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滄者的第一號開箱文! - CM 690II Plus

hsdg

進階會員
已加入
3/18/09
訊息
273
互動分數
1
點數
18
小弟3.4年前開始就已經從滄者這塊寶地上吸取了許多的知識,但是一直都懶得註冊= =
直到去年才終於註了冊,但是小弟又喜歡潛水,論壇大概最討厭像我這種愛潛水的人吧XDD
看了許多CM 690II Plus的開箱文,心中的敗家小惡魔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到最後理智還是輸給了敗家小惡魔;rr; 但也因此讓我有機會發表我的天字第一號開箱文:PPP:

原本的1號機-Q9550 + GTX275 +P45的主機,為了要籌措明年換成推土機或沙橋架構新電腦的經費已經賣掉了:( 身邊還能大概符合我使用需求的只剩E6600+9800GT+P35的2號機了。

當初在組2號機的時候沒想到會玩超頻:p 機殼託友人隨便買了一個,在能裝的風扇寥寥無幾之下,選擇將散熱器換成下吹式的風神匠而不是塔型,但也造成機殼顯得非常擁擠整線不易……間接導致我的硬碟溫度節節高升,拿電風扇直接吹也都在42度左右

相機的部分因為家父工作上會用到,因此是用手機拍的,傷眼還請見諒;sorry;

2號機的舊家照。風神匠上的2顆12公分風扇下方的銅柱原本還有鎖上2顆12公分的風扇(共4顆),用銅柱的原因是如果不用會卡到拉麵扇的導熱管:p
影像0870%20(Large).jpg


背面跟側板之間的空間過小根本就沒辦法將線材繞背
影像0871%20(Large).jpg


不過這些這噩夢等我敗回690II Plus後都要成為過去式了;tongue;

今天的主角登場!
影像0893%20(Large).jpg


由於這咖真的很重,所以就直接從軍團那訂一台送回來了
不過不曉得為什麼,每看到軍團令的貼紙都會會心一笑(炸
影像0891%20(Large).jpg

影像0891%20^5Large^6.jpg


開箱!
影像0835%20(Large).jpg


這傢伙真的很重,偏偏兩側的保麗龍緊的跟什麼一樣,害我拿出來的時候差點閃到腰(迷:你才幾歲啊?!

配件箱和硬碟架綁在一起
影像0837%20(Large).jpg


配件一覽,從左到右依序是PSU底下的濾網、5.25轉3.5的轉接架、銅柱、鎖銅柱用的輔助工具、防盜孔用的鐵片、安裝風扇至硬碟架的卡榫、黑化的束線帶及螺絲,底下的牛皮紙也是內附的
影像0838%20(Large).jpg


銅柱與鎖銅柱的輔助工具
影像0839%20(Large).jpg


影像0840%20(Large).jpg


安裝風扇至硬碟架的卡榫,內附4個
影像0841%20(Large).jpg


防盜孔用的鐵片
影像0842%20(Large).jpg


酷媽的MARK,上面有一層薄薄的塑膠膜保護
影像0844%20(Large).jpg


機殼內部全貌,硬碟架有幾個已被先行抽出,第二格的抽取架因為設計成下方可拆除因此有點緊
影像0845%20(Large).jpg


CPU的正後方有開口,方便安裝與拆除散熱器的強化背板,開口比想像中的大
舊機殼沒有這個設計每次要拆風神匠下來都是一次惡夢,根本是要將整台電腦給拆了:(
影像0846%20(Large).jpg


硬碟架的部分,採用類似抽取式的快拆
影像0847%20(Large).jpg


原本安裝在第一格的抽取架,已事先將SSD/2.5吋硬碟的安裝架裝上
影像0848%20(Large).jpg



SSD/2.5吋硬碟安裝架,可以安裝兩顆硬碟,一顆在前一顆在後
影像0848%20^5Large^6.jpg


3.5吋硬碟安裝架,有一點彈性
影像0851%20(Large).jpg


PSU位置的正下方,690II PIUS採用下置式電源,可以將風扇朝下安裝吸入冷空氣散熱;或是像傳統上置式安裝,將PSU視為一個散熱元件,採用風扇朝上的方式吸入熱空氣排出
底下的蜂巢式孔洞似乎有點太大,這時內附的濾網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影像0852%20(Large).jpg


原廠配的後置風扇
影像0853%20(Custom).jpg


機殼正後方
影像0857%20(Custom).jpg


從電源放置處看入,旁邊已經將防盜用的鐵片鎖上
影像0858%20(Large).jpg


拆下前置面板後5.25吋裝置安裝處看入,可以看見上方有一顆原廠安裝的12公分風扇
影像0859%20(Custom).jpg


上方可以安裝12或14公分的風扇
影像0860%20(Custom).jpg


原廠的14公分透明藍光扇,控制面板可以選擇要不要開啟燈光效果,十分貼心;)
影像0861%20(Custom).jpg


拆下的前置面板背後,所有網孔的部分均有濾網阻擋灰塵
影像0862%20(Custom).jpg


前置風扇前方的濾網,似乎不太能拆?
影像0863%20(Custom).jpg


前面板的正面,圖忘記轉了:PPP:
影像0900%20(Large).jpg


機殼的正後方,中間的3個框可以埋線
影像0864%20(Large).jpg


埋線處特寫,除中間外下方也可以
影像0865%20(Custom).jpg


硬碟架後方,除了最上面的2格無法卸除外其餘皆可拆掉,安裝超長的顯示卡或水冷的冷排,下方附有濾網
影像0869%20(Large).jpg


機殼的上方,隱約可以看見12公分的風扇
影像0866%20(Large).jpg


Advanced版X-dock的位置,台灣因為專利的問題只有plus版,可以拿來放雜物(大誤
(X-dock是一個可以直接連接SATA硬碟的裝置)
影像0867%20(Large).jpg


控制面板特寫,由右依序是電源鍵、重置鍵、USB、麥克風插座、耳機插座、USB、E-SATA以及前置風扇燈光開關,電源與硬碟指示燈都是紅色LED
(要是是POWER E-SATA,USB數量再多一點就更好了)
影像0903%20(Large).jpg


隱約可以看見似乎有X-dock用來連接SATA硬碟插頭的定位線,改天自己把他改造成Advanced版
影像0868%20(Large).jpg


將上方面板打開的樣子,可以清楚看見風扇安裝的孔洞與12公分風扇
個人覺得上方面板有點難開,刻意留的指甲這時派上用場了;face0;
影像0876%20(Large).jpg


由上往內看
影像0877%20(Large).jpg


底部的濾網,邊邊的部分感覺有點利……:eek:
影像0874%20(Large).jpg


電源供應器的部分,已經安裝上濾網
影像0875%20(Large).jpg


接著就開始搬家啦!
結果剛開工就被舊家報復,他應該是在氣我喜新厭舊吧;em42;
影像0873%20(Large).jpg


新居差不多落成的時候發現,另一顆上置風扇沒螺絲可以鎖了
只好拿出秘密武器,當初要找到合用的螺絲可是花了不少時間
影像0880%20(Large).jpg


差不多完工了
影像0885%20(Large).jpg


風神匠裝在690II裡四周的空間顯得寬闊多了,上面可以看見用特長螺絲硬上12公分風扇多出來的部分
影像0886%20(Large).jpg


背面,小弟的走背版的整線功力還不夠好,不管怎麼整看起來還是很亂:(
IDE的排線是來裝測試用的硬碟
影像0887%20(Large).jpg


前置風扇運轉時的燈光,刺眼的部分其實都被網孔擋住了
影像0889%20(Custom).jpg


關掉燈光後
影像0890%20(Custom).jpg


散熱功力實測
測試平台:
CPU:Core 2 Duo E6600 (想當初買他的時候花了7XXX,I5-750現在不過才6000多而已……)
MB:GA-P35C-DS3R RECV1.1
RAM :KINGSTONE DDRII 667 金士頓自家顆粒 1GB *2 (極度想換掉,可是已經敗機殼了QQ)
BIOS:F12Y-USB2.0
VGA:GV-N98GTOC-512I 700MHZ (買了他不久後ATI就出了4770……)
HDD:WD 10EALS 1.0TB
日立 HDS728080PLA 80GB
PSU:CoolerMaster-Real Power PRO 550W康舒AcBel代工
(1號機唯一留下的零件……)
Cooler:CoolerMaster 風神匠Plus
OS:Windows 7 Ultimate x64

測試用軟體:
EVEREST Ultimate Edition 5.30.1999
CPU-Z 1.55
FurMark1.8 2
OCCT v3.1.0
CoreTemp v.0.99.5
IntelBurnTest (IBT) v2.5

室溫:31度

結果一開始測試硬碟溫度就出現令我無法接受的數字,10EALS直接飆到40度,日立的80G相對冷靜只有38度

後來直接硬上一顆8公分的風扇(手邊沒12公分了),把原本下置的12公分風扇改安裝到硬碟架上
影像0901%20(Large).jpg


第四個5.25吋裝置快拆的部分刻意將它改為OPEN狀態,這樣才能剛好卡住8公分風扇
(其實5.25轉3.5的轉接架裝上去後非常緊,根本就用不到快拆固定)
影像0901%20^5Large^6.jpg


不過這樣也犧牲掉第一格硬碟架的部分,幸好小弟的硬碟不多;em25;
影像0901%20^5Large^6.jpg


硬上8公分風扇直吹10EALS後溫度降至39度......算了 有總比沒有好
2%E5%B0%8F%E6%99%82%E5%BE%85%E6%A9%9F.JPG


接著使用OCCT v3.1.0測試
測試項目選擇CPU:OCCT,Large Data Set以及優先權"高"的設定
時間設定為10分鐘
CPU1,從35度上升至47度
2010-07-10-16h19-CPU1.png


CPU2,溫度比較高一點,從36度上升至48度
2010-07-10-16h19-CPU2.png


MB,除後段部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
2010-07-10-16h19-MB.png


WD 10EALS,溫度從39上升至40後就沒改變過
2010-07-10-16h19-WD%2010EALS.png


顯示卡溫度測試
Furmark1.7(以1.8版啟動1.7版模式) 解析度1440*900 none-AA 5分鐘擷圖
最高溫來到81度
furmark_000000.jpg


Furmark1.8 解析度1440*900 none-AA 啟動極端折磨模式、Displacement mapping、Post FX 同樣是5分鐘擷圖
最高溫同樣是81度 感覺怪怪的(?
furmark_000001.jpg


超頻溫度測試
Core 2 Duo E6600 O.C. 3.2GHZ (400MHZ*8) FSB 1600MHZ
Kingstone DDRII O.C. 800MHZ CL5 6-6-18 2T(只超到800感覺就很虛......可是如果超到900MHZ就在BIOS的部分自爆了)

這次使用IBT來測試穩定度
進到Windows以後才想到節能的那些選項沒有關......所以只跑標準......(好像不夠嚴苛)
CPU最高飆到64度
ibt2.JPG



測試溫度表
-----------------------------------------------------------------------------
待機2小時(以EVEREST最為參考)
-----------------------------------------------------------------------------
CPU1溫度 31度
CPU2溫度 32度
MB溫度 45度
WD 10EALS溫度 39度
日立HDS728080PLA 40度
-----------------------------------------------------------------------------
OCCT
-----------------------------------------------------------------------------
CPU1溫度 47度
CPU2溫度 48度
MB溫度 46度
WD 10EALS溫度 40度
------------------------------------------------------------------------------
FURMARK
------------------------------------------------------------------------------
1.7版 81度
1.8版 81度
------------------------------------------------------------------------------
IBT燒機(以Coretemp的溫度作為參考)
-------------------------------------------------------------------------------
CPU1溫度 64度
CPU2溫度 64度

心得:
第一次發開箱文,照片都是有想到才有拍,感覺不是非常詳盡,還請各位見諒
不過感覺690II的前置風扇有點無力,進去的風量似乎不是很足夠,外面賣的風扇又沒有附LED的開關插座,有點可惜
還好小弟本來就沒有關測版的習慣,可以在硬上一顆8公分稍為補強一下。如果將測版關上的話風神匠右邊的風扇會吸不到空氣,造成降溫能力下降
題外話,賣掉1號機以後開始想念他了XDD,他的可超幅度比較高阿~(吶喊

總結
優點
1.機殼內外全黑化設計,連螺絲也不放過
2.可以安裝至多8顆風扇,內建水冷口,散熱能力優秀
3.採用下置式電源,且附有濾網防止灰塵頭髮等損害PSU
4.所有網孔的部分皆附有濾網防止灰塵進入
5.CPU背後有開口方便散熱器拆裝,甚至可以裝上8公分薄型扇強化散熱
6.內部空間寬闊,即使安裝上風神匠這種大型散熱器也不顯擁擠
7.硬碟架採可移除式設計,僅留兩個硬碟安裝架為固定,讓安裝超長顯示卡卡也不成問題,甚至可安裝水冷排
8.所有5.25吋及硬碟皆採用快拆設計方便拆裝
9右側板與背板之間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埋線,加強散熱
10.鋼板厚度還不錯,可有效保護元件
11.7+1個PCI檔板的設計,可以解決如USB擴充版佔用主要PCI檔板的問題

缺點
1.機殼本身雖較上一代有稍微減輕,但仍有點重
2.上置面板有點難拆,如改成跟前置面板一樣會更好
3台灣只有賣沒有X-DOCK的PLUS版
4.控制面板USB數量在現在這種USB裝置氾濫的時代顯得不夠用
5.內建的是E-SATA而不是POWER E-SATA
6.前置14公分風扇有點無力

好啦 我承認缺點的3~6都是我自己的抱怨 且第5點似乎比較不好去實行(?

不過說實話,對690II的硬碟散熱能力有點小失望,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標準太高了XD?

最後 感謝各位十分有耐心的看完小弟的開箱文 在此至上十二萬分謝意 如有什麼建議或需要改進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指教:PPP:
 

sf3000kimo

初級會員
已加入
5/23/10
訊息
6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看到這篇 那我也浮出水面一下吧!!

你可以試試看~
把上蓋的濾網拆掉
這樣往上的出風會比較大
你風神匠的風扇進氣應該會比較順暢~


CPU散熱部分:
我5.25的位置 第一格是DVD 第二格是讀卡機 第三格是空的
我在DVD跟讀卡機的後面
用束帶 多綁了一顆12公分 風扇進風
然後 原本的後排 我改成進氣
CPU扇熱塔 往上吹


顯卡散熱部分:
前方進氣
然後經過硬碟之後加裝一顆12公分 吹往顯卡的方向
接著把後方的檔板全部拆掉 在機殼外面 再用束帶安裝一顆排氣扇
主要是顯卡的廢熱太容易滯留 所以這樣改大概遊戲時有下降10度左右


另外我也試過在檔板那邊改裝成穿甲彈進氣
把廢熱導向下置風扇那邊
再由下置風扇將廢熱往上帶
這時候是沒有裝硬碟出風的風扇
再把後上方的風扇 改成後排

整體溫度差不多 不過CPU會熱一點點

另外我也覺得CM14公分的進氣扇 風量不是很夠
所以我在前面加裝一顆12公分的風扇
不過我的風扇位置是擺在下面的孔
跟14公分的風扇的位置不是一直線
我的4顆硬碟 待機都在35度以下


這幾天玩很多種不同的對流
實在很懶得拍照~
改天有空再補


目前快樂使用中
 

毒藥

榮譽會員
已加入
2/4/06
訊息
11,550
互動分數
0
點數
36
不錯得介紹哦!!!

小弟給你一個正確拿出CASE得方法!!!

保證不會閃到腰!!!

i47201_1.JPG
 

ape996421

一般般會員
已加入
4/13/10
訊息
152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感謝毒大分享XD
 

joker2594

榮譽會員
已加入
7/30/08
訊息
2,360
互動分數
2
點數
38

hsdg

進階會員
已加入
3/18/09
訊息
273
互動分數
1
點數
18
不錯得介紹哦!!!

小弟給你一個正確拿出CASE得方法!!!

保證不會閃到腰!!!

i47201_1.JPG

感謝毒大分享,都忘記還有這招可以用了;rr;


2G只能跑標準??

能不能超是顆粒問題吧

跟幾G沒關係....

667標準官規又是金士頓自家顆粒,要超到900本來就太免強了
目前最高只拉到832而已,不知到極限是多少;em44;
 

方小白

高級會員
已加入
7/7/08
訊息
883
互動分數
0
點數
16
感謝分享,我也很介意你說的第3、第4點,特別是第3點,酷媽趕快出 Advanced 的版本啦,什麼專利問題趕快搞定它啦,我就是要 Advanced 的版本,感覺有賣這個版本的話, HAF X 也沒 Advanced 版本來得有魅力(對我而言)。我會一直等下去的,不會妥協的,不然就跳過這一咖,買CM690 III (如果你們有出的話)。
 

nobita

初級會員
已加入
6/11/10
訊息
3
互動分數
0
點數
0
年齡
47
感謝毒大分享
之前聽人用過 在裝硬碟時 感覺鬆 不是卡的很緊 不知是否有情況
目前考慮此款 價錢算是滿合理 且實用性高
 
▌延伸閱讀