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該不會

    次世代遊戲大對決 EVGA GeForce GTX 760 SC ACX 簡單小測

    還好啦,不過之前玩過 770 跟 780 閃電有點回不去了... 希望 TPU 那邊的降價情報是真的
  2. 該不會

    次世代遊戲大對決 EVGA GeForce GTX 760 SC ACX 簡單小測

    EVGA 在台灣算是一個比較新鮮的牌子,不過對於有在關心海外 3c 資訊的朋友來說應該都蠻熟悉的 良好的口碑加上較長的保固,實際上也挺受歡迎 隨著 Nvidia 發布 GTX 700 系列後,作為 AIC 合作夥伴的 EVGA 隨即推出了數款非公版設計顯卡 雖然說 GTX 770 及 780 採用了與 GTX Titan 相同的散熱方案 不過 GTX 760 仍維持舊版的鼓風扇卡夾設計,在溫度及噪音水平表現上就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對此,EVGA 也推出採用新款 ACX 散熱方案的 GeForce GTX 760 SC ACX 首先看到顯卡正面...
  3. 該不會

    雙倍火力加持 Cooler Master Hyper 212X Turbo 開箱小測

    CM 的 Hyper 212 算是一個相當經典的散熱器系列 從最早的 Hyper 212,改版後的 Hyper 212 Plus、EVO 以及雙風扇 20 周年紀念版 一直到現在的 Hyper 212X,轉眼間已經邁入了第四代 憑藉著不錯的平台相容性以及散熱性能,在市面上的能見度算是相當高 其中除了 Plus 版沒入手之外,其他都有稍微把玩一下 碰巧最近我的 i5 4670k 終於 RMA 回來...(至於他怎麼壞的....痾...就壞了...我也想問為什麼) 絕對不會涼的 Haswell 對上絕對讓你涼的 Hyper 212X Turbo...
  4. 該不會

    迷你小鋼炮,Cooler Master RC-130 颯爽登場

    不知道耶 之前的 120 後來是有追加白色的版本
  5. 該不會

    沉穩內斂,Cooler Master N600 簡單開箱

    可惜我比較懶,不然也是想玩玩看自組的
  6. 該不會

    新生代中階卡 微星 GeForce GTX 650 Ti

    對於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AMD 與 Nvidia 兩家的中階卡一向是鎖定的目標 而 GTX 650 Ti 算是一個蠻有趣的型號,Nvidia 去年推出 GTX 660 Ti 及 660 後 在年底發布了 GTX 650 Ti 來填補中階市場,並在後來又追加了 Boost 版本 雖然在當時的售價不太能夠讓玩家接受,不過隨著 GTX 600 系列的調降 650 Ti 在前陣子也悄悄的掉入 4000 大關內 包裝正面部分 背面不免俗地放了一些特色介紹 內容物包含顯卡本體、驅動光碟、4pin 轉 PCIe 6pin...
  7. 該不會

    視覺系大型空冷 Cooler Master V8 GTS 簡單小測

    Cooler Master 在空冷塔型散熱器部分,除了高 CP 值的 Hyper 212 系列之外 另外就是有著狂野造型的 V 系列了 如今 Cooler Master 也正式推出了最新一代的 V8 GTS 除了在外觀設計上延續以往的引擎肌肉線條設計 這次也導入了 TPC 系列的均溫板技術 三塔 x 雙扇 x 均溫板 究竟可以擦出什麼火花,就讓我們來看看 盒裝正面,標榜採用均溫板技術 這款散熱器同時也獲得了 2013 紅點設計獎 背面則是簡單的特色介紹跟尺寸對照圖 中文介紹部分...
  8. 該不會

    Asus GeForce GTX 770 DirectCU II 簡單小測

    我覺得算不錯了,跑 furmark 也才 81 度左右 跟我另外一張 560 Ti 差不多,分數倒是差挺多的 XD
  9. 該不會

    Asus GeForce GTX 770 DirectCU II 簡單小測

    760 / 670 也是跳水跳得很過癮w
  10. 該不會

    Asus GeForce GTX 770 DirectCU II 簡單小測

    距離 Nvidia 發布新款 GTX 700 系列也有好一段時間 先前原本想說上班沒時間玩遊戲把 GTX 670 脫手之後 發現下班之後突然想打 game 不能打比卡買來放著不打感覺還糟阿 XDDD 又入手了一張 GTX 660 Ti Power Edition (謎:走回頭路,搞什麼w) 不過相較於 GTX 500 轉換至 GTX 600 系列在架構上的變更 這次頂多只能說是小改版 rere 不過最近幾張跳水著實讓我猶豫要不要為了新遊戲換卡 在因緣際會之下拿到這張 GTX 770 來玩看看 Asus 這次在 GTX 770...
  11. 該不會

    迷你小鋼炮,Cooler Master RC-130 颯爽登場

    對於追求小型平台的人來說,Mini-iTX 算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規格 雖然說從去年年底 Intel 也推出了更小的 NUC 不過在擴充彈性以及價格方面其實不是很好讓人下手 延續上一代 RC-120,Cooler Master 在前些陣子也推出了後繼版本 RC-130 除了整合了上一代 Advanced 版才更新的面板之外,在內部結構也進行了些許調整 外包裝部分採用簡單的素面紙箱 另外一面標有整機的細部規格 最多可支援至 3 顆 3.5" 硬碟或 4 顆 2.5" 硬碟 CPU 散熱器高度則需要在 65 mm 以下...
  12. 該不會

    沉穩內斂,Cooler Master N600 簡單開箱

    硬碟架中間可以拆阿 XD
  13. 該不會

    沉穩內斂,Cooler Master N600 簡單開箱

    Cooler Master N600 身為 N 系列的最高階款式 外觀上同樣採用較為沉穩的設計 雖然與其他款 N 系列機殼在價格上的區間落差較大 不過就以結構上來說也是這幾款裡面設計較為成熟的版本 考量到新組的平台插拔硬碟的機會比較多 還是選有側抽硬碟架的比較合適些 ============================================================ 外箱更換成彩盒版本 支援至 5 顆 SSD 這還蠻神奇的,希望哪天我也買得起那麼多顆 XD 側邊則有比較詳細的內部規格...
  14. 該不會

    一體式水冷新秀,Cooler Master Seidon 120V

    大約是去年吧?(大概...好像...應該吧.......好啦就這樣....) (謎:踹飛) 一體式水冷從一開始的新奇到後來的百家爭鳴 各家散熱大廠通常都有推出個幾款來 "感覺一下" 相較於傳統的水冷組合來說 這樣的設計無非是訴求簡單,方便 對於常常拆裝平台的人來說相當重要 不過跟傳統空冷散熱器來比較,在價格上就比較不親民些 Cooler Master 也注意到這點 在這陣子推出了一款新的一體式水冷 Seidon 120V 請出了小朋友搭配棒球隊的堅強組合 究竟便宜有沒有好貨...
  15. 該不會

    平價入門小鋼炮 --- Cooler Master N200 不專業開箱

    其實我原本 SSD 是要掛在上面那邊,但是考慮到線會垂下來就還是裝下面 我也是希望可以 USB 3.0 x 2 + USB 2.0 x 2 ;em03; 3.0 x 3 應該不太可能 XD 除非廠商願意做 19pin + 延伸
  16. 該不會

    平價入門小鋼炮 --- Cooler Master N200 不專業開箱

    可以的話希望以後都是這樣 (不過應該是我想太多 XD)
  17. 該不會

    平價入門小鋼炮 --- Cooler Master N200 不專業開箱

    以前幫朋友選機殼時,碰到比較喜歡小機殼的都頗頭大 一方面是我都只看大殼比較多 (歹勢,這是我的錯 :PPP: ) 另一方面是因為小殼要找到符合需求的通常很難 尤其是要下置式電源以及側抽式硬碟架就更不好找 Cooler Master 在今年新的 N 系列中 少見的加了一款較小的 Mini Tower 機殼 N200 其實在之前 CES 展的時候就有看到相關資訊,直到前陣子終於正式登場 外箱正面,Mini Tower ~ 好啦其實也沒小到哪 側面則有比較詳細的規格列表 高約 38 公分...
  18. 該不會

    Cooler Master N300 組裝分享

    我是覺得他應該像 N200 那樣把中間的去掉 或是再加局部側抽會更好一些 機殼預算落在這區間的情況下 硬碟數量應該不會太多才是 不過就以一般裝機使用來說,不喜歡 K281 那種外觀想找比較素面的話 N300 還不錯
  19. 該不會

    Cooler Master N300 組裝分享

    N 系列是今年 Cebit 展剛推出的新機殼 定位上來說比較接近 Elite 系列,外觀上也比較內斂一些 這次要開的是其中第二小的 N300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跟之前看到的國外版本不同 引入台灣的這款在前置面板部分將 USB 3.0 加到了兩組 外箱正面 可以從看到機殼大概長怎樣 雖然我在前面就已經放一張實體照片了 XD 箱子側面標有細部規格 箱子後面可以看到內部構造 其中顯卡支援至 320mm,基本上到 GTX 680 這種等級都不是問題 o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