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Sander+Jan 6 2005, 03:39 PM--></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QUOTE (Sander @ Jan 6 2005, 03:39 PM)</td></tr><tr><td id='QUOTE'> <!--QuoteBegin-MUS@Jan 1 2005, 10:57 AM
果不其然,Opteron果然搶先出招了∼且看看效能上頭能夠有多少長進∼
印象中dual core的記憶體頻寬若不改善,頻率越高越容易遇上效能瓶頸∼
Intel的SmithField不曉得能不能追得上AMD的進度喔..
乾脆
直接拿Yonah-2P來打好了,反正45W也沒辦法在NB上頭用... :lol:
我想K8應該不太會遇到記憶體頻寬的問題吧?
因為K8已經把Memory Controller內建在CPU裡了
以前在Dual P3配815的時代
CPU要Access DRAM要透過North Bridge
很不幸的這兩顆P3要share同一個FSB
就會碰到MUS大所說的問題
在Dual Athlon的時候
AMD有想到這個問題
所以那時候支援Dual Athlon的Chipset(好像是852還什麼的)
就有內建兩組FSB分別給兩個CPU使用
為了兩個獨立的FSB, 印像中那個北橋也史無前例達到了1000根pin以上
而K8因為CPU可以直接Access DRAM
所以Latency比透過北橋的方式低很多
頻寬的話..以目前Socket754和Socket939的效能差距上來看
一個Core配上一組DDR400的頻寬就可以發揮80%以上的效能
所以Dual Core配上Dual Channel DDR400的配置應該也還算OK
再來是K8的優點是頻率較低(比起P4)
做成Dual Core不會因為Power Density過高而面臨問題
所以我認為..SmithField應該只是Intel Dual core方案的過渡產品
最後應該還是要靠Dual Core 65nm P-M的Yonah來力拼Dual Core K8了
以上是小弟的見解
希望大大指教 [/b][/quote]
雙K7平台用的北橋是AMD 762,他的腳位非常多,印象中是94x支
一是因為他內建一組64bit pci bus,二是因為EV6的點對點架構
同時的Intel產品(例如I860或E7500),其實腳位並沒有比較少
甚至更多(印象中都是一千支以上),所以封測的成本跟佈線不一定比較低
只是像I860或E7500,都是有預留一組或多組P64H Controller的通道
假如沒有坐上全額的P64H,很多針角的通道其實並沒有用上
例如E7500可以有三組P64H,事實上我好像沒看過誰家真的做上三組的
Power Density目前大概是Intel最關心的問題吧
我很懷疑P4這樣還可以搞多久,這樣必v下有辦法搞出Dual Core嗎?
K8的Winchster大概實際耗3x W的電,這樣的Dual Core比較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