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P

    ATI 的三螢幕技術也能顯示3D特效!!?

    稍為補述一下, 看了看之後, 個人覺得單卡跑ATI 3螢幕 + 3D顯示... 可能也是慢到爆吧... 5760(1920 *3) x 1080 or 4800 (1600 *3)x 900 的螢幕解析度 一些吃重的遊戲, 單卡跑得順嗎? 但對於NV而言, NV是跑 5760 x 1080 x 2 (60Hz --> 120Hz, for 左右眼, 靠時間序列達成) ATI雖然沒那麼辛苦, 但應該也是很慘... 重點是負擔輕的原因僅僅只是他的解析度是一半而已 (靠空間序列達成) 沒有個CF, 3螢幕應該也是很頓~~ (開3D顯示,解析度少一半...
  2. P

    ATI 的三螢幕技術也能顯示3D特效!!?

    如果不是用shutter的眼鏡, 目前的技術就剩紅藍眼鏡或是偏光眼鏡了 (應該是偏光眼鏡) 如果是偏光眼鏡的話, LCD就必須是特製版... 而且執行3D模式時, 解析度掉一半 (所以3D模式時, FPS看起來好像不會掉... 因為左眼跟右眼只各看到一半的畫面... XD) 重點是這種LCD... 也不便宜... 特製的偏光板, 量又少, 價格也是爆貴 效果又遠不如shutter式眼鏡... 個人不看好這種方案
  3. P

    究竟六核飛龍強在哪 看看這篇測試吧~

    Core 2當然是從P-M改良過來, 但P-M就是P6的核心 如果沒記錯, 當初P4應該就是稱為IA32的第"7"代, 所以俗稱P7... 至於P68... 這段歷史我有點弄混了~~ 應該是後來Intel內部才用P7稱呼Itanium 而Atom應該是超純量架構, 應該是基於P5過來的, 再加上後來Core的一些技術弄在一起 你要說基於Core然後移掉out of order然後變成很像P5, 好像也說得通... 要說他是基於P5, 然後加入一些現有的技術讓他看起來有點像Core, 這也說得通... 但無論如何...
  4. P

    究竟六核飛龍強在哪 看看這篇測試吧~

    Intel應該從來都沒有把初代的Pentium移植到Core 2 Duo上... 初代的Pentium應該是P54C... Intel後來有拿P55C來用... 不過那個也跟Core 2幾乎沒關係... Atom就是P55C的改良版~~ 至於Core2是甚麼? Core 2核心架構是基於P6的... P6是啥? 第一顆商業化的P6是Pentium Pro 後來熱賣的是Pentium II以及Pentium iii (都是P6) 至於Pentium 4是三小? 那個核心是基於P7的... 但後來事實證明P7並沒有成功... 但無論如何...
  5. P

    A.I.陣營-8000元的內顯平台PK(I3-530 + H55 VS 630 + 890GX)

    Intel也並非H55不可阿 組個G41配個Pentium Dual E6300再配個獨顯... 也跟250配獨顯差不多吧~~
  6. P

    Samsung單條R-DIMM 32GB!!

    原Po應該有寫錯... 但也不是144G, 36個4GB的顆粒組成 ---> 那個4GB是 4 Giga-"Bit" 以顆粒來講, 一般很少人在講byte的... 4GB應該就是4Gigabit 32顆拿來存資料, 4顆拿來當成Registered ECC驗證用(8:1) 所以 32 x 4 / 8 = 16GB 如果要36顆是32GB的話... 記憶體顆粒必須要是8Gbits的喔... 目前應該只有單顆4Gbits的顆粒吧 (如果有 2 Giga-bytes的顆粒, 那就是16GBits了... 這應該是明後年的產物了) 目前市場上在run的主流應該還是...
  7. P

    AMD Phenom II X6官方價格、架構圖公開

    一台電腦裏頭, 不是只有CPU才算錢 一整個系統要有Power+Case+Display+RAM+CPU+MB 假設i7 980X賣3萬, 剩下零件要價3萬(高階穩定, Power / RAM / MB都不便宜) 那整個系統就是6萬... 而X6賣1萬, 剩下零件也還是大約3萬 (頂多差主機板了), 整個系統就是4萬... 也就是i7 980X系統的價格約貴X6系統 1.5倍 只要效能有1.3倍... 對很多公司或有高速運算的人而言, 就趨之若鶩了... 至於高速運算應當用GPU??? 那雖然是趨勢... 但目前很多需要高速運算的套裝軟體都不支援...
  8. P

    NV優勢不再…AMD 推出免費的物理運算技術

    雖然他不是OS, 但個人認為仍然有推廣性的問題... PhysX並沒有跟遊戲開發商收取費用... 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完整的技術支援 (甚至你願意用PhysX, 某種程度上nvidia還會出資贊助你...) PhysX在API的部分算是公開的, 但主導權及原始碼仍在NV手上 對程式設計師來說, 給我API和詳細的說明文件已經足夠, 不需要給我原始碼讓我自己讀... (給原始碼卻沒有詳細的文件反而是痛苦的) 個人只覺得這單純是NV與ATI之爭... 成敗似乎與是不是open source無關... Linux上... ATI的Driver也是Open Source...
  9. P

    NV優勢不再…AMD 推出免費的物理運算技術

    個人看到"免費"就不覺得這案子一定推得成功... 免費的誘因固然很大, 但在缺乏技術支援, 缺乏成熟的驅動程式下, 到底要推廣多久呢? Linux玩到今天, 跟當年比起來已經是成熟與進步太多了, 但你的電腦(只)有灌Linux嗎? 我想大部分人都只灌Windows 較少的人是有灌Linux+Windows 很少人是只灌Linux的... 有時候, 免費並不完全代表那就是最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維護成本/人才的成本等等...)
  10. P

    市面上所有cpu 顯示卡c/p值統計表

    個人覺得這東西不代表真正的C/P值... 因為還有其他零件的錢, 才是一整個系統 Celeron 假如1200, CPU Mark 是200 (假設) Q9550假如是8000, CPU Mark 是500 (假設) 這兩者的C/P絕對不能只單看 200/1200 vs 500 / 8000 而應該去考慮整台電腦的錢 (假設其他零件都相同, 其他零件用掉12000) 則兩者的價格分別是20000 vs 13200 (但CPU Mark是 500 vs 200) 此時就可以看到, 以整台電腦而言, Q9550賣得還可以接受 當然...
  11. P

    關於i7 920在vista x64下用Intel Burn Test燒機問題

    我現在最大的疑惑就是, 我家裡的另外一台主機(自己DIY的) 用的是P35+E2180(超頻至3.1GHz) + 8GB RAM 用IBT 跑very high是測得過的...
  12. P

    關於i7 920在vista x64下用Intel Burn Test燒機問題

    記憶體都是華碩原廠出貨時就裝上的, 應該沒有混插...
  13. P

    關於i7 920在vista x64下用Intel Burn Test燒機問題

    PChome買的Asus整機電腦 (CG5290) CPU : i920 (D0) RAM : 3 x 2GB DDR3-1333 + 3 x 1GB DDR3-1333 MB : ASUS X58 http://shopping.pchome.com.tw/?mod=...A42589899&c=A05 或是 http://www.teksource.com.tw/product...9EEA2F69BF860A2 才買回來, 用預設時脈機燒 (BIOS --> Load Default Setting) 燒機程式為Intel Burn Test...
  14. P

    Atom效能不如預期多數消費者後悔買NetBook

    P4跑SuperPI一向都是被電假的... P4的CPU設計架構是P7(Intel第7代架構) Pentium M / Core / Core 2等, 是以P6架構為基礎開發 (當年Pentium Pro / Pentium II / iii) ATOM的設計架構是以P5為基礎 (當年的Pentium, P54C, P55C) 後期的Core / ATOM追加了許多新的概念和技術, 包含micro-fusion / marco-fusion, 高記憶體頻寬, HTT等等... P7算是相當可憐的一個產品(當年也有相當多的理論和數學證明這個架構可以取代P6)...
  15. P

    Atom效能不如預期多數消費者後悔買NetBook

    ATOM 1.6GHz可是會跑輸P4 1.6GHz的喔... 而且當年P4的記憶體頻寬其實遠比現在945平台來得低... 但無論如何, ATOM 1.6GHz即便在高記憶體頻寬以及HTT的加持下, 仍然是會輸給當年的P4或是Althon的... 大概Pentium M 800MHz就能痛窄ATOM了吧... (之前Asus出的Celeron 900, 效能其實並不差... 只是太耗電了)
  16. P

    愛我 還是 愛三

    移除南橋比較不可能... 要移除南橋是比較不可能的, 因為南橋大部分功能是控制這些周邊的 周邊的通訊速度及電壓變化差異蠻大的... 通常他會是一顆混合訊號的IC, 要整合進CPU, 電路上設計即使克服, 製程上也容易出問題 不然就是硬是拖垮CPU整體時脈... (但這個成本可能是反而比較高的) 又或者是不同製程, 僅僅封裝時放在一起... 或者還有一種可能, 就是協力供應商提供類似功能的晶片 不管取代方案是甚麼, 南橋即使名稱上消失了, 實質還是存在的 現在Intel也不叫南橋北橋了, 但大家還是習慣南橋北橋的叫... (現在叫做MCH /...
  17. P

    技嘉 P55 晶片 ATX 主機板

    Braidwood 只是類似Intel Turbo Memory的技術 現在實做到Desktop上, 並做了一些效能改進而已... 跟幾通道或是RAM的加速幾乎是沒有關係...
  18. P

    Aopen EU482 BIOS 166除頻個人小技巧

    突然發覺大家的EZ482(EU482)不是那麼好超... 給各位參考一下我的設定... RAM用133除頻~~ 但記憶體如果要跑雙通道, 請挑單面顆粒 在下使用十詮的便宜記憶體(Team Group) 跑290外頻 (設定290以上, 似乎都會自動降成290, 不論是在BIOS或是利用ClockGen來修改都是一樣的) 至於外接顯示卡... 我個人的經驗是... 似乎變得更挑RAM了 之前沒外接顯示卡時, 當時使用2支單面256MB, 295外頻穩定 (也不會發生自動降頻的問題) 接上顯示卡後, 就必須降頻到280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