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人最不想遇到的情況,想必各位大大已經猜到了,沒錯!就是硬碟昇天,雖然電腦零件壞了可以送修或者買新的,但是硬碟資料卻是買不到,也很難修回來的,對大部分人來說,資料無價,因此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它們,不能讓悲劇一再發生,小弟最近有所領悟,加上平常有存錢的良好習慣,於是就敗了一顆耐超,耐震,又快速的固態儲存裝置。
正面美美的先照一張。
雖然是固態儲存裝置,但也能RAID(可惜目前沒筆電可以架)。
側面拍一張,有大大的OCZ和顯眼的SATA II傳輸規格。
背面再照一張。
規格上的傳輸速率和搜尋時間爆猛的,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是運作溫度,傳統硬碟到70度很容易掛掉,資料也一起飛了,畢竟對小弟而言資料無價阿。
接著把包裝給拆了,拿出謎樣的”黑盒子”。
打開盒子看看,沒有說明書,只有一顆固態儲存裝置,不過以前買硬碟都沒看過說明書,所以也不用太介意吧。
主角現身啦~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像以前GBA的卡帶。外殼為金屬材質,可以增加散熱面積。
固態儲存裝置的I/O為SATA電源和SATA II接頭。
與一般的2.5吋硬碟長寬高相同,可以裝進筆電中,因為沒有承軸的關係,發熱量很低,也不怕撞。
固態儲存裝置背面貼紙上的資訊,可以看出製造地是台灣,儘管不是傳統硬碟,但是還是禁止摔落,或在上方施壓。
對於剛接觸固態儲存裝置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會好奇而想打開來看內部,但原廠在外殼螺絲上方有貼上保固貼,一轉動螺絲就會失去保固。
接著就來看看傳統硬碟和固態儲存裝置的效能表現吧 。
原本的筆電硬碟。
拔走~
換上固態儲存裝置。
CrystalDiskMark 跑一下。
再用HD Tune。
接下來看原本硬碟的成績。
一樣也是HD Tune
來張比較的圖表吧。
心得:
傳統的硬碟設計,需要使用高轉速承軸來帶動磁頭在碟片上讀寫,但硬碟發展多年,卻還是無法突破承軸轉速上的限制,傳輸速率無法有效增加,因為轉速一但太快,就無法精準讀取,且硬碟內的組件都十分脆弱,很容易就造成硬碟損壞,承軸的設計除了有先天的限制以外,也會製造許多廢熱,像是萬轉硬碟就會加上散熱片,否則很容易就會熱當。硬碟中的碟片,也會隨著讀寫而磨損,就現代資料保存上,硬碟已經不是最佳選擇了。
筆記型電腦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已經不再是處理器的效能了,而是硬碟的瓶頸,它是筆記型電腦中,除了光碟機以外,最慢,最重,也是最容易損耗的組件,近年來因為固態儲存裝置的研發成功,筆電市場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固態儲存裝置的相關廠品,儘管價格偏高,但對筆電族來說,卻是一道曙光,固態儲存裝置,不管是開機時間、檔案作業,會比原本的硬碟上快上不少,尤其是越零碎的檔案作業, 固態儲存裝置的優勢就會越明顯,大大可以發現,在CrystalDisk Mark的4k數據中,數據拉開幅度最大,讀取速率差異到了18倍,其餘的效能差異在2~3倍左右。
單顆固態儲存裝置的效能,已經優於兩顆硬碟架RAID 0,且大幅減低了重量和體積還有耗電量,增加了攜帶及耐震性,正常來說可以讓作業系統使用7~10年,雖然多方面來看固態儲存裝置很吸引人,但是產品離普及還有一段路要走,近期來說,屬於較高單價的商品,不過長期來說,很令人期待!
謝謝各位大大。
正面美美的先照一張。

雖然是固態儲存裝置,但也能RAID(可惜目前沒筆電可以架)。

側面拍一張,有大大的OCZ和顯眼的SATA II傳輸規格。

背面再照一張。

規格上的傳輸速率和搜尋時間爆猛的,不過更令人驚訝的是運作溫度,傳統硬碟到70度很容易掛掉,資料也一起飛了,畢竟對小弟而言資料無價阿。

接著把包裝給拆了,拿出謎樣的”黑盒子”。

打開盒子看看,沒有說明書,只有一顆固態儲存裝置,不過以前買硬碟都沒看過說明書,所以也不用太介意吧。

主角現身啦~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像以前GBA的卡帶。外殼為金屬材質,可以增加散熱面積。

固態儲存裝置的I/O為SATA電源和SATA II接頭。

與一般的2.5吋硬碟長寬高相同,可以裝進筆電中,因為沒有承軸的關係,發熱量很低,也不怕撞。

固態儲存裝置背面貼紙上的資訊,可以看出製造地是台灣,儘管不是傳統硬碟,但是還是禁止摔落,或在上方施壓。

對於剛接觸固態儲存裝置的使用者來說,可能會好奇而想打開來看內部,但原廠在外殼螺絲上方有貼上保固貼,一轉動螺絲就會失去保固。

接著就來看看傳統硬碟和固態儲存裝置的效能表現吧 。

原本的筆電硬碟。

拔走~

換上固態儲存裝置。

CrystalDiskMark 跑一下。

再用HD Tune。

接下來看原本硬碟的成績。

一樣也是HD Tune

來張比較的圖表吧。

心得:
傳統的硬碟設計,需要使用高轉速承軸來帶動磁頭在碟片上讀寫,但硬碟發展多年,卻還是無法突破承軸轉速上的限制,傳輸速率無法有效增加,因為轉速一但太快,就無法精準讀取,且硬碟內的組件都十分脆弱,很容易就造成硬碟損壞,承軸的設計除了有先天的限制以外,也會製造許多廢熱,像是萬轉硬碟就會加上散熱片,否則很容易就會熱當。硬碟中的碟片,也會隨著讀寫而磨損,就現代資料保存上,硬碟已經不是最佳選擇了。
筆記型電腦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已經不再是處理器的效能了,而是硬碟的瓶頸,它是筆記型電腦中,除了光碟機以外,最慢,最重,也是最容易損耗的組件,近年來因為固態儲存裝置的研發成功,筆電市場市場上也開始出現固態儲存裝置的相關廠品,儘管價格偏高,但對筆電族來說,卻是一道曙光,固態儲存裝置,不管是開機時間、檔案作業,會比原本的硬碟上快上不少,尤其是越零碎的檔案作業, 固態儲存裝置的優勢就會越明顯,大大可以發現,在CrystalDisk Mark的4k數據中,數據拉開幅度最大,讀取速率差異到了18倍,其餘的效能差異在2~3倍左右。
單顆固態儲存裝置的效能,已經優於兩顆硬碟架RAID 0,且大幅減低了重量和體積還有耗電量,增加了攜帶及耐震性,正常來說可以讓作業系統使用7~10年,雖然多方面來看固態儲存裝置很吸引人,但是產品離普及還有一段路要走,近期來說,屬於較高單價的商品,不過長期來說,很令人期待!
謝謝各位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