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1. A

    處理器 AMD Zen架構曝光, 同頻效能增加40%

    40%,如果是真的,那就算它有追到 Ivy 這樣的話,如果多核心(6C12T~8C16T)的 CPU 價錢好 確實是會有點吸引力
  2. A

    I5-2500K & I7-2600K溫度

    你看數據不要這樣看 你先看待機溫度,平均 38 vs 31,差了 7 度 假設你是同時測試的,室溫相同(若否,就自己調整囉) 這表示有可能 1. 你的 2700K 天生發熱量 2500K 高:基本上這合理,一個 4C8T 一個 4C4T 2. 兩台主機的環境條件不同:這看不出來是哪邊造成的差距,但可能你得去量機殼內的溫度 再來,散熱器性能,你要看溫差 不過你的數字給的很寬,我也只能隨便看看 平均值:2700K 那邊是 52.5-38,14.5,2500K 那邊是 49 - 31 = 18 極值:2700K 是 55-38 = 17,2500K 那邊是...
  3. A

    自製機殼設計展示+意見徵求

    機殼的體積其實一半為了容量,一半為了散熱 小型機殼再怎麼規劃,一旦真的 Full Load 安裝 散熱很難不出問題 至於你這殼 我還是覺得 18cm/20cm*1 的進氣量不太夠就是了 雙卡裝是裝得下 但公版卡的話還好 自製卡的話,散熱良好的機會非常低 而且能補救的空間又被電供擋了 我是覺得你可以先不用考慮雙卡的事 要把自製卡 SLI 的散熱弄好,要處理的事還有不少 現在市面上有賣的小殼也沒誰真的有弄好的 1. 都行,看情況用 其實,不管 A 還是你的殼,薄型光碟都未必要有 因為「買薄型」和「買 USB 外接式」比 價位、移動力、使用便利性、泛用性各方面,都沒有特別的優勢...
  4. A

    AMD主机升级方案

    CPU/主板不要換,省下來,換不換差別很有限 就弄個 200RMB 的塔散來超頻,然後等 Zen 吧 利民 120M 不錯,也好買 真的要換 CPU+主板的話 就樓上說的,換 Intel i5 吧,這樣塔散就不用了 求 CP 的話就是 i5 4460 + B85 主板 記憶體夠了,硬碟也夠了,加個 SSD 省著點就花 400RMB 左右買個 128G 要是在意 CP 值的話,花 600RMB 買 256G 最好 建議美光 MX100、其他牌子你大概不好買 顯卡的話,目前 CP 最好當然還是 970,錢夠就換這個 不過這個最便宜的也就剛好 2000RMB,好一點的就超過預算了...
  5. A

    處理器 Intel下代處理器跑分首曝:大失所望!

    也沒有喔 Iris Pro 5200 已經是 GT640 效能了,6200 更好 其實早就已經不輸 AMD APU 了 桌機 CPU 不給你用而已(也快有了,Broadwell) 而且 Intel GPU 還有個問題是驅動多年無長進 不會寫嗎?當然是不可能 怎麼看就懶得弄而已
  6. A

    關於顯示卡上的散熱泡棉貼

    導熱墊 基本上不能用散熱膏,因為會用那個表示散熱器和晶片還有一段距離,散熱膏不夠厚 ,你用散熱膏會變成散熱器碰到不晶片,會沒辦法散熱 拆破了其實沒關係,拼一拼放回去就行 真要買新的的話,有得賣 你去沒屋頂搜導熱墊就會有,買的時候注意一下厚度
  7. A

    G3258 OC 4.8G 1K-2K散熱器推薦

    這顆裝不下
  8. A

    處理器 Intel下代處理器跑分首曝:大失所望!

    這分數明明還不錯?為什麼會下這種標題?
  9. A

    請問一個插兩張顯卡,單獨使用的問題(非SLI)

    不用設定啊,就你說的手動插拔就行,但就這兩張喔...... 簡單說,切換個鬼,花那力氣根本就沒意義 1. 550Ti 只比 5770 強一絲絲,就 10%,就算 DX11 的表現可以比 5770 再好一點也不重要, 你要真怕熱,只插 5770 就好 2. 但 5770 也還是個單 6 pin,100w 的卡,這程度你真的就能接受?這張廢熱也不能算少咧 3. 你這問題最簡單的是弄張 GTX750,免插電,60w,效能還比這兩張都好很多 這兩張雖然都不太值錢了,都便宜賣掉個補貼半張 750 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10. A

    哪一顆APU內顯效能好

    不過 7600 和 7650k 的差價實在會讓人不想買 7600...
  11. A

    請問我這種狀況是要更換顯示卡嗎?

    有沒有試過裝個 Afterburner 把顯卡降一點頻來跑? 換顯卡,差不多效能的新卡也要2000附近,二手再說 感覺不怎麼划算
  12. A

    處理器 Intel Broadwell 型號規格曝光, 5月發佈

    Intel 版的 APU 5200 就已經差不多 GT640 了 Iris Pro 6200 總不該輸 5200 應該蠻強的
  13. A

    請問一個插兩張顯卡,單獨使用的問題(非SLI)

    喔,這事應該這樣說 不支援 SLI 的主板的話,兩條 PCI-E 其實是 16X + 4X,互相不會這樣影響, 因為那個 4X 不是從 CPU 拉出來的 如果是支援 SLI 的主板,確實會有插一張是 16X,插兩張變 8X+8X 的情況, 但 8X 的頻寬也不至於造成效能瓶頸,影響很小
  14. A

    請問一個插兩張顯卡,單獨使用的問題(非SLI)

    設定上應該不至於有什麼問題,或者說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設定 就算一張 AMD 一張 Nvidia 都可以正常這樣用 但總覺得不是最佳解,幾件事問問: 1. 你高階哪張?低階哪張?公版卡還廠商自製卡?主板哪張?機殼哪個? 2. 需要用到高階卡的時候是做什麼?或是玩什麼遊戲? 3. 房間通風不佳的詳細情況又是如何? 會問是因為: 1. 你雖然沒要跑SLI,但配置上插上兩張卡,你可能得面對玩雙顯卡的問題:散熱 如果是公版卡渦輪扇可能還好,但自製卡雙風扇/三風扇的話,若主板兩條PCIE的 間隔不夠,第一張卡冷空氣的進氣路線很有可能會被第二張卡阻擋,就算不是兩張...
  15. A

    這張板子是否可裝雙GPU卡

    雙核卡沒有主機板的限制,但 ITX 的話你要注意機殼裝不裝得下
  16. A

    猶豫要不要衝Titan X

    我也是想買但暫時住手 問題是錢,但也不只是錢 主要問題是在那個 12GB 看了很討厭 單卡的話 12GB 死都用不完,這樣我會覺得浪費 所以要完整發揮它的功能,要買兩張(或三張)做 SLI 那錢就有問題了 一張可以買,兩三張...... 我是打算繼續龜,聽說 980Ti 6GB 是九月
  17. A

    請幫我看這樣的配備有問題嗎

    看你發了不少篇和電源有關的東西 一下說不要用需要外接電源的顯示卡 一下說要走多電源制 姑且不論對還是不對,工業用電是我沒有研究的領域 問題這些放在個人電腦上都是做不到或是很難做到的事 就算對,又如何?沒有可行性啊
  18. A

    4G的顯示卡記憶體真的夠用嗎?

    突然想到件事,算了一下,結果時間過了,補一下好了 算式略 不計邊框,在面板點距視為相等的條件下,計算螢幕總面積: 21 吋 1080P 三螢幕 ≈ 27 吋 1440P 單螢幕 24 吋 1080P 三螢幕 ≈ 31 吋 1440P 單螢幕 所以體感還是蠻準的,會說 21~24 吋是去看過,但沒仔細算 以一般人的需求和擺放位置來說 最常見的 21.6 吋應該是不錯的選項,組出來大約就是 28 吋
  19. A

    4G的顯示卡記憶體真的夠用嗎?

    4K 螢幕現在已經不貴了就是 至少 27 吋 + IPS + 60 HZ,三萬以下已經有不止一台能選 問題已經快要不再是價位了 比較麻煩的地方在於: 1. 30 吋以下,雖然看出 1080P 和 1440P 的差距不難,但其實很難看出 1440P 和 4K 的差距 2. 理論上 4K 最好是 40 吋以上,但對個人電腦的使用上來說,就算是底線 40,還是個太大了的尺寸 所以我個人一直在想: 1440P 27吋,要再向上提升的下一個節點 或許並不是 4K 40 吋,而是 21~24 吋,1080P 180 度三螢幕, 也就是 5760*1080,或是...
  20. A

    4G的顯示卡記憶體真的夠用嗎?

    4G 夠不夠用,當然是看需求 畢竟現在開 4K 主要的瓶頸還是在核心而不是顯存 以 Titan X 來說,要把 12GB 給壓榨完(4K + 高特效 + 高倍 AA) 核心應該是要做到 3 Way SLI 才夠 如果考慮到 CP 值,以目前來說還是 2 Way 的 CP 最好 再考量到目前主流頂級卡的核心效能來對比,結論會變成: 如果單卡,那麼 4G 顯存應該是很夠的,當 4G 不夠的時候,核心應該也已到瓶頸 如果目標是 2 Way SLI,那麼 6G~8G 應該是合理的區間,所以很期待 GTX980Ti 的出現 若打算做 3 Way SLI 以上,那麼目前 12G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