先使用原廠散熱膏來做測試
一樣先針對CPU做滿載的測試,使用LinX0.6.5版本
第一輪跑完花了6分鐘
CPU溫度最高82度
CPU POWER最高44.03W
i175595_CPU6.5.JPG



經過17分鐘,來到23分鐘
跑完第四輪
CPU溫度最高82度
CPU POWER最高48.95W
i175596_CPU6.5.JPG


接著我們更換完MX4的散熱膏,一樣使用LinX0.6.5版本來測試
第一輪跑完花了4分多鐘
CPU溫度最高72度
CPU POWER最高42.85W
i175597_CPU.JPG


經過21分鐘,時間來到25分
跑完第五輪
CPU溫度最高76度
CPU POWER最高43.93W
i175598_CPU.JPG


在使用LinX測試CPU滿載時,更換MX4的散熱膏看起來溫度表現有比較好一些
不過在測試的時候,CPU的功耗表現則是使用MX4散熱膏時來的較低
所以多少有影響到CPU的溫度


再來使用Furmark針對GPU做壓力測試,GPU時脈最高可到1123.6MHz
燒機9分鐘後
GPU溫度最高來到74度
i175599_Furmark9.JPG


更換MX4散熱膏,再來做測試
燒機9分鐘後
GPU溫度最高來到75度
i175600_Furmark10.JPG


在測試Furmark的溫度表現上,幾乎沒差異


再來我們使用AIDA64這套軟體內的測試程式
先不勾選Strees GPU,單獨針對CPU做測試
分別測試15分鐘
原廠散熱膏的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72度
CPU POWER最高35.71W
i175601_AIDA64CPU15.JPG


使用MX4散熱膏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71度
CPU POWER最高35.86W
i175602_AIDA64CPU15.JPG


在這個測試下,CPU的功耗兩者差不多,溫度的表現看起來也幾乎相同



再來我們將Strees GPU打勾勾上
分別測試18分鐘
原廠散熱膏的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86度
CPU POWER最高46.83W
i175604_AIDA64CPUGPU18.JPG


使用MX4的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87度
CPU POWER最高44.12W
i175605_AIDA64CPUGPU18.JPG


在將Strees GPU勾上後,CPU POWER很明顯會升高到44W以上,也讓溫度上升了10幾度


接著我們使用LinX與Furmark來執行雙燒的動作
使用原廠散熱膏的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92度
GPU溫度最高79度
CPU POWER最高44.76W
i175606_CPUGPU15.JPG


使用MX4散熱膏的狀態下
CPU溫度最高有衝到97度
GPU溫度最高80度
CPU POWER最高來到49.10W
這也是我在測試這麼多套軟體來,第一次將功耗衝到這麼高過
i175607_CPUGPU14.JPG


在雙燒的過程中,CPU的時脈最低還是能維持在2.5G,GPU時脈會因為CPU使用率滿載的關係
有忽高忽低的狀態發生,不過溫度上與單獨燒GPU時再高上一些


我將上面的數據整理成圖表,方便瀏覽比較
i175608_CPUPOWER.JPG



最後我們來看測試時表現的溫度表現,這邊一樣取最高溫度的狀況
在出風口上方,溫度最高來到46.2度
i175609_DSC0527.JPG


接著在WASD按鍵上方,溫度最高來到36.8度
i175610_DSC0528.JPG


左手置手處溫度最高來到36.9度
i175611_DSC0529.JPG


另外在鍵盤與置手處的凹槽處,溫度最高來到39.2度
i175612_DSC0530.JPG




以上的測試我們可以發現原廠的散熱膏在控溫的表現上
並不輸給評價頗高的MX4,兩者效能看起來幾乎不相上下

而上面的測試也可以看出CPU POWER對於CPU溫度的影響
P17F這台在CPU的功耗上,並不會持續保持在最高的功耗
所以在40W以下的功耗使用上,這組散熱器可將溫度壓在70出頭
不過當CPU功耗來到44W左右時,CPU的溫度大約會落在85度左右

另外雙燒的過程中,雖然CPU溫度來到了90度以上,但時脈還是仍可維持一定的水準
不過雙燒的情況畢竟在正常使用下比較難發生
所以僅供做極限測試用的參考數據




再來測試了兩種不一樣的散熱膏塗抹方式
提供測試的結果給大家參考

首先先使用米粒塗抹法,將散熱膏擠一些在晶片中間
i175613_DSC0565.JPG


i175614_DSC0566.JPG


接著我們一樣來測試雙燒,測試時間10分鐘
測試後,CPU溫度最高來到96度,CPU POWER最高48.76W
GPU溫度最高77度
i175615_.JPG


然後我將散熱器拆下,看看散熱膏擠壓後分佈的狀態
在CPU上,看起來如果在晶片中間擠一些散熱膏
經過壓闔後,無法平均分配在長條型的晶片上
而GPU的部分因為是正方形的晶片,所以擠在中間後
經過擠壓會比較平均分佈在晶片上
i175616_DSC0567.JPG


i175617_DSC0568.JPG


散熱器上的散熱膏分佈狀態
i175618_DSC0569.JPG


i175619_DSC0570.JPG


另外這邊有找到一篇塗抹散熱膏的SOP,過程還蠻講究的
也使用這方法來試試看

導熱膏應該怎麼塗抹還沒有一個非常標準的說法,但是有條準則,塗抹的關鍵在於,要均勻、無氣泡、無雜質,盡可能薄,現在塗抹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在CPU/GPU等表面中心擠上一點導熱膏,然後靠散熱器的壓力,將導熱膏擠壓均勻,另一種方式是均勻將導熱膏塗抹在CPU/GPU等表面,第一種方法適合表面積較小的熱源,第二種方法更適合表面積較大的CPU/GPU,但是第二種方法塗抹時,容易弄上雜質,也可能產生氣泡. 最正確的SOP是:

1.首先用高純度溶劑(如高純度丙酮)和無絨布(比如相機鏡頭布)清潔CPU核心表面和散熱器底部,注意不要讓手指接觸核心和散熱器表面。(如果沒有丙酮,酒精亦可)

2.確定散熱片上與CPU接觸的區域,在散熱器底部區域中心擠上一定量的導熱膏。

3.將手指套入塑膠袋,然後用手指來回按壓、塗抹散熱器底部的導熱膏,直到導熱膏均勻地分佈在CPU接觸的區域。(不要直接用手指塗抹)

4.用無絨布將散熱器底部的導熱膏擦掉,這時可以看到散熱器底部塗過導熱膏的地方與其他區域顏色不一樣,表示矽膠已經均勻填補了底座的縫隙。

5.用乾淨的工具(如剃刀片或乾淨的小刀)挑起少許導熱膏,並放置到CPU核心的一角(比如左下角之類的地方)。注意,只要一小塊就可以了。

6.運用剃刀片或其他乾淨的工具,從CPU核心的一角開始,把導熱膏均勻塗滿整個核心。對於普通的散熱器底面,導熱膏厚度大約為一張普通紙的厚度,如果散熱器底面光亮平整,那麼導熱膏可以薄到半透明狀。

7.確認散熱器底座和CPU核心表面沒有異物,把散熱器放到CPU上,此時只能輕壓,不能轉動或者平移散熱器,否則可能會導致散熱器和CPU之間的導熱膏厚度不均勻。 導熱膏不宜過厚,也不宜過薄,導熱器和CPU中間不能有異物。


使用上面的SOP方法,先用酒精加眼鏡布去做擦拭
i175620_DSC0571.JPG


再來在散熱器上擠上一些散熱膏,使用塑膠袋去做塗抹擠壓的動作
i175621_DSC0576.JPG


再將散熱器上的散熱膏擦掉,擦掉後會看到上面有薄薄的一層散熱膏
i175622_DSC0572.JPG


i175623_DSC0573.JPG


接著利用剃刀片把散熱膏平均刮在晶片上,越薄越好
i175624_DSC0574.JPG


i175625_DSC05752.JPG


塗完之後,我們再來做燒機的測試,一樣測試10分鐘
CPU最高溫度來到91度,CPU POWER最高44.13W
GPU溫度最高來到74度
i175626_SOP.JPG


拆下散熱器後,晶片上散熱膏擠壓的狀態
i175629_DSC0577.JPG


i175630_DSC0578.JPG


散熱器上的散熱膏分佈狀態
i175631_DSC0579.JPG


i175632_DSC0580.JPG


如果以上述這兩個方法來做測試,似乎在第二個散熱膏塗抹的方式較為理想
雖然步驟比較繁多,但比較能確定散熱膏分佈的狀態
且使用的量也不會太多
不過因為導管折角的關係,在顯晶上塗抹較薄的散熱膏,有些區域會接觸不到
但似乎也沒影響到溫度,反而在測試下溫度還低了一些

所以接下來我會使用這個方式再來重新塗抹一次
針對這台P17F V3進行一些遊戲的測試
這也是比較實際的狀況,畢竟買這台筆電就是要用來玩遊戲
所以我們也可以來看看P17F V3實際遊戲後的溫度表現
感謝大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