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加入
- 10/13/21
- 訊息
- 167
- 互動分數
- 13
- 點數
- 18

各家記憶體模組品牌會推出各種頻率(例如 DDR5 6000~8000 MT/s)規格,或是在同樣頻率下推出不同 CL 值規格來販售,基本上高階規格型號都會追求這兩個方向的優化與推進,但不論是高頻率或是低 CL 值都會進一步增加產品售價,因為並不是每一批次的顆粒都可以隨意符合高頻率或是低 CL 值量產要求,更不要說同時滿足高頻率與低 CL 值的型號則是貴上加貴,而本次會同時在 Intel & AMD 雙平台進行性能實測,提供記憶體本身的性能差距讓大家參考要如何選擇,以下成績僅能代表我平台的測試結果。
本文章同步發表於無廣告開箱評測網站 PC Unboxing 上,請參考超連結。
四皇登場!測試記憶體以及軟體介紹
本次記憶體測試「不會開啟主機板的記憶體跑分優化設定」或是手動超頻調整,以此呈現直接套用記憶體 Profile 的性能,就不會有主機板因素干擾成績的成分在,而主機板的 Gear 模式與分頻模式都保持自動讓主機板自己去調整,當然也不會透過關閉 E-Core 或是使用精簡超頻版系統來獲得最佳成績,而是純粹用正常 Win11 系統跟全預設處理器相關進行測試,更加符合直接使用情境。
本篇文章測試並不會有遊戲或是專業渲染軟體,因為每個人會玩的遊戲、專業軟體有千百種,筆者不可能每一個都去測試,或是用一個遊戲或軟體來代表所有遊戲或是專業軟體,因此建議大家自行去看常用的軟體是否會因為記憶體頻寬性能或是延遲表現而有所改變,再搭配本篇性能去參考。

∆ 本次測試不會開啟主機板內的記憶體優化設定,開啟這類型設定跑分會很好看,但就會有主機板超頻影響因素在內,此圖示範開啟相關超頻優化後的成績。
這次準備了四套芝奇 G.SKILL Trident Z5 Royal 皇家戟與 Trident Z5 Royal Neo 皇家戟 EXPO 版記憶體模組進行實測,詳細的記憶體規格如下,筆者這次調動了手上現有或是跟朋友借了四種不同規格皇家戟進行性能實測,但因為生產批次與使用的顆粒批次都有可能不同,而導致性能有可能會不同,本次的測試結果僅代表筆者手上硬體跟平台,而且測出來的結果與常規邏輯非常不同,理性食用。
- 芝奇皇家戟 EXPO 版 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F5-6000J2636H16GX2-TR5NS(AMD EXPO Profile)
- 芝奇皇家戟 EXPO 版 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F5-6000J2836G16GX2-TR5NS(AMD EXPO Profile)
- 芝奇皇家戟 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 6400 MT/s 32GB (2x 16GB) CL 32-39-39-102 1.4V:F5-6400J3239G16GX2-TR5S(Intel XMP 3.0 Profile)
- 芝奇皇家戟 EXPO 版 G.SKILL Trident Z5 Neo RGB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F5-8000J4048G24GX2-TR5NS(AMD EXPO Profile)

∆ 這次準備了四套芝奇皇家戟進行對比,6000 CL26(2x 16GB_EXPO)、6000 CL28(2x 16GB_EXPO)、6400 CL32(2x 16GB_XMP)、8000 CL40(2x 24GB_EXPO)
記憶體模組只要頻率較高或是有著較低 CL 值的規格,價格就會比低頻率或高 CL 值的規格還要高,而容量則是越大價格越高,容量這部分則是根據自身使用需求去決定就好了,但頻率與 CL 值則是一個使用需求相對模糊的規格,例如很多人就會說 AMD AM5 平台只要頻率超過 6000 MT/s 性能就差不多,筆者一直很好奇真的是如此嗎?那低 CL 值的話呢會有差別嗎?
價格對比部分,以筆者編寫文章當下蝦皮上的「芝奇G.SKILL官方授權旗艦館」為主,一到四號記憶體模組的價格分別是新台幣:7290、5490、4899、8990。
但 DDR5 6400 MT/s 32GB (2x 16GB) CL 32 這個規格僅在 Intel 平台上測試,因為筆者先測試完 Z890 之後,就先送修這套記憶體了(燈條鬆動),後來換 X870 平台時記憶體還沒送修回來,所以 AMD 平台就直接跳過 6400 MT/s 的測試了。
本次測試軟體使用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主要用於測試處理器 caches 和 RAM 的性能,讀取/寫入/複製等頻寬性能成績代表著 CPU 和記憶體之間傳輸的速率,也就代表著資料吞吐量的效率(成績越高越好),而存取資料的時間延遲成績則表示著記憶體系統回應能力。
以及 RAM Test Pro Memory Benchmark 旨在測量 DDR5、DDR4、DDR3 和 DDR2 記憶體的性能,該軟體可以測試出:(1) 連續讀取、寫入和複製頻寬 / (2) 隨機讀取、寫入和複製頻寬 / (3) 讀寫延遲 / (4) 對不同大小的 Block 進行隨機存取的延遲等性能。
而 AIDA64 在筆者 Z890 與 X870 不同天測試的過程中進行更新了,但我 Z890 都測完了我再特地重測也不會有錢而且很浪費我的時間,所以就不重測了,也因為兩個平台在進行 AIDA64 的版本不一樣,基於公平對比原則本篇就不建議兩家平台直接橫向比較,而 AIDA64 也只進行一次就直接截圖,並沒有測很多次取什麼最佳成績,對筆者來說跑一次是多少就是多少,分數有大幅度變化那就是軟體端有問題(沒錯,我就是在講 AIDA64)。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 的 SPD 資訊檢視。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 的 SPD 資訊檢視。

∆ DDR5 6400 MT/s 32GB (2x 16GB) CL 32-39-39-102 1.4V 的 SPD 資訊檢視。

∆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 的 SPD 資訊檢視。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與 ASRock Z890 Taichi OCF 平台測試

Intel 測試平台使用 ASRock Z890 Taichi OCF 主機板,並搭配 24 核心 24 執行緒的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主機板進行測試,主機板 BIOS 更新至 3.07 版本,主機板內的 DRAM Gear Ratio 設定保持自動,僅開啟記憶體 Profile 其餘都交給平台自動決定,不額外開啟其他超頻設定。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Ultra 9 285K QS
散熱器:Valkyrie E360(全速)
水冷扇:LIAN LI UNI FAN P28(全速)
主機板:ASRock Z890 Taichi OCF ( BIOS 版本:3.07)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Ti Founders Edition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系統碟:Plextor PCIe Gen3 x4 M.2 2280 SSD 512GB
遊戲碟:XPG GAMMIX S70 PRO PCIe Gen4 x4 M.2 SSD 4TB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首先由 CPU-Z 來檢視各個記憶體模組在開啟 Profile 之後的相關資訊。

∆ CPU-Z 資訊檢視_F5-6000J2636H16GX2-TR5NS。

∆ CPU-Z 資訊檢視_F5-6000J2836G16GX2-TR5NS。

∆ CPU-Z 資訊檢視_F5-6400J3239G16GX2-TR5S。

∆ CPU-Z 資訊檢視_F5-8000J4048G24GX2-TR5NS。
在 AIDA64 測試之中 Z890 平台在同樣 6000 MT/s 但不同 CL 值模組在讀取與寫入性能都差不多,但複製成績則略有提升 1.5% 左右,而 CL26 的延遲則比 CL28 規格低了約 1.3%。
而頻率較高的 6400 MT/s CL 32 雖然因為頻率增加使整體頻寬性能都有所增加,但延遲則是來到 90.2 ns,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 8000 MT/s CL 40 除了整體頻寬性能都有增加,同時延遲也是四個規格裡面最低的。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400 MT/s 32GB (2x 16GB) CL 32-39-39-102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在 RAM Test Pro Memory Benchmark 之中,Latency 與 Linear Speed 項目與 AIDA64 的狀況差不多,而 Random Speed 則是純粹隨著頻率規格而有所增減。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400 MT/s 32GB (2x 16GB) CL 32-39-39-102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AMD Ryzen 9 9950X3D 與 GIGABYTE X870 AORUS TACHYON ICE 平台測試

AMD AM5 平台則是使用 GIGABYTE X870 AORUS TACHYON ICE 主機板,搭配 16 核心 32 執行緒的 AMD Ryzen 9 9950X3D 處理器,並且將主機板 BIOS 更新至 F4b 版本進行測試,主機板內的 UCLK DIV1 MODE 設定保持自動,僅開啟記憶體 Profile 其餘都交給平台自動決定,不額外開啟其他超頻設定。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9 9950X3D
散熱器:LIAN LI GA II LITE 360 RGB (全速)
主機板:GIGABYTE X870 AORUS TACHYON ICE (BIOS 版本:F4b)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8G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系統碟:Kingston FURY Renegade PCIe 4.0 NVMe M.2 SSD
電源供應器:MONTECH TITAN PLA 1000W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首先由 CPU-Z 來檢視各個記憶體模組在開啟 Profile 之後的相關資訊,因為技嘉平台 BIOS 內 tRAS 的上限值為127,即便直接套用記憶體 Profile 依然如此,所以 F5-8000J4048G24GX2-TR5NS 在技嘉平台上會以 CL 40-48-48-127 運行。

∆ CPU-Z 資訊檢視_F5-6000J2636H16GX2-TR5NS。

∆ CPU-Z 資訊檢視_F5-6000J2836G16GX2-TR5NS。

∆ CPU-Z 資訊檢視_F5-8000J4048G24GX2-TR5NS。
在 AMD AM5 平台上 CL26 的讀寫頻寬比 CL28 好一點點,而複製性能則是 CL28 略強一點,而延遲成績則是差不多,但這兩個規格在 AIDA64 的性能差異其實大差不差,延遲成績也沒有因為 CL 值而表現更佳。
而有一種說法 AM5 平台在超過 6000 MT/s 之後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以進步幅度最大的寫入性能來說 8000 CL40 比 6000 CL28 有著 15.4% 性能提升,頻寬提升幅度確實比起 Z890 平台來說沒那麼多,但依然是有性能提升的,只是延遲成績也相對增加到 84.9 ns 了。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在 RAM Test Pro Memory Benchmark 的成績,同樣是 DDR5 8000 MT/s 的 F5-8000J4048G24GX2-TR5NS 在各項頻寬相關成績表現較佳,但延遲成績都比 6000 MT/s 規格還要高。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6-36-36-96 1.45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6000 MT/s 32GB (2x 16GB) CL 28-36-36-96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 DDR5 8000 MT/s 48GB (2x 24GB) CL 40-48-48-128 1.4V_AIDA64 測試成績。
總結

本篇主要是想看看各規格在常見的記憶體 AIDA64 Benchmark 軟體之中,是否真的會因為低 CL 值有更低延遲成績,以及 AMD 平台使用 8000 MT/s 記憶體是否真的沒有性能提升?
實測下來在 6000 MT/s CL28 與 CL26 在兩家平台與兩個測試軟體之中,CL26 並沒有因為較低的 CAS Latency(CL) 規格,而在兩個 Benchmark 有較低的 Latency 成績,而 8000 MT/s 則確實會因為頻率的增加讓頻寬性能進一步增加,在 X870 平台上延遲確實較高;而在 Z890 平台上 8000 CL40 的延遲表現卻比其他規格好上一些,以上成績僅能代表我自己平台的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